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右丞雪霽捕魚圖》是元代詩人元好問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繪了《雪霽捕魚圖》中冬雪乍晴,氣象寒索的景象,表達了自已扁舟蕭散,寄情山水的願望。這首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寫景用白描,語言簡練,色彩鮮明,畫面引人入勝,清新自然;抒情則過渡渾化無跡,內涵蘊藉,語氣輕而語意重,委婉而不失深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王右丞雪霽捕魚圖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元好問
- 作品出處:《遺山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王右丞《雪霽捕魚圖》
江雲滉滉陰晴半,沙雪離離點江岸。
畫中不信有天機,細向樹林枯處看。
漁浦移家愧未能,扁舟蕭散亦何曾。
白頭歲月黃塵底,笑殺高人王右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雪霽捕魚圖》:王維的畫名。此畫“紙廣不充幅,長丈許。水波渺彌,洲渚隱隱見其背,岸木葭莢向搖落,草萋然始黃,天慘慘,雲而風,人物衣裘有寒意,蓋畫江南初冬欲雪時也。”(晁無咎《雞肋集》)雪霽(jì):雪後轉晴。
2.滉(huàng)滉:廣闊無際的樣子。
3.沙雪:沙灘上的積雪。離離:形容眾多、密集的樣子。
4.“畫中”句:等於說“不信畫中有天機”。天機:此指王維畫中表現的清靜無為的“禪理”。
5.漁浦移家:等於說“移家漁浦”。漁浦:可供打魚的水邊。
6.蕭散:閒散灑脫,無拘無束。
7.黃塵:等於說紅塵、塵世。
白話譯文
江上的輕雲無際無涯,雪後的天空陰晴各半,沙灘上積雪密密匝匝,凌亂地點染寂寂江岸。
若是你不信啊,王維的畫中藏蘊天機,請細細地朝著啊,樹林的枯處體味觀看。
移居那離俗的漁浦,很慚愧我不能做到,便是暫駕扁舟蕭散心懷,我也不曾有過!
可嘆我白髮老年呵,至今還奔忙在紅塵底下,真正要笑死那位啊,超俗的高士王維右丞。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確定。從詩題可知,是詩人欣賞王右丞《雪霽捕魚圖》後所作,從詩中“白頭歲月”句可知當屬其晚年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雪霽捕魚圖》,據晁無咎《雞肋集》記載有:此畫“紙廣不充幅,長丈許。水波渺彌,洲渚隱隱見其背,岸木葭莢向搖落,草萋然始黃,天慘慘,雲而風,人物衣裘有寒意,蓋畫江南初冬欲雪時也。”在元好問詩中,詩人用細膩生動的筆觸,表現了王維畫中蕭疏閒淡的山林逸趣,同時也抒發了詩人自已在亂離之際渴慕閒散生活的心情。
首聯正面描述畫圖的背景。江上的輕雲無際無涯,雪後的天空陰晴各半;沙灘上積雪密密匝匝,凌亂地點染著寂寂的江岸。“滉滉”寫出江雲的浩淼無涯,“離離”狀寫沙雪的涌擁簇集,兩組疊字的使用,使得畫面境界開闊,情趣頓生。寥廓江天,雲淡日明;蜿蜓江岸,沙雪相映。一派靜謐幽邃,蕭散恬淡景象。這是遠景。
頷聯寫畫面近景。先以“畫中不信有天機”過渡。“不信”實際是在說確信。如果不信畫中有奧妙之處的話,那么就“細向樹林枯處看”吧。這一聯所用手法極妙。首先以“不信”句過渡,接著又以“樹林枯處”從遠景拉向近景,同時又用“細向”句為推向近景創造了條件。在江雲和沙雪點綴著的江岸背景上,長有一片樹林,這樹林既有“枯處”,當然也有“未枯”的。未枯的是長青松柏,枯落的是落葉樹木。這“枯處”的設計巧妙地表現了畫家的匠心,也表現了詩人的情蘊。因為它恰是窺探“天機”的視窗,倘都是鬱郁松柏,也就發現不了它背後掩藏的奧秘。常青與枯木相配,或疏或密,或淡或濃,既為眺望遠近景之間的中景提供了條件,更創造了一種靜穆安詳的氛圍,體現了畫家的,而且也是詩人的淡泊襟懷與閒散的情思。
頸聯,從側面寫中景。此一聯構思精巧,景義雙關。從字面看,詩人似在檢討自己,但是詩人想到“愧未能”,“亦何曾”問題的緣由,這是因為他透過了“枯處”看到了畫中江邊草屋幾間,江上扁舟一葉,舟上漁人安然垂釣的景象。所以,“檢討”是“迷面”,“迷底”卻是“中景”。由此景而引發了“愧未能” 的感慨,“亦何曾”的懊悔。至此詩人基本上完成了對《雪霽捕魚圖》的畫面描述:疏林、密樹,近景歷歷;漁浦、扁舟,中景點點;江雲滉滉、沙雪離離,遠景綽綽。層次清楚,渾然一體;光線陰晴相襯,色彩濃淡相宜,景物疏密有致,動靜相諧的一個完整的立體畫面如在眼前。同時也逐漸地披露了“漁浦移家”“扁舟蕭散”的詩人襟懷、詩中真意。從“愧未能”“亦何曾”的感慨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種恬適清靜生活的嚮往與欽羨。
尾聯詩意緊承“愧未能”“亦何曾”,直抒詩人胸臆。詩人羨慕歸隱生活,而又難於像王維那樣超然、灑脫,為國事憂,為家事憂,奔波忙碌,毫無停息。於是歲月流逝,光陰荏冉,不覺已是白髮滿頭一“白頭歲月黃塵底”,竟在世間混至暮年,這是要笑壞了超世脫俗的王維。“不見高人王右丞,藍田丘壑漫青藤”(杜甫《解悶》),詩人像老杜那樣,以“高人王右丞”來反襯自己混跡塵世的無奈;而又以對自己“白頭歲月黃塵底”的否定,表達了自己追求高潔、崇尚隱逸的情懷。
元好問晚年不仕異朝,卜鄰青山,與魚鳥為伴,常作山人之想。山水畫軸,最能撩起他的這種情懷,所以在題山水畫時,自然也寄寓著這種意念,“羨殺濟南山水好,幾時真作卷中人。”(《題解飛卿〈山水卷〉》)此情此意,也充溢在這首題畫詩里。
這首詩,既是題畫,也在抒情。題畫,則手法靈活,錯落有致,畫中景況,如在眼前。抒情,則寓情於畫,借畫映情,甘老林泉的隱逸志趣,盡寓畫中。詩情畫意,優美雋永。
名家點評
魯迅美術學院藝術史論教研室主任、教授邢志善: 這首詩從表面看,似乎也是表現的感慨身世消極遁世的情緒,然而從元好問一生志在用世的積極態度看,正如陳廷焯所說:“遺山一片熱腸,鬱郁勃勃,豈真慕隱士哉!”這首詩固然是在寫其嚮慕山林的幽趣,然探其用心深處,也並非完全消極忘懷世事,自嘲中流露著自慰,悽苦中仍不難看出他那“鬱郁勃勃”的“一片熱腸。(《中國題畫詩分類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 金代文學家。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山西忻縣)人。祖系始自北魏拓跋氏,父親元德明以詩知名,老師郝天挺又是學者,自幼受良好文化薰陶。興定五年(1221)中進士,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材郎,天興初,擢尚書省掾,後做過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回鄉悉心著述。編纂了《中州集》和《壬辰雜編》,為後來修金史者提供了許多可靠材料,並有《遺山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