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因鎮

山東省濟寧市濟寧高新區王因鎮,轄區面積72平方公里,59個行政村,7.1萬人,是濟寧市城市規劃的東城區所在地;是大汶口文化前期北辛文化的發祥地;是濟寧高新區招商引資、安置項目的主要承載地。王因鎮按照濟寧高新區“融合、創新、發展”的總體要求,堅持“建園區、上項目、重民生、抓建設、保穩定”,努力建設“經濟強鎮、特色園區、生態城鎮、和諧王因”,向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紮實邁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因鎮
  • 外文名稱:King: town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寧市濟寧高新區
  • 占地面積:72平方公里
  • 轄區面積:72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由來,地理區位,古蹟,園區建設,優越的位置,一流的園區,配套的產業,良好環境,主導產業,城鎮建設,惠民工程,平安建設,社會經濟,新農村建設,村名來歷,所轄村,

歷史沿革

王因鎮因鎮政府駐王因村而得名。1948年解放初期,該鎮為縣第八區;1949年稱王因區;1956年撤區分屬王因、柳溝、黃屯三個大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建立“紅旗人民公社”;1962年與曲阜分治後稱王因公社;1966年5月,改王因公社為區;1968年底又撤區仍稱王因公社;1984年5月,行政區劃改革時,與婁莊公社合併改為王因區。1986年12月撤區改為王因鎮。2003年隸屬濟寧市高新技術開發區。
王因鎮王因鎮

由來

王因之名起源於春秋魯哀公七年(前488年)邾國國君囚於此地一事。《春秋》記載,魯伐邾,攻下邾國首都,俘虜了其國君益,於是把益“囚諸負瑕”。《左傳》稱:“負瑕,魯邑也。”負瑕即為瑕丘,今兗州古時為瑕丘。此地春秋時屬負瑕邑,村因得名王囚。後因囚字不吉改為王因。

地理區位

王因鎮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地處濟寧、兗州、曲阜、鄒城四個城市圈的圓心位置,距濟寧市區6公里,兗州市區7公里,曲阜市區15公里,鄒城市區18公里。(經緯度 東經116°47′ 北緯35°28′) 為園區建設、項目建設、鎮村建設,加快企業園區化、農村城市化發展步伐,提供了獨特優越的區位優勢。
王因鎮 區域位置圖王因鎮 區域位置圖

古蹟

王因遺址位於王因村南一片高地上,長、寬各約200米,總面積4萬平方米。屬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遺址南面有漢代遺物和少數宋代墓葬。1975年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時發現。遺址分5個文化層,2~4層為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層,五層為北辛文化晚期地層。出土的遺物主要是陶器,還有骨、牙、貝、角、玉器等。王因遺址為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社會性質以及大汶口文化淵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85年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園區建設

優越的位置

系濟寧市城市東城區,位於濟寧、兗州、曲阜、鄒城四個城市的中心位置,距濟寧市區6公里,兗州市區7公里,曲阜市區15公里,鄒城市區18公里。
王因鎮王因鎮

一流的園區

整個工業園規劃總面積20平方公里,劃分為六大園區:高新區中小企業科技園A區、B區、C區、雪花工業園、山推重工科技園、楊村工業園。已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里,區內基礎設施“七通一平”。高新區中小企業科技園A區、B區、C區已建成10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

配套的產業

生物醫藥、機電加工、汽車零部件、木業板材、金屬容器與輕鋼網架、紡織紡紗等主導產業已基本形成,區域內工業年產值達到110億元。

良好環境

山東省文明鄉鎮,山東省平安建設先進鄉鎮、山東省最適宜人居鄉鎮,全面建設“經濟強鎮、特色園區、生態城鎮、和諧王因”。
硬體環境: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配套齊全,價格優惠。區內擁有13.5萬千伏安的熱電廠,日供水量15萬噸的水廠,3萬千伏安的變電站,日供氣量2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站。以崇文大道、黃王路、濟微路、中心路等集綠化亮化、給排水於一體的“五縱五橫”,交通路網日益完善。
王因鎮王因鎮
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30%以上,鎮駐地行政商務區、林蔭綠地、楊村城市居住區、仁美城市居住區、崇文城市居住區、泗河生態休閒觀光帶等城鎮建設已全面展開。
人文環境:幹部民眾支持項目建設已形成一種社會風氣。
園區建設框架逐步成形。按照濟寧高新區積極打造工程機械千億產業和汽車零部件千億產業“雙千億產業”發展戰略,全力建設濟寧高新區第八工業園(王因中小企業科技園)、濟寧高新區第九工業(工程機械配套產業園)兩大工業園區,逐步形成了“兩園、兩片、六區”工業園區發展框架。“兩園”即濟寧高新區第八工業園、第九工業園;“兩片”即以蘇南路為軸線的工業園北部發展片區,以雪花路、西蒲路為軸線的工業園南部發展片區;“六區”即形成了以機械配套加工產業區、輕鋼網架產業區、木業板材產業區、生物醫藥加工產業區、紡織加工產業區、煤炭產業區六大產業發展區。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16平方公里,已入園企業14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34家,總產值56億元。

主導產業

六大主導產業穩步發展。
機械配套加工產業。銷售收入11億元,主要項目有:山推重工科技園項目、英特力光通信項目、鴻泰豐年產2000噸工程機械鑄造;新科6000台套重型機械變速箱和引導輪;科大科技200台套機械配件;鼎琛工貿年產8000台套挖掘機與推土機結構件;斯孚特200台套電力變壓器;無界科技2000噸鋰電子電池材料;明達工貿3萬噸鋁型材等。
王因鎮王因鎮
生物醫藥產業。銷售收入26億元,主要項目有:雪花集團32萬噸澱粉、10萬噸谷氨酸、11萬噸複合肥;味丹實業2.5萬噸谷氨酸;味丹實業3萬噸味素;金洋藥業1000噸土黴素;金洋藥業6000噸醫藥中間體;六佳1.5萬噸玉米油2萬噸藥用輔料等。
輕鋼網架產業。銷售收入3億元,主要項目有:恆興金屬;輝煌鋼構;正大鋼構;鑫泰鋼構;恆通鋼構、四方鋼構、四通鋼構等。
木業板材產業。銷售收入1.2億元,主要項目有:年產高密度板6萬立方米、多層板4萬立方米的聖楊木業;年產高密度板4萬立方米、多層板4萬立方米的高興木業。
紡織加工產業。銷售收入7億元,主要項目有:德源紗廠2萬噸緊密紡和1500萬米棉布;博發棉紡1000噸棉紗;七星地毯10萬平方米高檔地毯。
煤炭產業。銷售收入 15億元,主要有年產115萬噸的兗礦集團楊村煤礦;年產90萬噸的臨礦集團田莊煤礦。

城鎮建設

生態城鎮建設初見成效。實施農民“進鎮入區”居住工程,積極推進以鎮駐地集中居住區、仁美居集中住區兩大集中居住區建設,提升城鎮化發展水平。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以泗河環路、濟微路、中心路、崇文大道、星火路和蘇南路、王黃路、景雲路、雪花路、共建路“五縱五橫”交通路網,改造了官路、老水泥路,城鎮化道路總里程150公里,集綠化、亮化、給排水於一體,全鎮綠化面積達2.5平方公里;投資3000萬元完成了13.8公里的泗河復堤工程,實現了防汛和景觀建設的雙豐收;投資2100萬元完成了12.3公里的崇文大道綠化升級工程,鎮域內的生態綠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完成了10.2萬平方米拆遷和鎮駐地改造工程,啟動了鎮駐地休閒綠地、民眾文化廣場建設工程。
王因鎮 用地規劃圖王因鎮 用地規劃圖

惠民工程

惠民工程全面推進。
教育事業:投資180萬元完成了中心中學學生餐廳建設,投入550萬元的中心中學多功能教學樓正在建設,為創建省級規範化學校奠定了基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鎮參保率達98%;
王因鎮王因鎮
醫療衛生:投資12萬元,增設了衛生院中醫診室,完善了基礎設施,實施了10個標準化村級衛生服務站(室)建設,改善了民眾衛生醫療條件;
民政事業:為3370名70歲以上老人發放保障金111.2萬元,投入25萬元,對敬老院設施進行了改造,被評為省“一級敬老院”;
計畫生育:投資210萬元建設了標準化計畫生育服務站,計畫生育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投入資金114萬元,新建修繕了20個村的村級組織場所,確保了村級工作的正常開展。

平安建設

平安和諧建設日益鞏固。投入12萬元建成3個警務區,投入13萬元加強了派出所隊伍建設,充實警力40名;深入開展了嚴打整治鬥爭,嚴厲打擊影響企業生產和學校秩序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完善了社會治安群防群控體系,建立健全了鎮——管區——村——戶穩定信息網路體系和維穩信息員隊伍,定期開展領導大接訪活動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活動,對排查出的問題,按照“一崗雙責、分級負責”的原則,做到依法處理;每年組織召開兩次村級民情懇談會和組織生活會,廣泛徵求民眾建議和意見。全鎮社會穩定,民眾安居樂業,支持項目建設已成為一種文化。
王因鎮王因鎮

社會經濟

2008年,該鎮實現技工貿總收入83.3億元,同比增長37.7%;GDP25.7億元,同比增長35.3%;規模工業產值37.6億元,同比增長34.3%;固定資產投資10.2億元,同比增長168%;財政總收入完成10901萬元,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363萬元,分別同比增長26.1%和26.2%。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山東省文明鄉鎮、山東省平安建設先進單位、山東省生態宜居鄉鎮和濟寧市經濟強鄉鎮。

新農村建設

濟寧市高新區王因鎮充分利用濟寧市區邊緣鄉鎮的優勢,嚴格按照城區高標準規範,推進城鎮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 高起點規劃,引導合理布局。該鎮按照王因作為濟寧市東城區的定位,結合高新區總體發展規劃,確立了鎮駐地商貿居住區和仁美商貿居住區兩個集中居住區,修訂完善片區控制性詳規和專項規劃。以鎮駐地六村合一,劉村五村合一,仁美四村合一,張村、戲樓等集中居住區為基礎,穩步推進舊村改造。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全鎮59個村主要街道進行了高標準綠化,安裝了路燈,採取“集中整治與日常管理”相結合,以清理清除村內“三堆”、建築垃圾、生活垃圾為重點,實行村級垃圾定點存放、統一清運,淨化了村內環境。2003年以來,鎮黨委、政府把秸稈還田作為階段性重點工作,財政補貼260餘萬元用於農機補貼和政策兌現,連續四年確保秸稈還田率100%,徹底解決了焚燒秸稈、污染環境的問題。
紮實推進“一新兩改”。該鎮把推廣太陽能,農戶改廚、改廁,作為當前和今後新農村建設,改變民眾生活方式的重點,在深入調研,充分考慮民眾承受能力的基礎上,制定政策,以點帶面,有序推進。對安裝太陽能的戶,每戶補助500元;對改廁的戶,每戶補助300元;對改廚的戶,每戶補助100元,各村也根據經濟狀況,相應給予適當補助,提高了民眾的積極性,全鎮太陽能用戶達3000餘家,改廁戶達到1200餘家,改廚戶數達到7000餘家。形成了以道路為主,以村居為重的綠色長廊
王因鎮
搭建“三個平台”,構築“五道保障”。為提高農富水平,培訓新型農民,該鎮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民信息化教育,民眾文化性活動”三個平台,並精心構築“低保、養老、醫保、防疫、征地補償”等五道保障。推進農民就業培訓,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平台。立足於全區經濟快速發展,勞動力需求增大,王因油罐、鋼構傳統產業的實際,投資20餘萬元組建了新型農民就業培訓學校,聘請技校、職業技術學校的教授、老師授課,免費進行崗前技術培訓,130人的電氣焊和180人的遠程教育微機培訓班圓滿結束。今後,還將根據企業用工的需要,相繼舉辦生物發酵、機械製造、紡織等培訓班,力爭人人都有一技之長。加快村村通寬頻、通有線電視,實行“三網合一”,建立農民信息化教育網路平台。鎮財政每年投入20餘萬元,實施了遠程教育、寬頻、有線電視“三網合一”,建立了完善的鎮村兩級遠程教育信息化網路。對入戶率達到50%以上新開通有線電視的村,免除初裝費及一年的收視費,提高了民眾積極性,全鎮入戶率達到70%以上。全鎮廣大幹群上網學習、上網了解致富信息蔚然成風,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提高了素質。狠抓鎮村文化陣地建設,建立民眾文化活動平台。全鎮建成高標準、開放式村級廣場3處,村村建有文化大院,配備了文體設施,劉村、柳溝等村成立了腰鼓隊、秧歌隊等,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科學、健康、向上”的村風民風。實行貧困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動態管理,農村困難民眾實現了“應保盡保”。投入100餘萬元建設了高標準的敬老院,從2007年起,為全鎮75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發放30元的養老金,投入150萬元,推行了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7%。由鎮財政補貼,成立了120餘人的衛生醫療和80餘人的畜牧防疫專業隊伍,制定預算,增強了突發性事件的防控能力。全鎮工業占地、建設占地做到即征即補、及時兌現。

村名來歷

劉台莊:本村原名中郯莊,清代順治年間劉姓發展成大戶族,出了個進士劉布春,村名改稱劉家郯莊,後訛為劉家台莊。1964年“四清”時改名劉家村。1980年因與他處重名,命名為劉台莊。 晏家村:本村歷史悠久。據傳晏姓於宋代來此建村。此村原稱晏家郯莊,轉音為晏家台莊。後因泗河決口,多次被淹,逐漸衰落,晏姓僅存兩戶人家,習稱晏家村。
梁家營:據傳明初梁、路兩家表親同由山西遷來落戶,始建此村。因系兩姓,稱兩家營,亦稱梁路營,後梁姓繁盛,改稱梁家營。
前侯家營:據村內明崇禎九年(1636)創建娘娘廟碑記載:此村原名劉者營,後來劉家地權轉賣給侯家,村名改為侯家營。與北面的後侯家營相對稱前侯家營。
北許:本村許姓祖居南部距此二公里的許家莊。清朝中期,泗河發水被淹。有幾戶遷此居住,周圍築了土堰,始建此村。因地處北部,稱北許家莊。今簡作北許。
東郭家營:此村臨近泗河,過去經常決口。明、清時駐有防汛的兵營,帶兵的將領姓郭,故村得名郭家營。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與黃屯鎮的郭家營同名,更名為東郭家營。
南許:據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重修廟碑記載,明成化年間(1465—1487)許姓最早來此定居,村名許家莊。到了清代中期,一部分人家遷至北邊重新建村,稱北許家莊,此相對稱南許家莊。今簡為南許。
後韓家堂:本村原名韓家堂。韓姓於明初由鄒縣韓寨村遷來,系唐代文學家韓愈後裔。建有家祠,稱韓家祠堂,村以此得名。後分出一支於南邊立村,此村相對稱後韓家堂
前韓家堂:村內原有三聖堂廟宇一座,明崇禎三年(1630)建。廟碑記載,此村系由後韓家堂分支而來,因在南,稱前韓家堂。
程家街:據村內《程氏家譜》程氏始祖於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由泗河東遷此落戶。村中只有一條主要街道,故村得名程家街。
呂家廟:據本村清代康熙年間(1736—1795)立“關聖帝君廟碑”記述,呂姓於清初最早來此居住,並出資建了一座關帝廟,故村得名呂家廟。
周莊:本村原名周家柳溝。周姓於明末由曲阜地初遷至本市今黃屯鎮蒜園村,再遷至此村。村名改稱周家莊,今簡為周莊。
仁美莊:此村始建於宋代。明代明嘉靖、萬曆年間出了任瀛等父子三進士,明朝末期,任姓遷走、村內讀書人根據《論語·里仁》篇的句子:“里仁為美”,改村名為仁美莊。後分為四個村委會。村中西部為西仁美莊;村北部為後仁美莊;村南部為前仁美莊;村中部部為中仁美莊。
東婁莊:本村歷史較悠久婁莊村位於王因鎮西南部,村中曾發現漢代墓葬。據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滋陽縣誌》記載:“婁公集,在縣南三十里,漢建信侯婁敬之居。其先世居於齊,至敬始遷居邑之西辛王社,遂號其地為婁公社,近置有婁公集。”村內久無婁姓,村名曾改為婁莊集,後簡稱為婁莊。此村為北魏婁昭攻打瑕丘屯兵之處。此村農曆一、六日有定期集市。村內久無婁姓。村近置集市,後改為婁莊集,今簡為婁莊。
玉皇廟:碑文記載:此廟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二十二日動工重修。廟內前為天王殿,後為大殿。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硬山單脊頂,黃綠硫璃瓦,磚石結構,四角單飛檐。殿前曾有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一匾額,上書“萬神朝禮”。據本村清代康熙年間(1735—1799)立“關聖帝君廟碑”記述,馮姓於清初最早來此居住,並出資建了一座玉皇廟,故村得名玉皇廟。現今該村馮氏民眾為主體,摻雜其它如程氏,翟氏,李氏等。
河口:本村李姓於明代末年來此建村,原稱李家河口。因地處泗河向西轉彎的地方,過去有通往鄒縣的渡口,故名。今簡稱河口。
業莊:本村建於清初。相傳當時有個南方人買藥,留居此地,四鄉民眾都來買藥,稱此村為“藥莊”。因“藥”、“業”音近,後漸訛為業莊。
長慶屯村:位於王因鎮東北部,始建於明代,因種有曲阜衍聖公府的祀田(俗稱屯廠地),曾名小屯,桃花屯,習稱“屯裡”。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鄒縣鄉土志》記載:“樊氏,孔子弟子先賢樊須裔,順治初自濟寧遷鄒,居施村社長慶屯。”據此知該村清代屬鄒縣施村社。後劃歸滋陽(今兗州市)。因村內兼有鄒、滋、曲三縣土地,每年分赴三縣納糧,故曾名“三界首”。自樊姓遷來後成望族,村名曾一度稱樊家屯。清鹹豐年間為抵禦捻軍侵襲,建有土圍牆及四個寨門,門額鐫“長慶寨”,村改稱長慶寨。後改稱長慶屯。
前竹亭村:據傳說,明崇禎十七年(1644),清兵入關,明亡。駐兗州魯王朱檀的後裔逃到此地,改姓隱居,躲過了清軍搜捕的災難。後來為了紀念其祖先,興建園林,遍植青竹,中建一亭,名為“竹亭”,村以此得名。後分為前後兩村。此在南,稱前竹亭。

所轄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