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風(1911—1975) 中國現代檔案專家,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主要創建者。原名王繼堯,蕭縣孫圩子鄉王桃園村人1911年8月27日出生,早年畢業於師範學校,從事教育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投身革命。1946年後歷任晉冀魯豫北方大學歷史研究室研究員、教員,華北大學歷史研究部研究員、教員,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奉派南京接收國民黨政府機關檔案,次年任南京史料整理處主任。1964年任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副館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可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中國現代檔案專家
- 原名:王繼堯
個人工作,個人經歷,
個人工作
他自擔任南京史料整理處主任後,致力於民國檔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曾親赴重慶、昆明等地收集數量龐大的國民黨政府中央機關散失在各地的檔案。他刻苦鑽研、勤奮治學,主持制定了一套整理歷史檔案的方法,組織整理了大批檔案,並主持編寫《歷史檔案的整理方法》一書。他很重視檔案史料的編纂和研究,主持編輯了《中國現代政治史檔案資料彙編》等約24萬多字的資料。《王可風檔案史料工作文集》1987年由檔案出版社出版發行。
6歲隨師啟蒙,後入王寨國小,蕭縣師範,徐州中學高級師範科讀書.民國22年(1933年)8月,曾在朔里,王寨國小任教.抗戰開始投筆從戎,受訓於國民黨第五戰區(李宗仁辦的)潢川青年軍團.蕭縣淪陷後,他從青年軍團返回故鄉,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歷任蕭縣抗日民主政府三區區長,人民救國會宣傳部長,縣政府教育科長,蕭縣《實報》社社長.此時,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盡力發展人民教育事業,全縣中國小蔚然興起.他依靠熱心教育事業的當地教育工作者自編教材,石印書刊,在文化教育素有基礎的蕭縣,吸收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又培養了一批青少年學生,為革命增添了力量.
個人經歷
民國30年5月,中共豫皖蘇邊區軍事鬥爭失利,新四軍四師奉命東撤.王可風同許西連等經上級批准,留在皇藏山區堅持游擊戰爭.在日偽和國民黨夾縫裡開展活動,處境維艱,但他仍不忘發展人民教育事業.隨著武裝力量的壯大,先後在4個區辦起幾十所初級國小,6所高級國小,1所瞻鳳中學,入學學生四五千人.他任教育科長兼任瞻鳳中學教師,不輟為革命培養人才之志.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集團發動全面內戰,國民黨軍向解放軍進攻,王可鳳隨部隊轉戰隴海鐵路北.不久,調到太行山區晉冀魯豫北方大學圖書館工作.他認真鑽研圖書館學,編制了一套圖書管理表冊,使圖書管理工作逐漸系統化,科學化.他根據學校的決定,到晉南各地,歷時3個月蒐集大批圖書,解決了學校教學工作中資料嚴重不足的問題.在圖書館工作時,他開始注意專門化知識的學習,注重蒐集整理史料.撰寫了《中國文字的起源和變遷》,以及揭露帝國主義利用宗教進行侵略活動的《天堂呢 地獄呢 》等文章.民國36年7月,調任華北大學歷史研究室研究員,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時,他編寫了《抗日戰爭史講稿》,並在財經學院講授,還同研究室的同事一起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給編寫國中《中國近代史》課本的任務,此後開始了中國近代史的系統研究工作.民國38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王可鳳在華北大學正定分校兼任中國近代革命史教員.1950年初,華北大學改建為中國人民大學,他任歷史研究員,教員,同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員,奉派到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編委會參加注釋工作.年底,他遵照中共中央和政務院的指示,受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范文瀾委派,前往南京接收國民政府中央機關的歷史檔案,籌建南京史料整理處.
1951年2月1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成立,王可風任主任.為把散在各地的民國檔案集中起來進行整理,他不辭辛苦,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到1953年,基本上把國民黨逃離大陸時沿途散失的檔案資料集中到南京.他依靠熱心於檔案資料工作的同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浩如煙海而龐雜零亂的檔案進行了初步整理,立卷,編目,及時提供利用.南京史料整理處遂成為集中保存民國歷史檔案的中心.在整理檔案中,他十分注意研究工作,把帶規律性的問題,認真加以總結,將之上升為理論.1955年,他主編的《歷史檔案整理方法》一書,摒棄了教條主義的束縛,實事求是地提出了整理歷史檔案的理論和方法,為我國檔案學的發展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1956年,為配合中央政治研究室編寫中共黨史,並適應歷史教學和科研的需要,他主持編輯了《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中國現代政治史大事月表》,以及70多個專題檔案資料,共4000多萬字,同時總結了史料編輯經驗.1960年他撰寫了《關於整理檔案史料的方法和問題》,《史料學是一門科學》,並在南京大學歷史系講授《史料學》課程,開拓了檔案史料編纂學的新領域.在長期工作實踐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管理和建設檔案館的經驗,並高瞻遠矚,主持制定了宏偉的遠景規劃.1964年春,南京史料整理處改名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王可風任副館長.王可風在南京工作期間,還參加地方黨政工作,曾當選為中共江蘇第三,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江蘇省政協第一,第二,第三屆委員,南京市第一至第六屆人大代表.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王可風主持開創的歷史檔案事業被全盤否定.他經受了殘酷的"迫害",人身失去了自由,但仍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堅持原則,相信中國的檔案科學事業一定會發展.1969年4月,他被下放到"江蘇省五七幹校",1970年1月,患有多年高血壓,心臟病的王可風及其全家被放逐到句容縣大茅山的東進林場落戶.王可風投身革命幾十年,在革命戰爭年代忘我工作,解放後矢志治學,從投筆從戎到著書立說,大半生躬身於黨的事業,在"四人幫"的迫害下,不幸於1975年3月4日,在江蘇山鄉去世,時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