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波

王坤波

王坤波,男,1956年10月生,湖北人。1982年元月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獲作物遺傳育種學士學位,迄今一直在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獲作物遺傳育種學士學位,迄今一直在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近年來開展了棉花功能基因組研究。在海南三亞動手建立了國家野生棉種質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坤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
  • 出生日期:1956年10月
  • 職業:科學家
  • 畢業院校:華中農業大學
  • 主要成就:棉花功能基因組研究
  • 代表作品:《中國農業生物工程學報》、《中國棉花》和《植物遺傳資源科學》
科研領域,科研成果,人物經歷,成果,著作,

科研領域

棉花品種資源、野生資源、分子與染色體原位雜交、分子生物學套用原理與技術、轉基因技術及其基礎

科研成果

品種資源、野生資源、分子與染色體原位雜交、分子生物學套用原理與技術、轉基因技術及其基礎,近年來開展了棉花功能基因組研究。在海南三亞動手建立了國家野生棉種質圃。所以,對於他而言,“棉田”比別人多了一層概念:棉花資源圃。野棉花,都是外國“貨”,有的象葡萄一樣趴在地面上生長,有的象楊樹一樣高大,引種難,種植難。經過多年努力,王坤波和他的助手終於解決了這些問題。在國家種質圃引種的野生棉占全世界現有總數的80%以上,還探討成功了異地枝條引種、雙芽苗嫁接等新技術。野棉花有耐旱、抗病、抗蟲等優良特性,是栽培品種的良好補充,但是,這些特性轉育到栽培品種非常困難。利用海南氣候優勢,王坤波他們獲得了栽培棉與野生棉的雜種100多個,是國內外最多的,其中近一半為首次獲得。上個世紀80年代,植物染色體核型研究在世界興起,但棉花的染色體數目多、體積小,實用技術難度很大,沒有多少人碰它。王坤波與北京大學李懋學教授長期合作,長期住在他的實驗室或北大實驗室,終於取得技術上的重要突破,較系統地完成了栽培棉與野生棉的核型分析,發表了10餘篇專業論文,有的在澳大利亞舉行的首次世界棉花科技研討會宣讀,有的獲得中國農科院首屆中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當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浪潮湧到國內時,他的實驗室就開始了棉花分子標記研究,展開了核酸-染色體的螢光原位雜交研究,他的實驗室在這些方面申報了4項發明專利。棉花農桿菌介導轉化外源基因,一般需要8~10個月,他發明了試管苗嫁接移植技術,一下使這個周期縮短了2~3個月。據Bt棉(抗蟲棉)的基因結構特徵,他的實驗室發現在幼苗期可以進行規模化的卡那黴素鑑定,相關論文於2001年發表。這些方法很快普及使用,成了基本的常用技術。

人物經歷

1994年3月,海南野生棉種植園副主任;1994年6月至1995年7月,科研管理處副處長;1995年8月至1998年3月,品種資源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3月,生物技術研究室主任;1999年5月,農業部棉花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常務副主任;1999年10月,科技管理處處長;2000年9月,所長助理;2001年6月至今,副所長;2001年8月至今,農業部棉花品種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
1995年6月,九三學社棉花所支社主任委員,1996年8月,九三學社安陽市委員會委員,2002年,九三學社安陽市委員會副主委;1995年,安陽市人大第9屆、第10屆代表,第10屆人大常委會委員,2003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9年3月,中國農科院跨世紀學科帶頭人。現為中國農科院棉花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農業部棉花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棉花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理事、中國農學會河南省分會理事、中國遺傳學學會會員,《棉花學報》編輯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生物工程學報》、《中國棉花》和《植物遺傳資源科學》編委。1999年、2002年先後成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導和博導,現兼任華中農業大學碩導和博導。

成果

1986年以來,先後10餘次出國進行棉花專業考察和學術交流,多次參加在國內外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並主持了2000年國際工程技術大會棉花專業組研討會和2000年越中棉花雙邊學術研討會。“九五”主持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攻關專題、有關部委重點項目專題。 發表了論文100餘篇,聯合主編《中國棉花遺傳資源》等4部專著,先後取得獲得國家、農業部、河南省、中國農科院等二等獎的成果6項。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國家科技攻關等有關方面近10個項目。

著作

《棉花南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