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農

王健農

王健農,材料學專家。男,1963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1991年畢業於澳大利亞Monash大學,獲博士學位。1992年——1993年在澳大利亞CSIRO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3年——1997年先後任日本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德國GKSS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美國勞倫斯Livermore國家實驗室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健農
  • 出生日期:1963年
  • 畢業院校:澳大利亞Monash大學
  • 職稱:研究員
成就,經歷,研究方向,研究成果,

成就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次觀察到矽酸鹽晶體的牛頓位錯蠕變行為,發現不同晶體材料發生蠕變所遵循的共同物理規律;糾正了傳統的推導晶體帕-納力的錯誤,結束了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爭議;開拓了控制TiAl基合金微觀組織的循環熱處理新方法,提出了提高TiAl基合金高溫性能的新理論和新工藝。發表論文45篇。
王健農
王健農

經歷

曾先後在澳大利亞Monash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德國GKSS研究中心、美國勞倫斯Livermore國家實驗室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和從事科研工作十多年。曾多次受邀作國際學術會議特邀報告和訪問國際著名科研機構。截至2008年3月,在國際英文刊物發表論文118篇,國內中文刊物10多篇。其中包括第一作者Science論文1篇和其它高影響因子(IF)刊物的論文: Advanced Materials(IF7.9) 1篇,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6.78) 2篇, Gold Bulletin(IF6.0) 1篇, Chemistry of Materials(IF5.1) 2篇, Crystal Growth & Design(IF4.34) 1篇,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IF4.29) 2篇,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IF4.12) 3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IF4.0) 1篇, Carbon(IF3.88) 5篇, Acta Materialia(IF3.4) 7篇。如今主講英文課程“An Introduction to Nanomaterials”。
頭銜: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領域:納米材料、高溫輕合金材料等。主持科研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 國家863項目, 國防科工委項目, 國際合作項目,上海市科委學科帶頭人項目等。

研究成果

具有原創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碳納米籠的製備和套用: 合成了具有多層石墨結構的中空碳納米籠(CNC)(30-50 nm),比表面積高達800 m2/g。合成了單層和雙層中空CNC(超大富勒烯球,3-10 nm)。研究了CNC作為燃料電池催化劑載體的套用,催化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王健農
王健農
2、單壁碳納米管連續製備: 實現了大直徑(5-10)單壁/雙壁碳納米管(CNT)的連續製備,產物純度高,分散性好,為實現大規模生產和套用,提供了技術保證。
3、多壁碳納米管的剪下: 為了克服傳統CNT極易團聚,相互纏繞,實現了CNT的固態化學剪下,獲得了超短(<300 nm)CNT,能夠均勻長時間地分散於水和酒精溶液。
4、超短納米管的直接製備: 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方法,直接合成了超短CNT,長度可控制在200-300 nm,管徑在10-30 nm,並實現了連續製備。
5、高溫鋁合金: 通過合金化的途徑,開發了新一代鑄錠冶金高溫鋁合金系列,使其高溫力學性能比相應的傳統合金提高100%,達到甚至超過粉末冶金耐熱鋁合金的水平。
6、鑄造TiAl基合金: 研發了顯微組織可控的新一代鑄造TiAl基合金,使其室溫及高溫抗拉強度大大超過傳統鑄造TiAl合金,達到了近期在研的先進變形TiAl合金的強度水平。
7、牛頓位錯蠕變: 發現了晶體材料的牛頓位錯(Harper-Dorn)蠕變的新現象,提出了帕-納力的控制作用,闡明了不同晶體材料發生變形所遵循的共同規律。
8、牛頓非位錯蠕變: 建立了晶體材料的原子擴散和晶界滑移牛頓蠕變的統一物理模型,結束了四十多年來有關這兩種變形機制的爭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