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庭,(1876-1969),字秉先。山東省掖縣人。18歲離開西由鎮,進北京東南牌樓福星齋醬肉鋪學徒,5年滿徒,到北京後門外天寶樓醬肘鋪當夥計。生活貧困,收入微薄,30歲尚沒成家,無奈闖了“關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孝庭
- 出生日期:1876
- 逝世日期:1969)
- 字:秉先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1909年,來到哈爾濱。,巧遇原在北京賣生肉的舊友宋文治,倆人商議開辦醬肉鋪兼賣生肉。1910年,肉鋪在道外傅家甸東西大街路北(今靖宇街哈爾濱第四百貨商店中間)開業。宋文治內弟尹環來店當徒工後,3人合夥經營,又有“老三股”之稱。操作技術、產品品種、風味特點、經營方式、售貨方法等,全仿北京古老的傳統方法,故取名"京都正陽樓"醬肉鋪,以示正宗。售貨方法為小肚切成2毫米厚片;香腸不足1毫米;烤雞全雞切好,按雞的原形仰臥式,放在包裝紙上。其它產品按規定,切好包裝完整,再交給顧客。用餐時打開紙包,扣在盤上,便是一道款式規整的涼盤。
開業初期的產品主要有:京式香腸、風乾小肚、金華火腿、風下口條、風乾醬雞、醬鴨、老鹽成肉、烤肉丸子、醬雞、熏雞、五香醬肉及熏、醬的豬、雞下水等品種。因京都風味,不太適合哈爾濱人的口味,他調整了京式香腸的配方,選用紫蔻、砂仁等開胃健脾的名貴中藥,取代原配方中的“十落子”、“公丁香”等中藥,並改變腸體、延長風乾期,創造出馳名中外、別具特色的風乾香腸。他以其獨具特色的製作.形成了以香腸、小肚、烤雞、醬肉為四大支柱產品的正陽樓風味。吸引了許多上層人物、商紳名流及其他食客。奉天的張作霖、黑龍江的吳俊升,經常派馬弁前來購買肉食品。濱江道尹李嘉鰲、中東鐵路督辦鮑貴卿等人,都是這裡的常客。
1915年,以2.9萬元在道外北三道街路東買樓房一處,前屋做門市部,後樓下為作坊,生意更加興隆。老顧客、清末秀才徐鼎臣,主動為正陽樓寫匾。此匾傳至今日,為哈爾濱市保存最久的牌匾之一。
1956年公私合營後,他任私方經理。廠房擴大,人員增加,品種翻新,發生巨大變化。風乾香腸、松仁小肚等10種風味肉製品在1956年全國食品博覽會上,被定為全國推廣產品,其聲譽經久不衰,深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好評。
1956年公私合營後,他任私方經理。廠房擴大,人員增加,品種翻新,發生巨大變化。風乾香腸、松仁小肚等10種風味肉製品在1956年全國食品博覽會上,被定為全國推廣產品,其聲譽經久不衰,深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好評。
1969年,王孝庭因病去世,終年93歲。生前曾任政協哈爾濱市一、二、三、四屆委員。
主要成就
王孝庭把畢生精力獻給了肉製品加工事業。從建廠到1965年,共培養徒弟50多人,學成後有的辦廠或當技師,有的在齊齊哈爾、牡丹江、三岔河以及山東等地開設“正陽樓”。1964年他最後一次下車間已是86歲高齡,還主動熱情地給大家操作表演斷檔多年的青醬肉加工技術。他一生刻苦鑽研技術,創製出獨具風格的風乾香腸、松仁小肚等10種風味肉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