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下村

王大下村

王大下村是位於萊城西北16公里,距寨里鎮鎮政府駐地約三公里的村落,隸屬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寨里鎮。匯河南岸,南接陳大下村和曹大下村,北靠卞官莊和萊蕪良種場,東至羊里鎮李中榮村,西臨本鎮王圍子村和劉大下村,方寨(下里)公路從村中穿過。全村現有650戶,2271口人,耕地1962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大下村
  • 外文名稱:wangdaxia
  • 別名:大下
  • 行政區類別:鄉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
  • 下轄地區寨里鎮
  • 電話區號:0634
  • 郵政區碼:271121
  • 地理位置:山東省中部平原地區
  • 面積:耕地面積800畝
  • 人口:2000
  • 方言:萊蕪土話
歷史沿革,重要歷史,行政區劃,人文自然,地方風俗,大下劇團,經濟概覽,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人物事件,烈士英名錄,歷任村支書,歷任村主任,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村內特產,

歷史沿革

據王氏墓碑記載,明洪武年間王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相傳一年大旱,數村聯合到黑龍潭求雨,返回至該村時巧遇大雨,為慶祝久旱得雨,取名大下。因重名,冠以姓氏,曾名王家大下,後簡稱王大下。
相傳,潘、郎兩姓為該村坐地戶,後兩姓漸衰,其後裔不知所終。今全村有王、趙、孫、楊、張、馬、李、苑、劉、彭、高等十餘姓,以王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貧富、多寡,世世代代和睦相處,耕讀繼世,民風淳樸,勤勞勇敢。
王大下村建置較早,規模大,成為周圍村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高脊闊檐、軒敞氣派的三官廟、觀音廟、白衣廟土地廟依次由東向西分布於村中,廟宇建於何時不詳。土地廟於1941年拆除,白衣廟於1919年改為高等學堂,三官廟、觀音廟毀於1958年,現均已無存。村中央有一直徑5米的槽碾,該碾由10塊大小不等的弧形帶槽的砂石連線而成,何時何人所置,無從考究。
嘉靖萊蕪縣誌》載:“天順年間,王大下為大下保駐地。”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大下保·王家大下”。清鹹豐年間,王大下也為大下保駐地;1937年,該村為萊蕪縣第九區(水北區)所轄大下鎮駐地;1945年劃為第十區(魯西區);1949年劃為第十四區(寨里區);1951年劃為第三區(儀封區);始建鄉屬和順鄉;1956年隸屬建國社;1958年隸屬紅旗公社;1959年劃歸為羊里公社;1964年劃歸為寨里公社(寨里鎮)至今。1962年1月至1984年3月王大下為大下管區(片)駐地。

重要歷史

新中國建立以來,王大下曾多次創造輝煌的成績。在50年代初期,就帶頭成立互助組、合作社,成為全縣學習的樣板。村長王爾河被評為華東局勞動模範。黨支部書記楊奎一當選為山東省人大代表,在濟南開會時曾與毛澤東主席合影留念。由於王大下村知名度較高等原因。“萊蕪王大下氣候站”於1951年4月在此成立。
王大下村人具有很強的保家衛國的責任感。在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匪患四起,村民不堪其苦,便在村西首掘土築牆,建起了小圍子,以防匪患。並自發組建了護村自衛隊——黃旗會,曾多次與漢奸、日寇發生抗爭。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全村村民積極投身於革命鬥爭中,全村就有七位烈士為國捐軀。

行政區劃

隸屬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寨里鎮,全村現有650戶,2271口人,耕地1962畝。

人文自然

地方風俗

農曆的每月一、六日為王大下集日。原來的集貿市場規模較小。

大下劇團

該業餘劇團於1952年成立,由著名江湖藝人、萊蕪梆子戲祖陳福泉(陳大下人)身教口授,排練了《對松關》、《轅門斬子》等38出古裝戲。1954年,在全縣72個萊蕪梆子劇團匯演中,王大下劇團所演劇目《兩狼山》以其雄厚的實力奪得了第一名。劇團不僅在附近的鄉鎮演出,還經常應邀到苗山等偏遠地區演出。“文化大革命”開始,古裝戲被作為“四舊”剷除,戲裝被沒收,劇團只能排練《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現代戲,後停辦。1980年,劇團又獲新生,後因劇團里的幾名閨女出嫁,演員斷茬而放下了鑼鼓。進入90年代,王順生、趙忠坡等人決定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在村“兩委”的大力支持下,劇團又轟轟烈烈地幹了起來,在村、鎮的多次匯演中獲獎。1995年,該劇團演職人員已發展到33人。1998年以來,劇團結合當時形勢的需要,排練了《搬遷》、《兌賬單》和《水在轉》等三出新編小戲,《搬遷》獲1998年市消夏晚會一等獎。2000年12月,在市又化局舉辦的“信合杯”萊蕪梆子戲劇調演中,所演《水在轉》獲一等獎。2001年3月,為配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動,在本鎮20多個村演出,上述三出新編小殘均獲得好評。

經濟概覽

王大下村農民民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積極成立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農民民眾也注意到了發展工、副業,以副養農,成立了萊蕪縣最早的木業社——王大下木業社。1950年,王明德等人在村中央建起了萊蕪縣第一個合作社,後改為寨里供銷合作社大下門市部,並遷往該村西首。
“二畝好地在大下”,不僅說明了王大下的土地肥沃,水源條件較好,同時也道出了王大下人心勤、手勤,善於思考,種地有一套好的管理方法。1948年秋,按照泰安專署的指示,要在王大下村北建一良種場。王大下村人在土地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以大局為重,忍痛割愛,積極拿出了村北160畝最好的良田,建成了“國營萊蕪良種場”。
“農業興,副業旺,全村一片新景象”,這是對當時王大下村的真實寫照。由於王大下村人具有很強的超前意識,敢為人先,使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躍成為全縣乃至泰安地區的先進單位,引來了眾多的參觀學習者。1968年1月至1975年4月,先後有濟南、萊蕪的四批知識青年來王大下村插隊落戶鍛鍊學習。1975年萊蕪縣煤建公司也前來該村搞沼氣試點工作。村支部書記王延廷由於治村有方,成績突出,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1974年當選為寨里公社黨委副書記(分管農業),並轉為正式國家幹部,1980年任萊蕪縣農業局副局長兼任萊蕪良種場黨支部書記。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村黨支部書記王延廷帶領全村民眾改土治水,打井修渠,努力改變生產條件,使全村實現了水利化,糧食產量翻一番,農民生活日益改善,本村也成了全鎮有名的納糧大戶。與此同時,全村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先後建起了繩經廠、磚瓦廠、翻砂廠、磨麵房、彈花廠、養豬場、縫紉組、理髮室及風機廠等,集體積累達80餘萬元。
為幫助村民搞好銷售,自1985年以來,村里與萊蕪外貿等單位保持了經常的聯繫,使20多個流通大戶在方寨路兩側及中心大街兩側建起了生薑、大蒜加工廠和購銷站,既解決了生薑、大蒜的銷售,又解決了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增加了村民的收人。同時,王大下村的風機廠也進一步發展壯大,由原來的一家風機廠發展成為玉泉風機廠、寨里風機廠、節能風機廠和城區風機廠等六家,既繁榮了本村的經濟,又增加了國家的稅收。
1998年,村“兩委”領導班子成員,針對民眾反應最強烈的村莊規劃滯後、集貿市場狹窄等問題,迅速作出了結合村莊規劃,做好集貿市場擴建的決定。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幫助下,繪製了規劃圖,將寬不足6米的東西街拓寬為25米,共搬遷55戶,拆除房屋440間,調動全村勞力,整平路基,石砌邊溝,用混合土硬化路面,使集貿市場總面積達到2萬平方米,比原來擴大了5倍。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王大下人非常重視教育,崇尚科學文明。1919年率先辦起了萊蕪縣第一所高等學堂。學校由鞏延慶主持建立,由畢華橋、亓佩晨先後任校長,共七名教員。教育經費從姜麻捐、豬頭捐、田捐中支付。第一期招生兩個班,每班50人。由於動亂等腺凼,於1937年停辦;這期間共招生四期,學生436人。解放後,於1953年辦起大下完小,在此基礎上於1969年辦起大下聯中。後按照上級指示精神,進行合班並校,於1998年,大下聯中改為大下聯小。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156名。

文化事業

王大下村人對萊蕪梆子頗有愛好,於1952年成立了萊蕪梆子大下劇團,在耕作之餘排練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古裝劇目,從而成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人物事件

烈士英名錄

孫光義 生於1925年2月,1940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魯中軍區四師十二團一營排長,在1945年的博山戰鬥中犧牲。
劉孝順 生於1923年,1946年2月參加革命,華東野戰軍七縱二十師五十八團二營四連戰士,1947年犧牲於臨沂。
孫西海 1911年生,1938年2月參加革命,山東縱隊四支隊戰士,在1940年的萊蕪城戰鬥中犧牲。
孫文山1927年4月生,1949年3月參加革命,五十五軍一六三師四八七團三營九連炊事員,1951年在雞西病故,1952年部隊批准為烈士。
孫西山 生於1921年4月,1938年7月參加革命,萊蕪縣獨立營炊事員,1940年在泰安梁家林戰鬥中犧牲。
王加欽 1909年5月生,1948年9月參加革命,二十五軍一0五師三一三團一營三連排長,1949年失蹤,1950年追認為烈士。
趙玉珊 生於1913年,1946年參加革命,魯中軍區戰士,1947年在章丘埠村戰鬥中犧牲。

歷任村支書

1946年1962年  楊奎一
1963年-1978年 王延廷
1979年-   楊友建
1980年-1989年 王緒彩
1990年-1997年 王瑞相
1998年-1999年 趙其斌
2000年-  李秋河
2001年-  王緒孝
2002年-  李光俊

歷任村主任

1946年-1957年 王爾河
1958年-1967年 王延祺
1968年1976年  王德義
1977年-1978年 楊友建
1979年-  王緒彩
1980年-1989年 王瑞相
1990年-1998年 李秋河
1999年-2001   王緒孝
2002年-  李光俊

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李思業 原四川省省委委員,成都市電業管理局局長
王加顏 又名王多峰,原寧波市基建局局長
王常相 原萊蕪縣副縣長(正縣級)
王同生 原瀋陽市副市長、瀋陽有機化工廠黨委書記
王維生 原山東省交通廳交通幹校辦公室主任、工會主席
王長清 萊蕪市人大法制、民族、宗族、外事、僑務委員會副主任
王新相 山東華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會主席
王聖相 萊蕪市種畜繁育場場長
王文清 萊蕪市醫療保險事業處主任
王方波 萊蕪市糧食局紀委書記
王恩德 臨沂市人大常委兼人大城環委副主任
王合德 北京煤炭設計研究總院工程設計研究所所長(正處級)
王緒昌 山東省齊魯證券公司總裁助理、泰安中心部總經理、黨委書記

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王會德 中學高級教師
王新述 曾任萊蕪市中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
王令德 中學高級教師
趙其東 中學高級教師
王安述 中學高級教師
王俊相 高級教師

村內特產

自改革開放後,王大下人緊跟時代的步伐,充分利用肥沃土地和豐富的水資源優勢,積極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生薑、大蒜等。經濟作物占到了1600餘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