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村位於黃石市中心的下陸區北面,與鄂州僅一山之隔。北鄰峰烈山村,東與老鸛廟村接壤,南與東鋼隔山相望,西與城區快車道比肩而過。
分布狀況,子鑼歷史,
分布狀況
全村有一百三十家農戶六百多村民。\n王壽牌子鑼分布於王壽村及周邊的峰烈村、鸛廟村、大冶市的羅橋、鄂州市郊鄉村,流布半徑約一百平方公里。
子鑼歷史
\n王壽村牌子鑼歷史古老,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成立樂班正式傳承,至今約經歷了六代傳人、數百名樂手計一百多年歷史。它的音樂莊重典雅,氣勢磅礴,拙樸敦厚,特色濃烈,與鄂東南地區的高腔戲、地花鼓等民間音樂聯繫緊密,互為映照,不僅具有較廣泛的民眾性、社會性、實用性,還有較高的審美品位和歷史價值。\n王壽牌子鑼音樂以曲牌體吹打樂曲聯綴曲體,由“吹打牌子”和“打牌子”兩大塊組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音樂運行機制。“打”牌子36首;“吹打”牌子30首;這些曲牌至今仍保存在該村祖傳的手抄本子上和樂班的演奏實踐中。樂班編制一般分單竿16人制、雙竿32人制,以應大小規模不同的祭祀、婚喪、節慶等各類民俗場景演奏。\n學樂者均為本村村民,他們在自願的基礎上,經村族認真挑選後入班,學樂者除不掏學費外,學員在重大節日時要到樂師家送禮品,以示對樂師的敬重。樂手學樂期間,業餘操演,不誤農時,做到“打不離手、唱不離口”,一專多能。如:樂手天天要口唱“工尺譜”,背誦“鑼鼓經”,學擊樂器者用棒槌擊打筷子頭,吹嗩吶樂器者用麥桿吹碗中水來練換氣技巧,一年三百六十天,風雨無阻,從不間斷,三年學成,外出“走節”,俗稱“出稞”。\n王壽牌子鑼的生存與當地民間習俗密切相關。大凡村族重大事件,如祭祀、婚娶、喪葬、慶典、廟會等時侯,樂班便要扮演村族禮賓的重要角色,不僅為人們帶來歡樂與愉快,還為村人祈求幸福吉祥,獲取心靈撫慰和精神上的滿足,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其音調獨特,有較濃郁的鄉村特色,為百姓喜聞樂見。
館藏信息
湖北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