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孺童佛學入門系列:佛學啟蒙

王孺童佛學入門系列:佛學啟蒙

《佛學啟蒙》是青年佛教學者王孺童潛心佛學十餘年,精心打造的通俗佛學力作之一。全文通俗曉暢,四十八個專題分門別類,將佛學源流、佛教典籍、教義戒律、人間佛教、佛教文化藝術等佛學知識一一道來,深入淺出地勾勒出了佛學的基本脈絡,是了解佛學、開啟智慧、精進人生的最佳入門讀物。

基本介紹

  • 書名:王孺童佛學入門系列:佛學啟蒙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頁數:152頁
  • 開本:16
  • 定價:20.80
  • 作者:王孺童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0760699, 9787540760694
  • 品牌:灕江出版社上海出版中心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編輯推薦,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佛學啟蒙》編輯推薦:1.著名青年佛教學者王孺童深通佛學精髓,能會通舉要,同時作為“網路佛學普及第一人”,又能準確針對普通讀者的需求,權威解讀佛教啟蒙知識。
2.學界泰斗季羨林生前鼎力推薦,稱此書為“最通俗的佛學普及讀物”。
3.四十八個專題解說佛學,既融融會佛學教義戒律,又貫通佛教文化藝術。

作者簡介

王孺童,著名學者。現為全國青聯宗教界別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民建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中國佛教協會理事。著有《比丘尼傳校注》、《智顗淨土思想之研究》、《王孺童佛學論著集》、《瑜伽師地論釋宗本疏》等。他在新浪網開設的實名部落格,弘揚佛學及傳統文化,點擊量已達540萬,曾被評為十大“社會責任”優秀中國部落格。

圖書目錄

一、釋迦牟尼
二、十大弟子
三、十六羅漢
四、歸依三寶
五、三學總綱
六、根本煩惱
七、業力因果
八、五戒十善
九、遮戒性戒
一〇、八關齋戒
十一、四大元素
十二、六道輪迴
十三、三乘聖人
十四、四無量心
十五、四弘誓願
十六、三藏十二部
十七、代表經典
十八、學法四依
十九、五明學處
二〇、六師外道
二一、十二頭陀
二二、比丘三義
二三、七眾弟子
二四、入眾五法
二五、六和敬法
二六、八尊敬法
二七、布薩誦戒
二八、結夏安居
二九、報四種恩
三〇、天龍八部
三一、五大菩薩
三二、四大名山
三三、過去七佛
三四、八寶吉祥
三五、極樂世界
三六、佛教節日
三七、歷代藏經
三八、佛教藝術
三九、朝暮課誦
四〇、水陸法會
四一、食存五觀
四二、寺院格局
四三、住持方丈
四四、入寺禮儀
四五、重點寺院
四六、佛教學院
四七、佛教慈善
四八、佛在人間

文摘

著作權頁:



1.太子誕生
公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佛降生於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國(在今之尼泊爾南境)。他所生活的時期,大致與中國的孔子相同。他的父親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名叫淨飯王;他的母親是印度拘利國的公主,名叫摩耶夫人。
摩耶夫人45歲懷孕,在她的懷孕期即將滿十個月的時候,按照當時的習俗,她要回到娘家待產。在歸寧途中,忽感胎氣振動,於是就在“藍毗尼園”休息時,生下了太子。
太子剛剛出生,就能走路說話。他周行七步,每步踏過之處,都會生出蓮花。太子環顧四周,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己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據說,當時天上香花遍散,有九條神龍吐水,為太子沐浴。
淨飯王聽到太子降生的訊息後,喜出望外。當時淨飯王已經50多歲了,屬於老年得子,在把太子接回宮後,就即刻命令全國舉行歡慶。其間,有一位叫阿私陀的仙人來訪,他看到太子的莊嚴相貌之後,預言太子將來一定可以做統一全世界的“轉輪聖王”,或是出家成就大智大慧的“佛陀”。
淨飯王對太子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所以特地請來婆羅門教的大師,為他取名為“悉達多”。悉達多,是一切義理、一切事相、一切吉祥功德全都成就的意思。
2.童年生活
悉達多太子降生後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太子隨即由他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繼續照看撫養。摩訶波闍波提把太子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精心培育,使太子始終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當中。
太子七歲時,淨飯王開始讓他讀書學習。淨飯王聘請了當時國內最為著名的老師,教太子學習梵文、五明和四吠陀。
由於太子天資聰穎,他到十二歲時,就已經遍通一切學問。進而太子又開始學習武術和兵法,也在很短時間內就全部掌握。在一次由王室成員子弟參加的比武大會中,太子展現了他超人的體能和技擊、射箭的技藝,他能夠一箭射穿七面大鼓。
3.娶妻生子
到了太子十六歲時,淨飯王為太子迎娶了鄰國天臂城善覺王之女耶輸陀羅為妻子,後又娶摩奴陀羅、瞿多彌為妃。不久,耶輸陀羅就為太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羅睺羅。但在羅睺羅出生時,太子曾嘆息道:“我的這個兒子,成了鎖住他父親脖子的鐵鏈了。”
淨飯王十分疼愛太子,希望他將來能夠繼承王位。淨飯王為太子修建了“寒”、“暑”、“溫”三時宮殿,並挑選了許多年輕漂亮的宮女去服侍太子,讓太子過著人間最快樂的生活。但是悉達多太子對於這種人世間的奢華生活,內心沒有感到絲毫的幸福與快樂。
4.月夜出家
印度當時是一個嚴格的種姓等級社會,悉達多貴為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但當他看到四種姓階級的截然不同、差距懸殊的不平等待遇時,心中極為不滿。
有一次,悉達多太子跟隨淨飯王,到郊外的田野中去遊玩。他看見很多農民,正赤裸著上身,頂著烈日地暴曬,在田裡辛勤地耕作。耕牛則被套著繩索,在地里拉犁,不但皮被磨破,而且還要時不時地遭到鞭打。被犁過的田地,有很多蟲子隨著土壤被翻出,天上的飛鳥都爭相前來啄食。太子見此情景,覺得農民為了生存而辛苦勞動,眾生為了生存而相互殘殺,於是心中產生了極大的同情。太子又默默地想道:“我怎樣做才能夠去解救他們,讓眾生過上安樂幸福的生活呢?”
在一次單獨外出遊玩的過程里,太子乘車從城池的四個城門出去,他先後遇到了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最後他又遇到了一位出家修道的比丘。比丘呈現出來的那種極度安詳的狀態,與先前遇到的老、病、死等痛苦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巨大的反差,給太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使太子意識到,無論是誰,包括自己,只要是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的痛苦過程。而一切眾生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不擇手段,做出種種罪惡之事,但還是不能擺脫和避免“生、老、病、死”的束縛。太子想道:“這種看似必然的苦痛人生,難道就沒有一個真正的解決之道嗎?”
這許許多多的問題,使太子再也不能安心住在宮中,享受他那奢靡的生活。在太子二十九歲的一個月圓之夜,他最終做出決定,捨棄王位、妻兒以及家人,偷偷帶著侍從車匿,騎上白馬,離開了王宮,去追尋人生的真正解脫之道。
5.六年苦行
悉達多太子自除衣冠,出家以後,叫侍從車匿帶著自己的衣冠、牽上白馬回宮。車匿當時哭著不忍離開,就連白馬都發出悽慘的悲鳴。
淨飯王看見車匿只帶著太子的衣物回來,悲痛萬分,立刻派大臣去將太子追回來。但是太子的意志十分堅決,對前來的大臣說:“我如果不覺悟成佛,是絕對不會回去的。”淨飯王沒有辦法,只好又從王族中,挑選了阿若憍陳如、跋提、婆沙波、摩訶男、阿說示等五人伴隨他。五位青年,追隨太子一同修行。
太子在自己尋求真理的過程中,曾經來到跋伽仙苦行林中,他看見那些在此苦行的人們,為了求得生天,而想盡辦法使自己身體受苦。太子覺得這種方法不是正道,於是就離開了。太子後來又拜訪了當時著名的宗教師阿羅邏迦蘭和郁陀迦羅摩弗,可他們的學說都不能夠令太子滿意,於是太子又離開了他們。
太子隨後獨自在尼連禪河附近的宇奴唯拉村修苦行,度過了六年極為刻苦的生活,每天只吃一粒麻麥,致使身體極度羸瘦,四肢無力。太子覺得這樣的苦行,並不能獲得真理,於是放棄苦行,接受了牧羊女蘇耶妲供養的乳糜。太子的這一舉動,使追隨太子修行的那五位青年產生誤解,以為太子喪失了修道的信念,於是全都離開太子,往西去了波羅奈國城外的鹿野園。
6.開悟成道
太子恢復體力後,來到尼連禪河邊,將自己這六年來,身上積累的塵垢洗去。太子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在一棵菩提樹下,太子用吉祥草鋪了一個座位,然後他坐在上面,發出了驚天動地的誓言:“如果我不能夠圓成佛果,寧可粉碎我的身體,我也不從這個座位上起來。”
太子在菩提樹下,經受住了波旬魔王派來的魔女的誘惑,又抵擋住了魔兵魔將的威脅,並在禪定中經歷從初禪到四禪的不同境界。在數十日後的一個破曉時分,太子終於大徹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至此以後,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聖號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那年,他三十五歲(一說三十歲)。
釋迦佛到底悟到了什麼?他在菩提樹下開悟的那一剎那,曾說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夠成佛,之所以眾生目前還沒有成佛,是因為他們的智慧佛性,被無明煩惱給障蔽了。

編輯推薦

《佛學啟蒙》編輯推薦:1.著名青年佛教學者王孺童深通佛學精髓,能會通舉要,同時作為“網路佛學普及第一人”,又能準確針對普通讀者的需求,權威解讀佛教啟蒙知識。
2.學界泰斗季羨林生前鼎力推薦,稱此書為“最通俗的佛學普及讀物”。
3.四十八個專題解說佛學,既融融會佛學教義戒律,又貫通佛教文化藝術。

目錄

一、釋迦牟尼
二、十大弟子
三、十六羅漢
四、歸依三寶
五、三學總綱
六、根本煩惱
七、業力因果
八、五戒十善
九、遮戒性戒
一〇、八關齋戒
十一、四大元素
十二、六道輪迴
十三、三乘聖人
十四、四無量心
十五、四弘誓願
十六、三藏十二部
十七、代表經典
十八、學法四依
十九、五明學處
二〇、六師外道
二一、十二頭陀
二二、比丘三義
二三、七眾弟子
二四、入眾五法
二五、六和敬法
二六、八尊敬法
二七、布薩誦戒
二八、結夏安居
二九、報四種恩
三〇、天龍八部
三一、五大菩薩
三二、四大名山
三三、過去七佛
三四、八寶吉祥
三五、極樂世界
三六、佛教節日
三七、歷代藏經
三八、佛教藝術
三九、朝暮課誦
四〇、水陸法會
四一、食存五觀
四二、寺院格局
四三、住持方丈
四四、入寺禮儀
四五、重點寺院
四六、佛教學院
四七、佛教慈善
四八、佛在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