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劭彥,湖北省武漢市人。他的兒子王鼎森在四歲是就接受父親的特訓,每天跑步3000米,日復一日從不耽擱,並且經常洗冷水澡。“鷹式教育”再次引起廣泛關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劭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談理念,談生活,談運動,談質疑,專家說法,
談理念
教育書籍啟發很大
京華時報:為什麼要這樣訓練孩子?
王劭彥:孩子剛出生時,我們也很迷茫。我的同齡人對教育孩子的觀念比較傳統,但傳統的不一定是正確的,我一直在思考該如何教育孩子。一些教育方面的書籍和資料,對我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形成有很大的啟迪。
京華時報:都包括哪些書籍?
王劭彥: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卡爾·威特的教育》,它把我的思想觀念徹底改變,具有指導意義。此外還有《哈佛女孩劉亦婷》和攸武的《兒童的高級教育》。
京華時報:書中哪些理念影響你?
王劭彥: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不過大人的教育方式和引導方式不同,有的孩子變成了凡夫俗子,有的孩子變成了天才。教育孩子要越早越好,包括孩子的身體、智力發展,怎么樣去開發孩子的智力,卡爾的書說得非常詳細。我認為能夠做到書上的50%,我的孩子就非常了不起。
京華時報:您對孩子的教育有詳細計畫嗎?
王劭彥:有的,洗冷水澡、跑步、騎腳踏車,包括開發智力都有計畫。當然,跟孩子相處時,會感覺到孩子的世界跟大人是相反的,並不是大人所有的想法都能如願實施到他的身上。所以,只有把理念滲透到行為里,再把行為實施到孩子身上,根據與孩子相處過程中產生的行為來應變,這樣更實用一些。
談生活
洗冷水澡不是蠻幹
京華時報:什麼時間開始訓練孩子洗冷水澡?
王劭彥:2009年4月,孩子1歲零3個月的時候。
京華時報:為什麼是這個時間?
王劭彥:孩子年齡太小時,機體沒能達到一定的承受能力之前不敢實施。1歲以前,孩子經常感冒發燒,但發燒前3天我們不去醫院,而是通過物理降溫,充分調動孩子的身體抵抗力。另外,給孩子穿衣服比較少。經過準備,孩子到1歲零3個月時,我覺得他的抵抗力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嘗試洗冷水澡。
京華時報:第一次洗了多長時間?
王劭彥:10分鐘左右。一開始不完全是冷水,而是用對小孩來說水溫較低的溫水,大概33到36度。從高溫到低溫,經過幾天過渡到冷水。冷水澡並不是冰水澡,也不是直接用自來水,那太極端。
京華時報:一開始小孩會哭嗎?你怎么辦?
王劭彥:當然,家長跟孩子相處的方式很重要。如果大人覺得這是一件很緊張的事情,並把緊張情緒帶給他,他一定會感到非常害怕。我會告訴他,你跟別的小孩子不一樣,你很棒,你的身體也比一般小孩好,這樣積累起他的自信心。雖然第一次他覺得受不了,但他堅持下來了。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也就好辦了。
京華時報:你當時心裡不難受嗎?
王劭彥:非常難受。但難受歸難受,我知道這是科學的,不是蠻幹。在西方包括在日本洗冷水澡是一個司空見慣的事情,只是在我國傳統教育觀念裡面難接受。
談運動
跑步是鍛鍊意志力
京華時報:為什麼讓孩子練長跑?
王劭彥:孩子肢體比較靈活,反應能力和平衡能力比較好,就想帶他運動,嘗試讓他冒險。1歲3個月時,我曾鼓勵他自己走上防洪堤壩再走回來,沒有人扶他。他成功了,自己也很高興。我覺得他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了,就經常帶他出去玩,帶他跑步。
京華時報:一開始就要求跑3000米?
王劭彥:當然不是,是循序漸進的。
京華時報:孩子堅持不下來怎么辦?
王劭彥:會鼓勵他,有時也會給一定壓力。剛開始堅持不下來,就讓他中間快走休息,基本不用。
京華時報:兩年多下來,孩子與同齡人有何不同?
王劭彥:身體上的反應比較明顯,不怎么生病,意志力也比較堅強,在幼稚園從未請過病假。
京華時報:除了身體,在智育方面如何教育孩子?
王劭彥:每周會請個大學生給他上生物課,因為生物是自然科學,直接講授大學或高中的課程。不是讓他掌握課程內容,而是為將來做鋪墊,我想讓他從生物過渡到物理、化學,再過渡到奧數。我不給孩子報英語培訓班,但英語我從未放鬆過,每天堅持給他播放《走遍美國》半小時到1個小時,你玩你的,我放我的,讓他在玩中學。這是我從《兒童的高級教育》中獲得的啟發。
談質疑
我的方法不極端
京華時報:媒體對您的教育方式報導後,網路上褒貶不一。網上的評論會對您有影響嗎?
王劭彥:不會。我願意同所有的家長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即使把我當成反面教材也沒問題,有爭論才會有進步。
京華時報:有網友質疑訓練孩子時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對此如何回應?
王劭彥:這種質疑很正常。讓孩子做他自己願意做的事情,會是什麼結果?孩子肯定會做有利於他的事情。孩子是沒有辨別能力的,大人應該把他往正確的方向引導。
京華時報:讓孩子過早地進行這樣的體育訓練,是否諮詢過相關專家?
王劭彥:沒有,但我事先查閱了很多資料。跑步這件事完全不用擔心,看孩子的適應能力,絕不勉強。洗冷水澡也一樣,我不走極端,達到健身效果即可。
京華時報:有人覺得您對孩子的教育太殘酷。
王劭彥:我對孩子的鍛鍊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是對他意志力的磨練,談不上殘酷。殘酷是逼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我沒有。只是我的方法可能很少有人用,相對來說顯得嚴格。
京華時報:網上把您與南京“鷹爸”相比,您對武漢“鷹爸”的稱謂怎么看?
王劭彥:我的做法是比較鷹派,對孩子確實比較嚴苛一點。我認為,真正的“鷹爸”應該是孩子教育很成功的人,我擔當不起,我就是個普通的父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犯錯誤,不斷地改進。
京華時報: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王劭彥:成為一個平凡快樂的人。這裡的快樂是廣義的,就是讓他知道生命的意義,善待自己,善待家人,熱愛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他能夠做到這個,我想他以後一定會有成就。
專家說法
適度鍛鍊有助健康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曹建民教授認為,4歲孩子尚處於幼兒階段,免疫系統尚不完善,按正常生長發育,並不提倡進行過度的體育鍛鍊。孩子在3至4歲期間,可以進行一些柔韌性訓練和適當的體能訓練,適度的體育鍛鍊有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過高強度則可能會對生長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曹建民表示,孩子不像成人有自我掌控能力,“孩子一興奮,大人一鼓掌,可能會掩蓋很多疲勞感,從而導致過度訓練、過度疲勞的現象。”
教育動機應該純粹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說,在“鷹爸”的教育中,家長應該對自己的童年有很好的認識和剖析,才能真正覺察到教育孩子的行為和動機,到底是純粹的還是對自己過去的補償。“如果是補償性的,家長不會過多地去考慮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不是有利的。如果出發點是純粹地培養孩子,那么有些開創性的教育方式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