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口(天津市靜海區王口鎮)

王口(天津市靜海區王口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口,是王口鎮的同義詞,是鄉鎮級行政單位。目前有天津市靜海區王口鎮和河北省石家莊市辛集市王口鎮,兩個地名。靜海區王口鎮有“炒貨之鄉”的美名,辛集市王口鎮則有“花炮之鄉”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口
  • 外文名稱:Wang Kou Zhen
  • 別名:王家口
  • 行政區類別:天津
  • 所屬地區:天津市靜海區
  • 下轄地區:大瓦頭 ,義和,民主,和平,團結等
  • 政府駐地:靜文路
  • 電話區號:022
  • 郵政區碼:301603
  • 地理位置:天津市西南部
  • 面積:76平方公里
  • 人口:31772
  • 方言:王口方言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張德成殉難遺址
  • 車牌代碼:津
  • 行政單位:鄉鎮級
地理位置,經濟概述,炒貨之鄉,

地理位置

王口鎮位於天津市西南,靜海城區正西十五公里,西與河北省文安縣接壤,東鄰京浦鐵路、津福高速公路。鎮內子牙河流經南北,靜文路、津淶路交叉過境,是北去京津、南下冀中的交通要道。
全鎮總面積76平方公里,24個行政村,9304戶,31772口人,耕地面積72300畝。
其中24個村包括:壩台村、北萬營村、北茁頭村、迸莊村、大劉村、大瓦頭村、丁家村、東家村、東嶽莊、段堤村、和平莊、酄里村、民主莊、南萬營村、南茁頭村、堂上村、團結莊、西嶽莊、小劉村、小瓦頭村、義和莊等村莊。
王口鎮始建於明朝永樂初期,舊稱“王家口”,清代成為水、旱碼頭,商賈雲集,經濟繁榮,是幾百年來政治、經濟、軍事重鎮,鎮內有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碑刻。王口鎮曾是義和團的總壇口,有義和團首領張德成殉難遺址, 瞿里藥王廟遠近聞名,抗戰時期靜海縣第一個黨支部在王口建立。

經濟概述

近年來,王口鎮黨委、政府帶領幹部民眾,發揮“務實求突破,全面上水平”的拼搏精神,確定了把王口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城鎮的總體目標,立足本地產業特點,瞄準國際國內市場,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壯大企業規模,扶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走出了具有本鎮特色的發展之路。
2000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22億元,其中:一產4200萬元,二產1.3億元,三產5000萬元;完成財政收入5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淨增700元。
糧、經、果、畜為本鎮農業四大支柱產業。糧食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常年產量2000萬公斤;經濟作物主要是葵花、花生、芝麻、西瓜、天鷹椒和蔬菜;全鎮萬畝果園年產桃、梨、蘋果、葡萄等果品800多萬公斤;畜牧養殖以豬、牛、羊、雞為主,年提供肉、蛋、奶3500噸。
全鎮有4個企業集團,30家集體企業,從業5000多人,總資產1.3億元,年創增加值1.1億元.涉及服裝、印染、餐具、塑膠製品、金屬、食品等18個行業,生產40多種產品。其中以服裝、餐具為主打產品的幾家外貿出口企業是該鎮的龍頭企業,年完成外貿出口總值1.5億元。
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王口十里長街發展帶初具規模,加上各種優惠政策,為鎮內外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發展軟、硬體環境。以炒貨、服裝、飲料、金屬及糧食深加工為骨幹行業的個體私營戶已達1200家。尤其是乾貨經營和炒貨業保持了快速發展,成為王口的特色產業,目前全鎮有貨棧和炒貨廠230多家,總資產近億元,生產經銷黑白瓜籽、葵花籽、花生、果仁、蠶豆、松籽、核桃等8大系列30多種產品,行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美國、日本、韓國、中東等十幾個國家及港、澳、台地區,年銷量達7萬噸。王口鎮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乾貨集散地。

炒貨之鄉

炒貨食品由中國人製造,據文字記載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早在商周時期便有史料顯示,後在《本草綱目》、 《千金要方》等古籍中,均有長期食用炒貨產品能使人“身輕”、“步健”功效的詳細記載,因而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傳承數千年而不衰。在天津市靜海縣的王口鎮,炒貨業自清朝年間起源,至今也有300多年的歷史。其選料考究,工藝獨特,加之特殊的配料,使加工出來的炒貨口感好,色、香、味俱佳,遠近聞名,王口鎮也因此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炒貨之鄉”。據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在此停留,品嘗過王口鎮的炒貨。
倚仗著傳統的炒貨手藝,大多數王口人都做起了炒貨生意。從傳統的果仁、蠶豆做起,規模逐漸擴大,品種日漸繁多。如今,全鎮的乾貨經營和炒貨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該鎮一大特色產業。傳統的炒貨生產工藝的變革和這一特色產業的逐步發展壯大也在這一地區造就了一批頗具規模並小有名氣的休閒食品企業。歷經艱苦創業的炒貨企業在市場經濟的衝擊和激烈的競爭中,面臨市場操作模式、產品質量提升、品牌創新、經營管理體制等多方面亟需變革的形勢,在探索中奮然前行,走出了一條各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