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農,常用人名,主要有書法家、原濟南槐蔭區文化局副局長和太原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亦農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1年
- 職業:書法家、原濟南槐蔭區文化局副局長和太原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
人物生平,個人履歷,社會評價,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個人履歷
別署逸農,江蘇常州人。受教於鄉賢葉時中先生,後為卞雪松先生入室弟子。長期擔任常州駐京辦主任。
社會評價
王亦農書法集序 錢伯城 亦農以從政之餘,習為書法,卓有成就,為世所重。近特選集歷年書法之作出版,以為匯報。我願藉此機會,來說幾句話。 我一老出版人,從事編輯工作,書法興趣限于欣賞,得暇亦時以看帖為樂,覺得二者多有相通之處。編審書稿,講究言必有據;寫字作書,也要求筆筆有來歷。我看亦農的書法,就稱得上筆筆皆有來歷。他以金文為日課,二王為臨本,旁及倪趙諸家。領悟既高,加之勤奮,基礎功力深厚。此其一。但著書作文,不能人云亦云,必須有獨立創見;書法亦然。亦農的書法,已形成自己的風格,其金文之作,不僅神似,兼具神韻;行楷作品,則摒棄時尚飄逸舞弄之風,示人以樸拙,而秀氣內含,剛柔相濟,吞吐自如。此其二。常說“文如其人”,又說“字如其人”,以此想見其人的人品雅俗。我看亦農的字,無時下媚俗從俗之態,亦可想見其人的無媚俗從俗之心矣。此其三。 鄙見如此,有此三端,亦農勉乎哉! 庚寅盛暑 八九翁錢伯城 於海上觀景樓 (錢伯城,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上海市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副組長,《中華大典》編委,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上海古籍出版社原總編輯) 沉 靜 的 力 量 ——讀王亦農書法隨想 王民德 亦農的書法,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在當代書壇眩人眼目的形式表演中,亦農的書法卻傳達出特有的沉靜和智慧,彰顯著一種遺世獨立的品格追求。我曾經和亦農戲言,如果將他的作品隱去年代,放置民國時代的文人書法中,定會令人側目的。在動手寫這篇短文時,我也在構想,假如將亦農的書法,和當代那些以形式炫世的書家的作品懸掛在同一個展廳里,會是怎樣一種感覺呢?我想借用詩人敬文東的一句話——像樹木那樣穩穩站立,可能再恰當不過了。 一件書法作品,看上去能夠“像樹木那樣穩穩站立”,除了要求書法家具有嫻熟的掌控藝術技巧的手段外,還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書家的書寫必須植根於深厚的傳統,這樣才能進入書法賴以生長的文化源流,也不會為各種流行的時風吹倒;其二,書家必須進入自己的內心,這樣才能開出獨特的花,不為浩瀚的傳統所淹沒。而這兩點,亦農都做到了。 亦農生長於常州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家庭,幼承庭訓,及長從林散之先生的弟子卞雪松先生學習書法。初學行楷,自李北海入手,後上溯晉唐諸家及漢魏碑版。篆書直入金文,後學黃賓虹,所作金文深得賓虹先生神髓。亦農在大學讀的是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1981年,南京師範大學成立的學生書法社,是文革以後國內最早的書法社團之一,也是江蘇高校第一個書法社團,亦農是主要的成員之一。在其書法學習的重要時期,深受金陵老一代書家胡小石、高二適、蕭嫻尤其是林散之先生的影響。從以上簡短的學書經歷可以看出,亦農的藝術成長道路單純而清晰,其書學觀念從來沒有搖擺過。他從林散之、卞雪松先生那裡得到關於書法法則和人格精神的開示,從黃賓虹的“內美”說,找到了開啟傳統書法審美的鎖鑰,並矢志不渝地堅守自己的藝術理想。他還說:“我從來不擔心風格問題,我擔心的是習氣,一個書家的習氣,會讓自己的書法喪失文化品格,所以必須時刻警覺,必須要對前賢充滿敬畏之心。”正是心懷這種虔敬之心,亦農才能集數十年之功,潛心於傳統書法的學習研究,並漸漸形成了散淡、從容、簡約的書法風格。 亦農的書法創作無疑延承了文人書法一脈。在求新要求的當代藝術價值評判體系中,對傳統帖學書法形態的傳承、堅守,對以散逸為趣尚的古典書法藝術的崇尚,其史學上的價值常常被粗暴地忽略。其實,不管在任何一種藝術領域,對古典主義的重新研究,從來都是對現代主義最好的修正。近些年來書法界之所以“新帖學”興起,也是對現代書法實驗反思之後的必然結果。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如果以求新為旨歸的現代書法實驗需要一種探險精神,那么,對古典主義書法藝術的回歸和探究,則需要一種文化史觀的敏銳和深度思考,這就要求書法家必須具備極深的文化修養和虔敬的人品,需要書法家形成足以穿透歷史的書法傳統視角。以我之見,在龐大的傳統帖學系譜中,書家個人風格之所以存在較小的差異化表征,是因為傳統文人趨同的文化理想帶來的,這也是書法為什麼特彆強調傳承的根本原因所在。傳統文人書法對散逸格趣的崇尚,其實緣於傳統文人寄情山林、格物致知的文化理想,這種文化理想,直接帶來藝術形式的演變和書法風格的趨同性。如果離開書法背後的這種人文因素,單純從筆墨形式和個體藝術風格的角度,來認識和解讀傳統書法,很容易落入膚淺的誤讀。 從某種意義上,亦農對文人書法的堅守,其實是一種對文化理想的堅守。蘇錫常寧歷來是文人書法和文人畫的重鎮,崇尚名士的風氣,一直延續至今。亦農生活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中,在他進入書法的自覺階段,選擇以散逸為趣尚的文人書法作為自己的藝術原則,是再自然不過了。另外,亦農一直堅持認為,書法是養出來的,真正好的書法,應該能夠自然的透露作者的襟懷、胸次、品格。亦農除了對筆墨的精心錘鍊,他在文學、繪畫、音樂、建築、經濟學等領域都有很深入的研究,這也是亦農的書法能夠具有濃厚的文人氣質的原因所在。 今天的書法正在成為一種藝人的勞動,這樣說並非貶低書法,反而是還書法一種純粹藝術的名義。當我們以獨立的藝術形式的要求來面對書法時,我們不但要求書法悅人耳目或者給人以視覺衝擊,還要求藝術家通過筆墨傳達出自己真實的情感和人格精神。形式上的獵奇求怪,可以炫目,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是形式背後透露出的人格精神。在亦農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一個藝術家真實的生命狀態和從容、淡定的生活態度,在那些優美線條的背後,我甚至能看到亦農書寫時愜意的神態和表情,這是一個優秀藝術家區別於一個匠人的根本所在。 (王民德,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課題班學術助導)
個人作品
王亦農書法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