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信(黎族舞咚鈴伽傳承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中信,海南瓊中上安鄉什況村人,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舞咚鈴伽的代表性傳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中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海南
  • 職業:黎族舞咚鈴伽傳承人
個人簡介,咚鈴伽舞,

個人簡介

王中信海南瓊中上安鄉什況村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舞咚鈴伽的代表性傳承人。今年8月,另一傳承人王興珍老人離開了人世,王中信成了咚鈴伽舞蹈的唯一傳承人。老人不知道這種舞蹈從什麼時間開始在上安流行,只知道在自己十來歲的時候,就和自己的姐夫開始學習了,雖然當時村裡的年輕人很多,但真正認真地學習舞蹈的人並不是很多。他十幾歲開始和姐夫學習咚鈴伽,因舞蹈的對打場面很激烈,只有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才能成為舞蹈的傳人。自己和王興珍在眾多的男子中都是很強壯的,也成了跳舞的主要人選。與王中信一同學習跳舞的,還有同村的王興珍老人。當時村里和鄰村的姑娘出嫁,有錢的人家都要請他們去跳舞送親。從姑娘離開家門就開始跳,一直跳到男方的家裡。咚鈴伽舞蹈,是送親隊伍中最歡快的場面,錢鈴、雙刀、英雄的舞者,加上八音的伴奏,成為大戶人家送親最為氣派的場面。他們當初怎么都沒有想到,自己喜愛的舞蹈會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沒有想到,在他們事隔多年以後,這段舞蹈會搬上舞台。
在2006年,咚鈴伽舞被搬上舞台,王中信和王興珍也作為該舞的傳承人開始上台表演。這是兩位老人幾十年來第一次走出大山,走出瓊中,在海口、三亞市兩位老人面對著台下的上萬觀眾,儘管舞步不算靈活,但兩位老人依然自我陶醉,仿佛回到了年輕時代。就在演出回來的路上,兩位老人還交換著心得。
回到家王興珍老人對著村里人說:“自己今天終於到海口了,還在台上跳舞了,這樣死也不遺憾了。”如今在村里,到海口、三亞看看,仍是村里老人的一種奢望。
王興珍老人話說沒有多久,他便離開了人世,這對遲暮英雄的對舞從此形單影孤。王中信在一邊表演還在不停地說:“要是有他在就好了,我們一起表演才好看。”(根據參考文獻整理,因原文為採訪記,刪節較多)

咚鈴伽舞

咚鈴伽舞是流傳在五指山腳下最古老的民族民間傳統舞蹈之一。
傳說古時候,有一位黎族姑娘同時喜歡上兩個青年,她左右為難。在猶豫不決的情況下,她選擇了在簸箕上用錢鈴和尖刀比武的方法,贏者將定為自己的意中人。從此,《咚鈴伽》舞便流傳在民間。
咚鈴伽是黎語譯音,指簸箕、錢鈴和尖刀三種生活用具,是表演咚鈴伽舞所使用的三件道具。該舞蹈是雙人對打錢鈴雙刀,傳統的表演方式為一個一米見方的簸箕放置在一個直徑約0.6米左右的木臼上,表演者一人手舞錢鈴棍,一人手揮雙刀,在木臼簸箕里按一定招數和套路踩著節奏對打,誰將對方逼出簸箕外,便是贏家。該舞原是民族民間傳統的比武競技活動,後被人們用在簸箕上比武定親而得名。
黎族舞蹈:咚鈴伽黎族舞蹈:咚鈴伽
黎族古老舞蹈咚鈴伽黎族古老舞蹈咚鈴伽
該舞產生於黎族“合畝制”的遠古年代,清末民初時較為盛行,流傳於海南島瓊中吊羅、上安、長征一帶,現已失傳將近半個世紀。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文化館工作人員調查摸底中,悉聞此舞曾在長征鎮什盈村一帶流傳。但走訪什盈村及周邊幾個村年紀7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都說不知道。經過深入的調查走訪,終於在該縣上安鄉的什況村尋找到王中信、王興珍兩位70多歲老人,他們說在15歲時學過咚鈴伽舞,並向調查人員做了表演,使瀕臨滅絕的咚鈴伽舞重現人間。
一段古老的舞蹈,經過文藝工作者的挖掘整理,終於搬上了舞台。
表演時,由兩名男青年身穿傳統服裝,頭纏紅巾,一人雙手持尖刀,一人手握錢鈴棍,兩人相互對打,持刀者對著持棍者的各個部位猛刺,而持棍者則前後左右招架,雙方周旋靈巧,動作剛勁矯健。刀和棍撞擊發出的聲音,鏗鏘有力,扣人心弦,場面熱烈悲壯,表現了一種臨危不懼,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對於咚鈴伽舞,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符策超給予了高度評價:咚鈴伽舞是黎族優秀的傳統民間舞蹈,它源於生活,又經人們的創造而升華,異花獨樹于海南眾多的傳統民間舞蹈之中,以其古、奇、險、絕的表演堪稱“一絕”。它的挖掘重現,不僅充實了黎族優秀的民間藝術寶庫、豐富了黎族優秀傳統民間舞蹈的內容,而且又一次向世人講述了黎族文化發展的歷程。
符策超介紹說,黎族舞蹈以表現日常勞動、生產的情景為多見。如舂米是黎族婦女勞動的一種方式,也許是為了表達豐收的喜悅或是有意地吸引小伙子的目光,姑娘們便把日常的辛苦勞動演繹成了優美而又富有節奏感的“舂米舞”。
黎族小伙子血氣方剛,他們的舞蹈表演動作粗獷有力,奔放自由,節奏強烈,給人一種強健有力的感受。舞蹈咚鈴伽舞、鬥牛舞是黎族男子漢堅強勇敢、不畏困難的生活寫真。
這些正是咚鈴伽舞的歷史價值,黎族人民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更崇拜英雄。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黎族人民長期居住在信息閉塞的深山老林之中,居住環境經常受到自然災害和野獸的攻擊,黎族人民需要勇氣來戰勝各種自然災害,因而英雄成了人們心中追求理想信念的偶像。黎族的青年男子極具武士精神,他們剽悍、勇敢、執著、善良,為了理想和信念,他們敢於鬥爭。舞蹈體現了黎族人民的傳統美德。
咚鈴伽舞的重現,再次使人領略到黎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深厚與淵博,領略到黎族民間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有專家這樣評價說:從瓊中地區的咚鈴伽舞來看,它與流傳於保亭、五指山、陵水和樂東等地的錢鈴雙刀舞在基本動作和韻律上是相同的,流傳於各地的錢鈴雙刀舞是否由咚鈴伽舞發展變化而來,咚鈴伽舞的重現,對探討黎族各種舞蹈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他們是讓民間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的人,他們是活著的歷史精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民間文化歷史的“活化石”。而他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後的主角,是漫漫歲月長河中,傳統文化能走下去的“提燈人”,照亮著傳統文化從古走至今的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