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良,山東省安丘市凌河鎮人,1976年出生,現居住於北京,自由攝影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久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省安丘市
- 出生日期:1976年
- 職業:自由攝影師
- 畢業院校:中國傳媒大學
- 主要成就:國際攝影家年展傑出藝術家金獎
- 代表作品:《垃圾圍城》
個人簡歷,獲得榮譽,主要作品,垃圾圍城,《城邊》系列,攝影經歷,人物言論,
個人簡歷
1996年高中畢業,考上了山東的一所大學,上了一段時間便退學。回到高中復讀了兩個月文化課後順利考上了西安的一所大學。在西安讀了一年後,又決定報考中國傳媒大學攝影專業,在回到高中複習了兩個月後,成為了中國傳媒大學的一名“新生”。
1997年於濟南建立個人攝影工作室。
2001年考入西安工程科技大學攝影專業。
獲得榮譽
2005年,其作品《私密空間》,參加2005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主要作品
垃圾圍城
2009年12月,廣東連州國際攝影家年展。
《城邊》系列
在京城邊緣,數以十萬計的拾荒大軍是垃圾分揀與回收的主力,若沒有他們的辛苦,北京恐怕早已被垃圾淹沒。僅是在這座位於盧溝橋以北永定河西岸的垃圾場上,高峰時就聚集了2000多名來自外地的拾荒者。他們處於整個垃圾食物鏈的最底層,其生存之艱難從這組圖片中可見一斑。但這組圖片並沒有刻意地表現他們的窮苦與哀愁,相反,王久良在自己這些拋卻了戲劇衝突的平淡影像中向他們表達著由衷的敬意。
攝影經歷
獲獎
在消費主義泛濫的今天,在一切以GDP為導向的時代,王久良這樸素的願望要實現是何其不易。這個山東漢子反問,“難道你不覺得,整個社會的方向或許就是錯的么?”他希望政府能看到這一點,好好停下來想想,“改變觀念比下狠手處理一兩個垃圾場有用得多”。
“用一個塑膠袋裝好,拿到樓下扔進小區的垃圾桶里。然後,垃圾就與我再沒有什麼關係。”以前,和大多數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一樣,王久良從沒留意身邊的垃圾去了哪裡。大學四年,他無數次騎著心愛的宗申越野摩託疾馳在京郊的曠野,任由一個個填滿各色垃圾的大坑在眼前滑過,潛意識中“這是環衛人員乾的活。”
直到2008年,這位當時對中國民俗文化入了迷的年輕攝影師,為了創作一部名叫《鬼神信仰》的觀念攝影作品回到了老家安丘的田間地頭。
“汶水澄清絕點埃,牟山擁翠夕陽開”,古人曾陶醉於當地的青山綠水。在王久良的記憶里,家鄉是小小的水塘,魚和蝌蚪不時出沒,旁邊傳來蛙鳴陣陣。但此時呈現在他眼前的,卻是無處不見的廢棄農藥包裝塑膠袋。
“當有一個東西突然震撼你內心的時候,你才真正地認識到這個問題,真正地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王久良的腦海里驀然閃現出曾見過的北京郊外的垃圾場──一個關於垃圾題材的拍攝計畫開始醞釀。
騎著摩托追蹤垃圾車,找到周邊垃圾場的位置,然後在GOOGLEEARTH上弄清楚它們的形態,再把類似模樣的圖塊都標註出來。沒多久,王久良發現,地圖上數百個密密麻麻的小圓點竟把祖國的首都團團實實包圍了起來。
從通州、朝陽到豐臺,從昌平、海淀到門頭溝,王久良按地圖上的記號駛入一個個垃圾場。在那裡,他看到了“一幕幕超現實的電影”:一對對新人在臭氣衝天的溫榆河邊拍攝婚紗照,擺出各種造型;一位新娘抓住的綿羊,剛從垃圾堆中爬出來;垃圾場周圍的居民向他抱怨,為了逃避令人作嘔的惡臭,夏天根本不敢打開窗戶,每次家裡打藥之後,就是一地蒼蠅的屍體;在梨園某小區附近一個漂浮著塑膠袋和各種異物的臭水塘邊,王久良還親眼看見有人閒情自得地在墨綠髮臭的水中垂釣。面對魚是否還能食用的詢問,垂釣者不屑一顧:“我才不吃呢。但街邊的小飯館會要”。
王久良之觀察——垃圾圍城
“你喝的水,你呼吸的空氣,你吃的食物,或許早就被垃圾污染。”王久良很欣賞電影《瘋狂的石頭》里紈絝子謝曉盟那句關於城市母體論的戲言,因為“生活在裡面,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無處逃避”……
人物言論
2011年6月,王久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在為消費而消費,為面子、為虛榮而消費。在歐美,工業革命用150年的歷史才形成這種消費文化,而我們中國只用了30多年就走過了這個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