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儀

王婉儀

王婉儀,女,廣東東莞人,1930年出生,是一名研究員,中共黨員。1957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植物遺傳研究生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婉儀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東東莞
  • 出生日期:1930
  • 性別:女
工作經歷,研究貢獻,所獲榮譽,科研成果,主要論文,

工作經歷

王婉儀曾任武漢大學生物系副主任及黨總支副書記。1963年至1971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遺傳室從事科研工作。1971年至1989年在北京市農科院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任研究項目主持人,研究室主任,由她主持選育出一批冬小麥優良品種:豐抗8號;產量高、抗性強、適應性廣,從1983年迅速取代了年代較久的“農大139”,而成為北部冬麥區第五次更新換代的主栽品種,持續套用10年有餘;京冬8號:1996年通過審定。高產、穩產、優質,適應性廣,迅速在華北冬麥區大面積推廣。
據有關數據統計,截止到2000年,在北京及華北冬麥區分別達到65萬畝及1075萬畝,分別占北京及華北冬麥區的麥田總面積的36%和41%,是北京及華北冬麥區第一個年種植面積突破千萬畝大關的品種。並向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批量出口。截止到2010年,仍穩居“主栽品種”地位。
專家鑑定意見:“京冬8號的選育與推廣套用不僅為華北冬麥區的小麥增產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在育種技術以及良種繁育與推廣等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探索,為北部冬麥區今後的小麥育種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和良種繁育、推廣利用與市場掛鈎積累了許多新經驗。”此外,還育成了適應不同地區種植的“京雙早”:創造了本地區“耐晚播、早熟、豐產”適合“稻麥兩茬”雙高產新品種的範例。“京雙16”:高產、穩產、中早熟,成為小麥、玉米兩茬平播創高產的理想品種,房山區豆店採用後,連年畝產超過1500斤(小麥750至800斤/畝,玉米700至750斤/畝),成為機械化農業的示範典型;京冬1號:早熟、豐產、抗寒力強,東北地區引種試驗,表現突出。

研究貢獻

王婉儀從1970年開始,在主持開展育種工作的同時就著手育種模式的探討,經過20多年實踐,育成一系列套用於生產的優良新品種,得益於所研究“育種模式”理論的指導。
專家鑑定指出:“實踐證明這種育種模式是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育種模式”不僅成功的指導京冬8號新品種的組合配置和後代選擇,對我國的育種工作仍有指導意義。”這種育種模式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屬首創。

所獲榮譽

1986年獲北京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及“五一”勞動獎章;
1990年獲北京市歸僑、僑眷先進工作者獎勵;
1992年獲國家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勵及政府特別津貼。

科研成果

1、《冬小麥新品種—豐抗2號、5號、7號、8號、13號的選育》1984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市政府增產一等獎;同年《小麥新品種“豐抗8號”的選育》獲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2、《小麥新品種“京冬8號”的選育》1996年獲北京市及中國科協“金橋工程一等獎”;
3、《“京冬8號”小麥新品種》2000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4、《冬小麥新品種京冬6、8號的良繁與推廣》1999年獲市政府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
5、《高產穩產冬小麥新品種京冬6號的選育與推廣》1995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6、《小麥新品種“京雙早”的選育》1985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7、《小麥新品種“京雙16”的選育》1986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8、《小麥新品種“京冬1號”的選育》1994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9、《冬小麥優異種質“有7-L10、有4-L10”的創新與套用》1995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要論文

1、“培育早熟、高產冬小麥的探討”,1977年《遺傳學報》,1979年《北京農業科技》;
2、“冬麥“中間型”育種模式的探討”1987年《作物學報》;
3、“北京地區小麥耐晚播、早熟品種育種模式的探討”1987年《北京農業科技》;
《遺傳學報(英文版)》封面《遺傳學報(英文版)》封面
4、“對北京地區小麥高產育種的看法”1988年《華北農學報》;
5)“對1980年至1989年的小麥高產育種工作的初步總結與分析”1992年《小麥育種通訊》;
6、“從京冬6號的育成談北京地區小麥育種的幾個問題”;
7、“高產、穩產、優質冬小麥品種京冬8號的選育與推廣”200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