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欣 四川綿竹人。中共黨員。1933年9月出生,主任醫師。畢業於山西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外科臨床工作,擅長於小兒麻痹後遺症矯形,對骨病有較深研究,對外科教學進行改革。發表論文主要有:“外科臨床教學的改進”、“重症小兒麻痹後遺症手術矯治方案優選法”、“小兒麻痹後遺症手術失誤與併發症處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伯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四川綿竹人
- 出生日期:1933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山西醫學院
人物簡介,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王伯欣1931年3月出生,四川綿竹人。中共黨員。1981年12月經部隊批准轉業到四川省攀枝花市體育運動委員會任副主任、主任,黨組副書記、書記;1987年10月任體委調研員退居二線;1991年底辦理退休。
主要業績:1950年1月在四川省金堂縣自願報考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七軍19師青年軍政幹部學校參軍,同年4月在青幹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53年12月31日在朝鮮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第五師15團司令部黨支部加入中國共產黨,預備期1年,1954年12月31日在福建省光澤縣上園岱鐵道兵第五師24團司令部黨支部轉為中共正式黨員。轉業前任鐵道兵第五師24團團長。在部隊期間:1950年1月-4月在青年軍政幹部學校學習,畢業後分配到七軍19師57團政治處宣傳股任宣傳員,1950年12月-1966年5月先後在甘肅、朝鮮、黑龍江、福建、雲南、西藏、尼泊爾等地參加戰備、鐵路、公路搶修和建設,在鐵五師、鐵道工程第五師、中尼公路指揮部、中國築路工程大隊,師團機關宣傳、幹部、作戰、訓練部門,任文化教員、見習參謀、參謀、助理員、行政組長;1966年5月-1981年12月在四川、新疆鐵五師司令部作訓科任副科長、科長、鐵五師24團團長。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他一生最根本的轉折點。在軍隊中學習理論、鬥爭實踐是改造和提升他人生素質,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智慧和力量源泉。特別在部隊戰鬥執勤、生產建設過程中,處處都呈現出共產黨員革命戰士忠心耿耿、艱苦奮鬥、捨己救人、廉潔奉公、剛直不阿、積極進取的生動形象和感人事跡,許多人和事都是他學習的榜樣、激發著他強烈的學習熱情和勇於奉獻的進取精神,始終摧化著巨大的積極性和推動力,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盡了他最大的努力,做了共產黨員應做的事。1953年在朝鮮球場至德川鐵路施工中榮立三等功1次,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給頒發了軍功章和證書;1955年在福建搶修鷹廈線大禾山隧道開辦營連幹部隧道施工組織指揮集訓班和開挖,爆破技術骨幹培訓班,培訓了一批隧道施工的指揮員和萬炮能手,風鑽能手,對隧道施工作用明顯,榮立三等功1次,鐵五師特通令嘉獎;1957年在宣威鐵五師司令部作訓科修建貴昆鐵路,蹲點跑面,組織指揮施工,成績明顯榮立三等功1次,師通令嘉獎1次。在師、團機關工作期間先後2次評為五好戰士,8次受到師團機關部門嘉獎。1964年在尼泊爾中國築路工程大隊,團組織施工、行政管理、外事工作出色榮立三等功1次,他任組長的行政組被評為四好先進單位;1968年,毛主席接見全軍團以上幹部,他隨鐵五師幹部參加成都軍區代表團,到北京住總參三所,大門上懸掛著“熱烈歡迎毛主席請來的親人!”的橫匾,代表們受到很大的鼓舞。代表團六月底到北京參加“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學習毛主席的“實踐論”“矛盾論”,聯繫實踐、改造思想。八月二十一日下午,緊急集合趕到人民大會堂,受到毛主席、朱德委員長、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給予他巨大的榮譽和激勵。1969、1970年他在五師司令部作訓科任科長期間,因工作成績出色、對部隊施工和建設作用明顯、連續兩年評為四好先進單位;1969年師直屬機關選他為先進集體代表到北京參加鐵道兵“三代會”十一前天,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國宴,十一上午在天安門觀禮台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朱委員長的檢閱;晚上在觀禮台再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觀看禮花煙火;1976年在鐵五師24團任團長期間,組織全團戰勝重重困難,多、快、好、省地完成施工任務,在南疆線指揮部所屬的14個團級施工單位中,該團完成施工任務的8項經濟技術指標,有6項指標名列第一,指揮部首長和各團領導將“抓革命,促生產”的優勝紅旗送到團里,團黨委被指揮部評為“團結戰鬥”的先進團黨委。從軍隊轉業到四川省攀枝花市體育運動委員會工作期間,繼續發揚我軍的光榮傳統,顧全大局,服從組織安排,乘著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學習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規和業務知識,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迅速實現了由軍人到政府公務員的轉換。在調查研究和工作實踐中,使他深刻認識到發展體育事業,是強國強民、強健人民體質、振奮民族精神的事業。首先在上級黨政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加強和改善了體委領導班子;調整充實了機關和場校力量;建立健全了有關管理制度,制定了到2000年發展全市體育事業長短期規劃。經過全體同志的共同努力,在短短的5、6年間,妥善地處理了場地設施建設,競賽訓練,民眾體育三者的關係,使其相互促進、蓬勃發展。市少年棒球隊從1983-1986年4年奪取了5次全國比賽亞軍;兒童棒球隊1986年奪取全國比賽冠軍;組織創作了全國第一個宣傳“棒球”活動“棒球少年”的電視劇本;在四川省第五屆運動會上,由上屆的第十八位上升到第十一位;在四川省第一屆青少年運動會上該市進入到第十三位。民眾體育活動廣泛深入地開展,特別是學校、機關、廠礦、街道、鄉鎮、農村和中老年體育活動形勢喜人。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在市承辦省第七屆運動會的推動下,先後新建了該市第一座正規的供訓練、比賽的游泳池和辦公樓;1986年開工,1988年建成了全川除重慶市外省轄市一級體委第一座可供350名學員訓練、學習、住宿、辦公,設施配套的體育中學;1985年在老市委建成了第一座正規的網球場,帶動了廠礦,學校新建10餘座網球場,使國外“貴族運動”的網球在該市廠礦企業工人兄弟中扎了根;1986-1988年2月全市部委局辦一級,該委是第一家自己籌資修建職工宿舍樓,解決了24戶職工住宿困難;1985-1986年改造了大渡口燈光球場、1985年籌辦1986年擴大體育服務公司,當年營業額突破百萬元,利潤10萬多元;1986、1987年考察、規劃、籌措了市體育館、游泳館和國家棒球冬訓基地的規模、設計、資金等工作,為發展全市體育事業迎接四川省第七屆運動會在該市舉行作了必要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