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經歷
王佑民先生少小酷愛文史,舉凡《楚辭》、《漢書》、《
史記》、《十三經》等名著典籍及唐詩宋詞莫不通曉。年稍長,因目睹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疫癘大行的慘景,乃決心棄文從醫,為民解憂。二十世紀初(1903年),先生考入北京醫學傳習所(中專),後又考入北京醫學專科學校(大專)深造。1908年醫專畢業後,即返回家鄉晉城縣懸壺濟世,並擔任晉城勸學所所長。1916年,劉志詹首倡創辦晉城醫學館(地址上元巷),先生任副館長,主管醫教。1918年繼任館長。晉城醫學館在晉城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澤州第一個新式醫科學校,它在晉城歷史上首次引進了外國語(英語)教學,首次引進並積極推行新法接生術,為國家和地方培養了一批可觀的醫務工作者,並為晉城歷史上第一所具有現代色彩的醫院--慈善醫院的創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本市的醫學發展和進步、對晉城人民的衛生保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27年前,先生曾先後在歸綏(呼和浩特)、大同、太原、北平等市行醫達十年之久(中間曾回過本縣),其時,他邊精研前賢論著,邊總結臨床經驗,著《溫病條例》、《傷寒論述》、《婦科病種》等書不下十餘種,這些醫著即成為其後來在山西川至醫專任教時教材的雛稿。
1927~1937年,復由天津返回太原,1934年居萬字巷11號,開辦王佑民診療所。當時山西軍政界名人傅作義、李生達、王靖國、李服膺、榮鴻臚、馬駿、賈景德、郭象升等常延之診病,故曾聯名在報紙上發文讚譽,廣為推薦。因醫技精湛,屢起沉疴,救人於瀕危之傾,是以醫業大興,求診者不絕於門。在川至醫專任教期間,主講溫病、傷寒、雜病,宋慈亭(川至醫院講師,晉城西上莊鄉郜匠人),梁希鴻(三戰區兵站總監處少將軍醫監,解放後任北京豐臺醫院院長,首都中日友誼醫院醫學專家,晉城侯匠人)等,當時均為其門下。
1937年,日軍侵入山西,先生迫於戰亂,且已年逾半百,遂攜眷返鄉。回晉城後,又復因日軍占領縣城,乃被迫流落本縣賀坡、伏堂、東大陽、苗匠等地,仍以醫濟世,奉行其“救貧賤之厄”的夙志。在此期間,他對流散在民間的秘驗單方發生興趣,做了大量的蒐集整理工作。但令人惋惜的是在日寇侵華和“文革”兩次大動亂中,先生的遺著已大部亡佚。
評價
王佑民是一位中醫流行病專家,他對《傷寒》、《溫病學》不僅在理論上有高深的研究,還有豐富的臨症經驗。他對傷寒、猩紅熱、白喉、霍亂、瘧疾、疫癘等症論述精闢,常於群醫束手之際,收藥到病除之效。用藥喜寒涼,對中藥木通的運用,識地過人,堪稱工巧,名醫劉漢民等每提及,深表欽佩。
先生重醫德,不計酬值,每遇赤貧而病危者,不僅不收診費,還往往不避寒暑,深夜登門,故民眾深敬之。傅作義將軍對他十分尊重,多年來二人常有書信往來,1963年先生病危之際,當時任國家水利部部長的傅將軍還親自寫信詢問病情。
解放後,先生已進垂暮之年,即在城內南關慶生堂坐診。人民政府對先生的醫德、醫術和政治聲譽十分重視,從建國初直至逝世前,他一直被推選為晉城縣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
在先生病危和逝世後,地、縣各級統戰領導同志曾多次登門慰問並出席其追悼大會。不少曾受惠於先生的民眾獲悉先生逝世的訊息後,都不禁潸然淚下,深表痛惜。
這位在醫療和中醫教育事業中為國家、人民曾作出過有益貢獻的中醫學家,將永遠地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