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倫,女,現為新華社駐耶路撒冷記者。
在2023年10月巴以衝突以來,王卓倫為了能夠有一線的體驗和觀察,從加沙邊境到最北部交火不斷的以色列黎巴嫩邊境,再到葉門胡塞武裝遠程飛彈襲擊的紅海一帶,凡是能夠抵達的戰火前線,王卓倫都多次探訪過,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飽受戰事之苦的人們。截至2024年1月,王卓倫在巴以地區工作近2年,一次次趕到現場,及時記錄和見證。
王卓倫每次都告訴當地人們,自己是中國記者,並把中國的立場解釋給他們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卓倫
- 國籍:中國
- 職業:記者
人物經歷,人物感言,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王卓倫,現任新華社駐耶路撒冷記者。在新華社耶路撒冷分社近兩年來,王卓倫對巴以這片狹長土地上頻發的襲擊和衝突事件見怪不怪。目睹過肢體暴力近在眼前,聽到過槍聲響徹天空,也一次次趕到過駕車突襲、持刀行刺或公車爆炸案發生後的現場。
自2023年衝突爆發以來,很多外國人都離開了巴以地區。在一些經常遭到火箭彈襲擊的城市,人們看到東方面孔女性的形象出現在爆炸現場,往往非常好奇,會主動上前與王卓倫交談,甚至一些警察、急救人員、加油站的工作人員都已與王卓倫相熟。王卓倫每次都告訴他們,自己是中國記者,並把中國的立場解釋給他們聽。
戰事爆發後,外國記者已經不能進入被哈馬斯控制的加薩走廊,所以中國記者能前往的最前線就是加薩走廊邊境的以色列一側。每一次出發,王卓倫都會習慣性地把防彈頭盔和防彈衣放在車內副駕的位置,以在險情來臨時降低風險。每次導航去加沙邊境,手機軟體都會提醒目的地“非常危險”,但她義無反顧。
在沒有安保、沒有司機,甚至大多數情況沒有攝像的情況下,王卓倫一次次開車趕赴戰火前線。她還作為唯一的中國記者在加沙邊境的地下防空洞參加了戰事新聞發布會,以色列政府要求,到加沙邊境參加此類採訪,記者必須簽訂“生死契”——如果有危險,他們概不負責。這樣的生死契,王卓倫已經簽了好幾次。
2023年10月巴以衝突期間,王卓倫和同事們一起緊盯動態。她播發各類文字稿件還進行了多場視頻和直播報導。
當地時間24日7時(台北時間13時),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和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的停火協定正式生效。根據協定,加薩走廊將停火4天,巴武裝組織和以色列將停止“所有軍事行動”。
王卓倫和同事驅車再次來到距離加沙最近的以色列城市斯代羅特,想見證這一地帶的短暫和平,更期待久違的平靜能夠持續。時政軍事類議題,曾經只是王卓倫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經濟民生、社會文化、環境科技都是我的興趣點和報導方向,她也在各類採訪中結識了很多朋友。50天來,王卓倫一直有種深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希望能夠盡己所能,努力見證和記錄,並且堅守到底。
根據2023年11月25日最新發布的數據,已有近60名記者和報導員在本次巴以衝突中死亡。在一次次戰火前線遇到媒體同行時,王卓倫都會和他們交流共享信息,然後簡短寒暄、各自奔忙,在告別時互道一聲珍重。
截至2024年1月,王卓倫在巴以地區工作近2年,一次次趕到現場,及時記錄和見證。
當地時間2024年4月14日凌晨,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發表聲明,宣布向以色列目標發射了數十枚飛彈和無人機。王卓倫和同事們在前線發回報導。14日凌晨,耶路撒冷響起防空警報,王卓倫穿上了防彈衣、戴上頭盔,跑向陽台,拍攝了現場直擊耶路撒冷遭襲的場景。錄製完視頻,王卓倫立即整理、剪輯和編髮相關報導,此時窗外已晨曦初露。
人物感言
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的記者,能親歷這場多年罕見的大規模巴以衝突、將一線戰況及時傳遞,我深感重任在肩。戰爭面前,每個人都在經受考驗。於我而言,這份考驗來自業務層面,也來自生活和心理層面,是能力的鍛鍊,也是心智的磨礪。局勢多變,和平難期。我將繼續化壓力為動力,堅守在這片複雜的土地,在戰火前線,多留一些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堅實足跡。
人物評價
向戰地記者致敬。(《中國婦女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