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伯康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新昌縣新林鄉龍皇堂村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
人物簡介,軼事典故,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王伯康,是浙江省新昌縣新林鄉龍皇堂村人。說起身世,也可謂命運多舛——7歲失慈母,11歲遠離家人到大市聚求學,17歲喪嚴父。後來,他考入新昌中學,在新中讀了三年國中後,在一位老師的邀請下,赴江西玉山臨中學習。半年後,傳聞家鄉遭受日寇侵占,作為一名熱血青年,王伯康對此怒不可遏。當他聽說黃埔軍校在上饒設立了招考點時,他懷著滿腔的愛國熱忱報考了黃埔軍校。 考入軍校後,王伯康被編入黃埔系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八期輜重兵科獨三大隊學習。讀了兩年半的軍校後,因前方戰事吃緊,王伯康提前畢業,起先在後方雲南昆明帶青年軍207師輜重營士兵訓練,之後又帶領士兵在昆明的山溝里開山、鋪路及鋪設輸油管道,為英美等同盟國援華物資由滇緬公路運輸到中國鋪平道路,讓汽油等緊缺戰爭物資通過輸油管線源源不斷地輾轉送到中國,之後將汽油運送到前線,以滿足對日作戰的需求。此外,還擔負守護物資倉庫及輸運各地物資的任務。王伯康又隨部隊奔赴瀋陽,在東北呆了2年,並在那兒與一位龍皇堂村的女子結婚了。東北解放後,王伯康攜妻回到家鄉,並在大市聚西山教了七、八年的書,後回家一直從事農業勞動。1978年,王伯康又繼續從事教育,先後在儒岙中學、新林鄉校任教,主要教語文、圖畫、地理等。1980年,退休後的王伯康遷到了城關鎮定居。
軼事典故
退休後,王伯康與老伴一起過著安詳平和的晚年生活,享受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
一直以來,王伯康興趣廣泛,且對書畫有著難以割捨的濃厚興趣,練過柳公權、顏真卿、曾國藩的書法,學過油畫、炭精畫、人像畫等,後又在縣老年大學國畫班學習山水畫,以“寧靜、淡泊”自居,以“琴書畫”作消遣,以此頤養天年。
作為一名高齡老人,自然經歷過許多難以忘卻的往事,品嘗過許多人間的甜酸苦辛,而王伯康尤其如此。為此,1999年,時年79歲的王伯康萌發了把自己的經歷、感想、啟發等記錄下來寫成一本回憶錄的想法。於是,從當年下半年起,王伯康足足用了半年時間,寫下了三本長達二十餘萬字名為《坎坷人生》的回憶錄。該回憶錄寫作方式以片段回憶為主,既寫了家鄉、童年、求學以及同窗、諸位親朋好友,又寫了他自己的切身感受。全文以事實記敘為主,中間略加評論,當然也談了不少感觸。
王伯康在《坎坷人生》回憶錄的扉頁中是這么注釋的:平凡——也是普普通通、庸庸碌碌的人;不平凡——在人生驚濤駭浪的海洋中拼搏一生。
那寫這三本回憶錄有何作用呢?王伯康說,寫作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讓自己的子孫後代看看,他是在於怎樣一個時代環境中做人,怎樣走完自己人生的征途。這對他們(指子孫後代)可以從中得到某些啟發和教育;二是其他人看後,從中可以了解一些當時的情況,對是是非非也可以加以剖析;三是對於有同自己一樣有著共同身世的人,可以起到一些共鳴作用。
人物評價
去年適逢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又逢黃埔軍校建校八十周年,也是新昌中學建校八十周年,又遇到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二十周年,這一連串的喜事,意想不到會在去年結合在一起,令王伯康心潮起伏。更為可貴的是,去年台灣連戰與宋楚瑜等人也先後訪問了祖國大陸,令兩岸同胞歡欣鼓舞,而更令王伯康這位“黃埔”出身的老人感到無比的欣慰。
在新昌,目前仍健在的“黃埔”老人還有十位,王伯康就是其中的一位。由於部分老人健康原因,以前每年6月16日舉行的黃埔同學會已經有好幾年沒在一起聚聚了,而且健在的老人大部分住在農村,王伯康也很少聯繫來往。
雖然與黃埔校友聯繫不多,但王伯康老人心中始終牽掛著“黃埔”,報上一有黃埔同學會舉辦活動或者有關黃埔紀念書籍出版,他總要想方設法與對方取得聯繫,目前購買並珍藏了不少如《黃埔》、《黃埔軍校成立六十周年紀念》等書刊。
今年8月,紹興市黃埔軍校同學會還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特別設計精製一台黃埔鏡框頒發給全市黃埔同學以作紀念。鏡框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為背景,上方為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紅光閃閃的大字,下方為黃埔同學會第一任會長徐向前元帥(黃埔一期)所書寫的條文:“黃埔軍校師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這台鏡框,充分顯示了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必將留給後人永久的紀念。
如今,王伯康的晚年生活過得很充裕,除了不時地練書法、拉二胡外,最多的還是買書、看書,且多看一些歷史紀實書,如《毛澤東評點古今事件》、《中華上下五千年》、《宋氏三姐妹全傳》、《警世通言》等。
眼下,王伯康時常不忘與台灣的黃埔同學書信往來加以聯絡,暢談祖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期望藉助他們的影響,對促進祖國早日統一起到一點力所能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