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鈞

王仁鈞

王仁鈞(1930~ )筆名王孫草,字沢溥,號靜松、王孫草、雪亭,齋號醉墨樓。

基本介紹

  • 本名:王仁鈞
  • 別稱:筆名王孫草
  • 字號:字沢溥
    號靜松
  • 出生時間:1930
個人介紹,社會評說,創作自述,

個人介紹

江蘇南京人。台灣著名書畫家。台灣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自幼即喜愛書法。中華水墨藝術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中華書法教育學會顧問,中華文化推展協會理事,中華古典文學會常務監事、中華兩岸文化統合研究會監事主席,韓國篆刻研究會榮譽理事等。1980年,在韓國首次舉辦個展。後與台北簡顯忠等人,共組“中華水墨藝術學會”任常務理事及秘書長,積極為書法之國際交流推廣工作展開活動,先後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地聯合合作,共組“中日”、“日華”、“國際”書道交流會,任常務理事。為韓國篆刻研究會榮譽理事,中華書法教育學會顧問,中華文化推展協會理事,中華古典文學會常務監事、中華兩岸文化統合研究會監事主席等。1987年,獲台灣文藝作家協會第13屆中興文藝獎章(書法獎)。1991年在台北舉行第二次個展,作品為多方收藏。撰述《書譜》、《形象思維與魏晉書法》、《雪亭書影》、《王仁鈞教授退休紀念書法集》等書法論著。與墨潮諸君發動「象外書法雅集」。嘗舉行個展四次,受邀參加聯展百餘次。並著有《雪亭書影》及《書譜導讀》等問世。
王仁鈞

社會評說

談到中文系王仁鈞教授的資歷,在淡江的校園中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夠與他匹敵。從1957年考進本校的中文系就讀,1963年開始正式服務於母校,直到今日,算一算也有四十幾個年頭了。
出生於中國大陸南京的王仁鈞教授,原先念的是師範學校,後來因為國民政府遷台,因此隻身輾轉流亡到台灣來。到了台灣定居之後,王仁鈞教授有感於必須繼續深造,所以考進本校的中文系,在這其間,不論是生活或求學都必須自食其力,因此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王教授不得不休學一年,靠著打工來支付生活上的所需。說到這段往事,人事室的江家鶯秘書半開玩笑地說,原本她和王教授是中文系同一屆的同學,就是因為這個插曲,使得王教授成了她的“學弟”。縱使年輕時在生活上面臨許多的困阨,但是王仁鈞教授仍舊傾注了絕大部分的心力在學術研究和個人興趣的發展之上,在這當中最為大眾所推崇的就是他在中國書法上的不凡成就,從他將個人的書齋命名作「醉墨樓」就可見一斑。王教授精通中國歷代各大書法家的流派,他的作品除了享譽台灣和中國大陸之外,更是被韓國、日本及歐美等國家的學人所珍寶。
王仁鈞
然而不同於一般文人的惜墨如金,如果有朋友熟人要求贈字,王教授定是慷慨相贈,但唯一的條件就是要耐心等待。一旦他福至心靈,筆下所展現的一定是內容寓義深遠的佳作。學校的總圖書館以及許多主管的辦公室內就懸有多幅王教授的書畫作品,本報瀛苑版頭題字也是他的墨寶。另外,中文系也開始著手計畫為王教授拍攝一系列的書法教學錄影帶;在國父紀念館,為其舉辦個人法作品展。
在教學方面,除了書法的課程之外,王仁鈞教授同時教授莊子、美學、中國水墨藝術的傳統與鑑賞及中國書論專題研究等課程。許多曾受教於其門下的學生都認為,王教授不但是一位善盡職責、博學多聞的好老師,更像是一位溫和慈祥的長者,謙恭、熱忱的態度往往讓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創作自述

創作自述:希望能藉著幅面的設計,題材的運用,書寫的排列,使得觀者在遠近不同的距離,前後不同的時間,精略不同的態度,迎拒不同的心意,都能產生各種不同的視覺和印象。使得「幅面」和「書法」成為雙焦點的欣賞層面。而與面對一般傳統書法作品時,往往會把書寫的筆墨和選錄的字句,籠統溶合所成的單焦點欣賞活動方式,有顯然的分別。
傳統類:行草條幅〈漁歌子〉 釋文: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篛笠,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款識:乙酉初秋仁鈞拍節低唱漁歌子
印章:庚午降於上元、王仁鈞印、雪亭書畫、雪亭七十後作
138×35cm
實驗類:隸草斗方〈輕澄嫩綠浣溪沙〉
釋文:西塞山邊白鷺飛,楊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隨到處青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款識:蘇子瞻嘗粧點唐人張志和漁歌子為浣溪沙一闋,形貌相若,而氣格襟抱截然不同,此亦古今實驗作品之一大佳猷也。於是仿其意,錄其詞,以供方家審閱焉。乙酉歲秋七月,上元雪亭王仁鈞識於醉墨樓南窗。
77×71c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