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恩

王君恩,中國共產黨,1909年出生於湖北省襄陽縣黃龍壋胡家嘴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33年1月20日英勇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君恩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33年
  • 畢業院校:黃龍江西會館公辦學堂
  • 職業:革命者
  • 主要成就:臨時省委書記
  • 出生地:湖北省襄陽縣黃龍壋胡家嘴
  • 性別:男
王君恩父親王明山早年去世,母親獨居,家境貧寒。王君恩在兄弟倆人中居長,幼入鄉塾讀書,1923年入黃龍江西會館公辦學堂。這年,曾參加湖北省第二師範學潮的張百芳回鄉在該校任教,積極在學生中宣傳革命思想,傳播馬列主義,王君恩接受了進步思想。
1926年春,王君恩因家貧輟學,回鄉從事農耕。當時襄陽一帶軍閥混戰,匪霸橫行,百姓屢遭不幸,生活苦不堪言,王君恩無限憤慨。面對黑暗的現實,他極度不滿,曾多次向老師張百芳(共產黨員)傾吐衷曲,訴說積憤,尋求救國之道。張百芳及時給予幫助,引導他走上革命道路。
當時,北伐戰爭正在順利發展,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農民運動在鄂北各縣形成了波瀾壯闊之勢。黃龍壋黨組織積極發動民眾,組織農民協會,迎接北伐。經過一個冬春的發動與組織,1927年3月,黃龍壋農協會成立。黨組織在黃龍壋街西搭起高台,召開成立大會,講述革命道理,宣傳革命發展形勢。王君恩受到深刻教育,熱情地投入革命鬥爭的洪流,跟隨張百芳走村串戶,廣結貧友,深入民眾做動員工作,很快在胡家咀、王灣一帶建立起農民協會。
大革命失敗後,王君恩轉往外地。1928年3月,經張百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鄂北特委的領導下,王君恩擔負黨的聯絡工作,經常於夜深人靜之時活動在襄東一帶村間。一次,他正生病,有一封密信需要連夜送到黃龍壋周灣村,他沒有推託,而是咬緊牙關,忍著病痛的折磨,拄著棍子把任務完成了。
4月16日,在中共黃龍壋區委領導下,襄東農民起義爆發了。這天一早,起義指揮人員朱佑文、趙英等帶領經過改造的青槍會、紅槍會及萬槍會的會員400餘人,暗藏刀矛斧頭,裝扮成各式人物,從四面八方陸續湧入黃龍街市。王君恩率5名暴動骨幹,暗帶短刀,化裝成趕集民眾混入街中,隱蔽在黃龍壋團防局附近。當朱佑文等發出暴動行動號令後,他和暴動隊員一擁而上,殺死門崗,首先衝進團防局,撲向團總住處,處決了作惡多端的朱奎九。這次暴動,共除掉鹽商周華林等17個惡棍,獲長短槍18支。隨後,王君恩又參與組建中共黃龍區委和襄東農民運動指揮部,他配合指揮部的領導人,宣傳土地革命,鬥爭土豪劣紳,使多年受壓迫受剝削的貧苦農民揚眉吐氣。農民指揮部的建立,形成了襄東最早的紅色政權。農民武裝的發展,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恐慌和仇恨。1928年秋,在國民黨“清鄉軍”的反覆“清剿”下,鄂北政治形勢日趨惡化,襄東新生的紅色政權夭折,不少共產黨員慘遭殺害,有的轉移外地,各地農民武裝被迫插槍隱蔽,王君恩秘密轉往宜城板橋一帶活動。
1929年3月,由於國民黨軍隊忙于軍閥混戰,鄂北革命鬥爭出現了轉機,王君恩同隱藏在外地的共產黨人秘密潛回襄東。8月,同餘益閹、朱佑文、張百芳重建了黃龍區委員會,代號“黃德修”,張百芳任書記,王君恩是委員之一,後為常委,負責宣傳工作。10月,培養和發展了王君憲、王明祥等骨幹分子入黨,並組建了一批新的基層支部,使黃龍壋的黨組織很快發展壯大起來。當時區委下轄蔣灣、明灣、李崗、姚崗、陶李、太山廟等十個支部。
1930年1月,王君恩同謝耀武等遵照鄂北特委“積極組織武裝暴動,建立紅色革命根據地”的指示,配合襄、棗臨時縣委,把大革命失敗時散藏的槍枝蒐集起來,組建黨的武裝。同時,還組織民眾從土匪劣紳手中奪槍。2月5日,他同趙英等率領農協會員,以保家安民為名,處決當地土匪柏永照和劣紳袁天洪,為民除害,革命聲威大振。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襄棗臨時縣委不久即建立了一支有長短槍40餘支和60多人的武裝,並成立了農民自衛軍。5月初,自衛軍得到進一步發展,改編為鄂北紅軍游擊隊第十三大隊,為襄東棗西邊區的革命暴動做好了武裝準備。
5月14日,王君恩率領黨員民眾參加了震驚鄂北的蔡陽鋪暴動。暴動隊伍占領蔡陽鋪後,緊接著又攻下翟家古城、琚灣鎮,取得了日克三鎮的勝利。5月16日攻占黃龍壋,黃龍壋區自衛隊隨即建立。隨後,王君恩率自衛隊和革命民眾武裝數百人,與宜東等地的民眾武裝一起,配合紅軍,先後攻克了王集、胡家營、宜東、棗南、鐘北等地,為開闢鄂北蘇區作出了貢獻。
1931年4月,王君恩調任襄陽縣蘇維埃政府黨代表,兼襄東一區區委書記,領導蘇區人民開展武裝鬥爭,發展生產,使蘇區呈現一派繁榮景象。6月,中共鄂豫邊特委成立,他任委員。1932年2月2日,鄂豫邊特委召開的緊急會議,成立鄂豫邊臨時省委,他參加會議,當選為執行委員。在鬥爭中,他培養了黃文常、姜明禮等多名黨的優秀幹部。他還組織領導了僱農工會、貧農團、共青團、少年先鋒隊等群團組織投入反“圍剿”鬥爭,為基層組織被敵人破壞後的迅速恢復打下了基礎。
1931年底,蔣介石調集羅啟疆獨立第三十四旅,會同國民黨其他部隊及襄(陽)、棗(陽)、宜(城)等縣民團武裝對鄂豫邊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1932年1月,蘇區反“圍剿”鬥爭失利,省委工作癱瘓,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繫。王君恩同部分省委委員果斷地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在艱苦條件下繼續領導蘇區人民開展游擊戰,打擊敵人。4月8日,中共鄂豫邊臨時省委召開第二次執委擴大會議,王君恩當選為執行常委,並代理臨時省委書記,領導恢復發展黨的組織,建立南陽、襄陽、均房3個特委。王君恩受命於危難之際,他積極協助湘鄂西中央分局派來蘇區的代表尉士筠,動員各種力量反“圍剿”,為保衛蘇區而戰。4月10日,省委決定由省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建立了山南、山北兩個赤區游擊總指揮部,以集中力量尋找敵人弱點打擊。接著,為統一紅軍指揮又改組了紅九軍指揮部。
4月20日,王君恩、尉士筠主持召開中共鄂豫邊臨時省委第三次擴大會議,對前段工作進行總結,認為自二次擴大會議以後,紅軍力量得到集中,軍事指揮得到統一,乾群保衛蘇區的信念得到增強。同時,為扭轉敵人已將蘇區中心城占領的嚴峻局勢,決定將被擊散的紅二十六師收集起來,與新組建的山南、山北赤區游擊隊合編為鄂北赤色游擊軍。
5月底,為了爭取軍事鬥爭的勝利,省委又組建了紅九軍前敵委員會。但是,省委在湘鄂西中央分局執行的王明“左”傾路線影響下,錯誤地要求紅軍“絕對不準離開赤區游擊”,致使紅軍在敵人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能對敵人展開靈活機動的游擊戰,只能在蘇區內與敵人硬拼,結果紅軍力量損失殆盡,蘇區反“圍剿”鬥爭失利。到6月底,反動組織在蘇區內普遍建立,鄂北蘇區全部失陷。
1932年6月,中共鄂豫邊臨時省委離開鄂北蘇區,遷往南陽轉入地下活動,王君恩留下堅持鬥爭。由於臨時省委蘇區代表團書記王振三早在5月已被捕,其成員在敵人的“圍剿”中或被捕、犧牲,或出走、隱蔽,蘇區失陷後,蘇區代表團實際上已名存實亡,難於開展工作。7月,王君恩赴新野上鳴村參加臨時省委召開的第四次擴大會議。會議改組了臨時省委,王君恩當選為委員。會後,王君恩與曹孟久一同被派往鄂北蘇區,對蘇區代表團進行改組,王君恩任書記,委員有曹孟久、王君憲、戴修生、王光明、朱大山。
9月,王君恩赴南陽參加中共鄂豫邊臨時省委會議。會上傳達了中共中央批評湘鄂西中央分局代表尉士筠的來信。信中說:保護蘇區絕對不是死守,也不是不準離開蘇區打游擊,“要以攻為守,爭取主動”。會後,王君恩、曹孟久奉命回鄂北蘇區尋找失散的同志,先行恢復黨組織。
失陷不久的鄂北蘇區,由於敵人實行野蠻的統治,到處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王君恩和代表團的同志毫不畏懼,聯絡倖存的共產黨人,收集武裝,並通過各種渠道從駐黃龍壋敵軍中搶出一些槍枝。經過數月的艱苦努力,秘密組織起一支30多人、20餘支槍的游擊武裝。11月12日晚,王君恩等人在黃龍壋張家沖召開骨幹分子會議,準備再次暴動,恢復甦區。不料此事被該村地主分子張文藻探知,連夜報告國民黨黃龍和琚灣兩處團防局。第二天,敵人分兩路包圍了張家沖。面對兇惡的敵人,王君恩、曹孟久、戴修生奮勇還擊,掩護同志們突圍。曹、戴二人中彈犧牲,王君恩因腿部受重傷被捕。
敵人知道王君恩是共產黨的重要幹部,當天即用擔架解送襄陽城內關押。敵人多次審訊他,用酷刑折磨他,他始終堅貞不屈。
1933年1月20日,襄陽城上空陰雲密布,寒風陣陣。行人寥寥的西街氣氛突然緊張起來:幾個荷槍實彈的敵兵驅趕著街上的行人,強令各家各戶趕快關門閉戶。接著,王君恩被五花大綁押了過來,他一路上高唱《國際歌》,直至刑場,英勇犧牲。
王君恩為著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光榮獻身,他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全國解放後,人民為了懷念他,把他的鬥爭事跡編印成書,對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鼓舞他們沿著先烈的足跡奮勇前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