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衡

王公衡

王公衡,原名世銓。原籍山東省濰縣(今濰坊市)。1906年7月18日出生於北京市。7歲入私塾讀書兩年。1916年入北京崇德中學附屬國小讀書。在此求學時代受到人民奮起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愛國主義教育和“五四”運動的思想影響,少年時代即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公衡
  • 別名:王世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濰縣
  • 出生日期:1906年7月18日
  • 逝世日期:1987年4月29日
  • 職業:造船,科學
  • 畢業院校:國立唐山工程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
  • 代表作品:《船舶工程辭典》
簡介,人物生平,1920年-1925年,1928年-1938年,1939年-1948年,1954年-1987年,人物簡歷,制訂公約,培育人才,經過,方法,先進設備,引進,自研,船舶工程辭典,原因,原則,編成,主要論著,

簡介

王公衡,造船學家和教育家,是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和交通大學造船系創始人之一。代表中國政府參與制訂《一九四八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建成中國第一座設備先進的雙軌拖車式船模試驗池,是中國船舶流體力學學科的先驅者。晚年傾注全部精力主持編撰《船舶工程字典》。畢生為中國的造船和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王公衡王公衡

人物生平

1920年-1925年

王公衡,高小三年級時為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籤字(和約上是將原德國山東的權益讓給日本),作為山東省學生代表曾參加集會、發表宣言、張帖標語等愛國行動。1920年國小畢業,進入崇德中學學習。崇德中學由英國基督教(即中華聖公會)創辦,校長是外國人。就讀該校時受到一些進步教員和反帝愛國思想的影響,1925年在高中三年級學期將結束時,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各地學生紛紛遊行聲援,當時王公衡為該校學生會副會長,曾多次組織同學參加開會罷課、遊行示威及請願等學生活動。接著利用暑假寫了一篇鼓勵在教會學校讀書的學生轉入中國人辦的學校的文章,刊登在當時的北京京報上。暑假後崇德中學的校長換了中國人,從此在崇德中學升起了中國國旗(其他外國人辦的學校也都換了中國人作校長)。1925年考入交通部唐山大學(後改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工程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插班入預科二年級。入校後不久,即發生了反對美籍化學教員伊頓事件,學生紛紛罷課要求撤換。
王公衡山故鄉王公衡山故鄉

1928年-1938年

1928年,濟南慘案(日軍殺害駐濟南外交特派員案件)發生,各地人民奮起抗議日軍的野蠻行為,唐山交大的山東學生奮起積極回響,起草了傳單的稿子,參加外出宣傳及散發傳單等抗議日寇暴行的愛國活動。1931年,王公衡從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畢業,獲學士學位。同年,考取了英國公費留學。1933年入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造船系,為蘇格蘭工程師和造船師學會會員。學習時獲知中國在英國訂造沿海客輪事,即要求利用暑假到巴克雷克爾船廠實習。為了多學點知識而拒收了該廠發給的工資。1936年格拉斯哥大學造船系畢業,獲一等榮譽學士學位及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柯克紀念獎學金。同年秋入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造艦系。學習期間曾到英國各地及海軍的工廠、船廠及試驗所參觀實習。1937年加入英國造船學會。1938年自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造艦系畢業。當時為抗日戰爭之第二年,國內沿海和長江流域有不少地方已經淪陷,考慮到原來所學的都是一些大、中型艦船,一時用不上,為適應國內需要希望學些造小型船方面的知識,後到桑尼克拉夫特公司造小型船的船廠及泰晤士河中的造木殼小型船、交通艇、遊艇、小型內河客船、工作艇魚雷快艇的船廠實習,為當時到該廠實習造船的唯一的中國人。

1939年-1948年

1939年5月結束實習,王公衡返回祖國,在重慶江北的民生機器廠任工程師,擔任建造鐵殼和木殼蒸汽機船。1941年該批任務完成。是年秋任長江區航政局川江造船處工程師並在重慶商船專科學校(為原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因戰火內遷,後於1946年在上海復校,今上海海事大學前身)造船科任教。1943年,任重慶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由於商船併入交大)。1944年,“民惠”輪翻船事故發生後,為了加強船的檢驗工作,受聘為航政局技術科科長,負責驗船事務。1945年,赴美國考察造船工程,對美國戰時造船深有研究。1946年,任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1947年,兼任南京交通部技正。1948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出席“一九四八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會議”,並參與制訂和翻譯了《一九四八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
模擬模擬

1954年-198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任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船舶原理教研室主任、船舶設計與製造教研室主任、船舶流體力學教研室主任。1954年,參加籌建上海造船學院的工作,主持籌建中國第一座設備先進的雙軌拖車式船模試驗池,於1959年建成投產,為中國造船科學的發展和研究生的培養起了先驅者的作用。王公衡是於1943年誕生的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上海市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為團結、組織全國的造船工作者致力於發展中國的船舶工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78年,陪同原國務院副總理王震赴英國友好訪問,任技術顧問。回國後以74歲的高齡任《船舶工程辭典》總編輯。1985年退休後,他將全部藏書贈送給上海交大圖書館和船舶及海洋工程系資料室。1987年4月王公衡不幸逝世,但他的名字將永遠留在人間。
遊艇-王公衡遊艇-王公衡

人物簡歷

1906年7月18日 生於北京市。
1931年 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畢業,同年考取了英國公費留學。
1936年 格拉斯哥大學造船系畢業,同年入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造艦系。
1938年 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造艦系畢業。
1939—1941年 任重慶民生機器廠工程師。
1941—1943年 任重慶川江造船處工程師,又在重慶商船專科學校任教。1943—1945年 任重慶國立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又任重慶長江區航政局技術科科長。
1943—1949年 任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首屆及第二屆理事,第三屆理事會顧問,第四、五屆理事。
1945—1946年 赴美國考察造船工程。
1946—1987年 任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
1947—1949年 任南京交通部航政司技正。
1948年 赴英國出席“國際海上人命安全會議”。
1951—1987年 任上海市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第二、第三屆常務理事,第四、第五屆理事,第六、第七屆顧問。
1978年 陪同原國務院副總理赴英國進行友好訪問,任技術顧問。
1985年 退休。
1987年4月29日 逝世於上海

制訂公約

1948年,王公衡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出席“國際海上人命安全會議”。此前國際上早已有統一的檢驗船舶安全的標準: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國際載重線公約。凡合乎統一標準的船舶,由各國政府發給證書,才能通行到任何公約國的港口而無阻。中國也是公約國之一,但國內驗船制度毫無基礎,無法頒布實施細則。中國輪船凡要到香港,到外國都不得不仰人鼻息。走香港的招商局客輪,要通過外交手續,請香港政府的驗船師檢驗,請領香港政府的證書。招商局在海軍江南造船所訂造的“伯先號”輪,因為準備走香港和南洋,也要把圖紙送到美國去審核,請美國驗船師到上海檢驗。船若沒有國際證書航行,到了香港都遭扣留,被迫在香港船廠修理。國內造船界、航運界、保險界的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處處受人宰割,這種半殖民地式的航運業,遭受帝國主義的各種壓迫和摧殘,實在痛苦萬分。”王公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去倫敦參加國際會議的。為了節省費用,原定僅由駐英大使、海軍武官和交通部專業人員王公衡共三人出席會議。但因會議範圍廣泛,各項問題都分組討論,中國代表團人數過少,無法應付,後臨時在英加聘數人(多數是大使館職員)協助組成中國代表團。王公衡在出國前作了充分準備,為維護國家權益提出多項主張,深受各國代表的重視,最後代表中國政府在簽字儀式上籤字(當時代表中國政府簽字的三人中,另兩人為駐英大使鄭天錫和駐英海軍副武官陳粹昌)。王公衡不僅參與制訂了《一九四八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並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全文翻譯了這一公約,分期刊登於《中國造船》。
中國造船中國造船

培育人才

經過

王公衡是重慶國立交通大學造船系創始人之一。1943年,當時重慶商船專科學校造船系併入重慶交通大學成立造船系,為該校工學院中新興的一個系,也是中國最早的造船系之一。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9月重慶交通大學造船系師生乘“江建”輪復員東歸,10月抵上海。1949年初,南京國民政府機關撤退,交通部航政司遷往廈門,當時王公衡任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同時兼任交通部技正,他毅然放棄了交通部技正職務,從此專心致志於造船教育事業,精心培育船舶專業人才。

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王公衡任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船舶原理教研室主任、船舶設計與製造教研室主任、船舶流體力學教研室主任。他治學嚴謹,才華出眾,對造船界的晚輩是很有影響的。他從事高等教育近五十年,桃李滿天下,先後擔任過“材料力學”、“船舶原理”、“船舶設計”、“船舶推進”、“船舶動力學”和“實用造船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他一貫的教學思想是基礎紮實,專業知識面相當廣,特彆強調質量,著重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獨立工作的能力,深受廣大師生的讚許。中國第一本《船舶推進》教材是王公衡手編的。他採擷眾家之長,經過自己的消化融會,自成體系,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在教學上的心得和科研上的成果,在船舶專業人員中廣為傳誦,譽為不可多得的佳作。對當時提倡編寫中文教材起了積極的典範作用。
王公衡早於1955年就招收研究生,培養中國船舶工業科研人才。論文題目選自國民經濟生產實踐而帶有指導性的課題,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先進設備

引進

自18世紀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相繼建造水池,進行船模試驗。實踐充分證明水池對學術研究、新船型的研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中國卻沒有一座水池。抗日戰爭勝利後,一些造船界老前輩聯名向政府建議,作為戰爭賠償,把日本水池設備拆回來,在中國建立水池。但這一好主意如石沉大海,沒有回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一願望才得以實現。

自研

1954年,為發展造船事業,領導上決定籌建上海造船學院,王公衡負責籌建船模試驗池的工作。當時船舶工業局已在上海修建了一座長70米的小型單軌絞車式船模試驗池,可以滿足高等學校教學上的要求,技術上也比較簡單。但王公衡從全局出發考慮到在國內重複建造大同小異的設備不利於造船事業的發展,所以力主建造一座設備先進的雙軌拖車式船模試驗池,這一主張得到了造船界各方面的廣泛支持。
標準建造的出口船舶標準建造的出口船舶
在領導船池建設過程中,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王公衡考慮問題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精神。船池建設中的每一個細節,他都反覆推敲。從整體設計,到地腳螺絲的安裝;從軌道水平校驗以適應船池變形,到保證拖車安全裝配;從各種設備的安裝,到測試儀器的校驗,都一一提出了詳細方案。並考慮到當時國家財政還不富裕,對儀器設備要求先進,但房屋建築比較簡陋。由於他的孜孜不倦和博學多才,船池建設進行得很順利,保證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雙軌拖車式船模試驗池按期保質投入使用。這是他對發展中國船舶流體力學學科所作的最大貢獻。

船舶工程辭典

原因

1979年5月,為了填補中國造船領域內專業辭書的空白,以適應造船技術的發展,原第六機械工業部、交通部、原國家水產總局和海軍聯合發起編輯出版《船舶工程辭典》,委託上海交通大學為主編單位,並專設辭典編輯部。由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上海交通大學聘請王公衡為總編輯。作為一部大型的綜合性專業辭典,要求收有船體輪機電氣導航材料與防腐、艦艇裝備、電子計算機套用以及造船史等有關造船方面的詞條,為此,編輯部組織了四個部所屬的部分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工廠等500多個單位專家與技術人員參加編寫和審稿。該辭典涉及學科之多和內容的全面,不僅在國內即便是國外的同類辭書中也無出其右者。因此,辭典編纂的難度和工作量之大也可想而知。當時王公衡已74歲,年邁體弱,他為造船教育事業耕耘了幾十年,本可以在晚年多享些清閒,但他壯志不已,不辭所請,以有生之年能再做出最後貢獻為榮,毅然擔此重任。從編輯部成立之日起,他每天早晨8時起就開始工作,從決定編輯方針、組織編寫方法以及選定詞目和編審詞條等工作,他都親自策劃和參與實施。

原則

在工作中他一再告誡大家要把辭典的質量放在第一位,要保證釋文的正確性,切不可“誤人子弟”。對於一些疑難而有分歧的詞條,他不厭其煩地查閱各種資料,並向有關方面了解,再次體現出他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
那時在擔任編輯分科主編或主要編輯人員的專家學者中,有不少是所在部門的行政領導。由於他們平時工作較忙,往往一再拖延交稿期。為了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王公衡曾多次不辭勞苦,親自登門敦促,使這些同志在感動之餘勤筆交稿。
王公衡的學生遍及各造船部門,辭典的編寫人員中不少都受過他的教誨。但他平時毫無架子,不以專家前輩自居。在學術上平等待人,無論對他的“學生”或一般工作人員均和藹可親。
王公衡一貫淡於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在編輯部工作的五、六年期間,除了工作需要外,個人事從不願求助於領導。但對周圍同志卻很關心。在緊張工作之餘,編輯部的逢年過節舉行聯歡活動等,他不但積極參加,還常慷慨解囊。

編成

在王公衡的盡力領導和全體編寫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排除種種困難,《船舶工程辭典》終於在1985年全部定稿交出版社。這部傾注了他晚年全部精力的辭典,由於出版方面的各種原因,延至1988年6月才問世。可惜王公衡已先期逝去,但他嚴謹的治學精神和高尚的學者風度使人難以忘懷。

主要論著

1 王世銓.(美國戰時造船).交大造船創刊號,1947:15~33.
2 王世銓.一九四八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會議.中國造船第2期,1948:21~28.
3 王世銓.何謂遮蔽甲板.中國造船第5期,1950:7~10.
4 王世銓譯.一九四八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中國造船第6期,1950:21~38.
5 王世銓譯.一九四八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續).中國造船第7期,1951:11~31.
6 王世銓譯:一九四八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續).中國造船第8期,1951:27~44.
7 王世銓譯.一九四八年國際海上避碰章程.中國造船第12期,1953:14~21.
8 王世銓.軸向變螺距推進器及其鑄造.中國造船第18期,1954:1~6.
9 王公衡.船舶推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教材供應科出版,1959.
10 王公衡.用圖解法求船舶穩性.中國造船第47期,1962:1~8.
11 王公衡.船舶工程辭典.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8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