王家嶺古道

王家嶺古道,位於浙江寧波東四明山脈北麓,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古道翻過東西走向的小山隘口,總長約一公里左右,入村一段兩百米,其餘部分屬於出村路段。這個村莊叫宋岙,北宋年間就有宋岙山、宋岙溪的記載,相傳為宋氏首居在此而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家嶺古道
  • 位置:浙江寧波東四明山脈北麓
  • 歷史:八百多年的歷史
  • 相傳:宋氏首居在此而命名
名稱由來,古道風景,古道風情,

名稱由來

王家嶺名字的由來,與嶺前山谷對岸的一座高山有關,村里人都叫它王家山,現在改名華蓋山,在東四明,這兩個稱呼是諧音的。華蓋山村裡的人都姓徐,是山下另一邊的孔岙村遷移而來,或許為了此山已不屬於王家而改。宋岙村的名字卻一直保留著,直到現在,這么多年過去了,村莊也由原先的一個小小村落,演變成一個沿溪兩公里長的三個自然村,對外依然稱宋岙,內部已劃分成中央村,岙底與張家三個部分,中央村位於溪流的中段,是宋岙村的源始,也是王家嶺的起點。

古道風景

王家嶺的重要性,要看整個村莊的地理形狀,溪流形成的山谷被山包圍著,唯一的口子是在溪流下段張家的下沿部分,也就是宋岙溪的出口。出口是一道二三十米高的大瀑布,水流直奔下面更深的山谷而去,沒有行人可走的路,宋岙於是便成了高山孤村。發軔于山頂里灣、外灣的兩弘泉水,成了宋岙溪的源頭,溪也成了整個村莊的母親溪,要生活、要繁衍,王家嶺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了父親嶺的角色,真是“宋岙一條道,直上王家嶺”。
中央村的起點,是三米多寬的石台階,在小山隘前與岙底過來的石路匯聚成兩米左右的石徑。站在隘口望村莊,好像在說我要出門了,磨得精光發亮的石頭路一直通往嶺下,掩蔽在蔥蔥竹林中。穿草鞋出門的山民,把石徑磨得沒有脾氣,光溜溜的像是縴夫在岸上的痕跡,歲月的功力在這裡顯得那么有勁,直嘆二十年光陰的渺小。四周的竹林,讓我想起在老堂屋的方家良伯伯家,曾翻到過1981年的浙江日報,這么小的村莊,卻因為竹子登上過頭版頭條,還有1982年的浙江畫報,更是詳細記載了村里村事,使人欣喜不已。
山民是靠山吃山,鏤出的幾條梯田是不夠維持子孫生活的,要靠賣山貨。每逢集市,要把山貨挑到就近的陸家埠市,車廄市和橫街,甚至還會越過姚江,去往再遠處的二六市,三七市,慈城,由於每個集市開市的時間有錯開,這無疑增加了賣出山貨的機會。走過王家嶺,趟過山谷里的一條小溪,有一座依山谷名而稱的趙岙廟,它是既當涼亭又當廟,不僅是歇腳躲雨的地方,也是包括宋岙村在內附近幾個村莊上香的地方。有幸的是,從磨石坑出發,都有通往各集市的山路,翻山緣溪,都成了家常便飯,一年四季成捆的毛竹和穀雨清明時節的毛筍是山民趕集的主要產出,返程大多會帶些醬米油鹽回來。

古道風情

八百多年前,宋氏是踏著這條未曾鑿出石道的王家嶺山路來的,再早已經不可考了。接著陸姓、施姓、方姓、張姓陸續而來,他們開墾山田,開闢古道,他們經營著家庭,繁榮著村莊。人口的增多,王家嶺古道的作用就越發明顯,不僅表現在趕集上,也表現在與別村的聯姻上。為了避免同村通婚的現象,宋岙村娶媳嫁女大多是石筍、華蓋山、孔岙、磨石坑、廟下張、竹絲嵐、芝林、石門等這些相距不是太遠的村落,至於像海頭、下畈三十公里開外的平原,要少很多。畢竟回娘家不方便,每逢大節日或者大忙日的時候,女婿們總要出門幫助老丈人幹些體力活,女兒們要幫著老母親忙裡忙外。王家嶺古道總是為這些故事默默地做著鋪墊,無論晴天雨日,無論下雪結霜。
王家嶺古道的難得,我想是因為那些光滑的石徑和掩映的蔥鬱竹林,更是那些塵封的故事。遊子想回家看看,古道很意外地保存完好,還在幫助村民發揮餘力,每每至此,真是讓人沉醉其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