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山(1884~1955)原名治馨。陝西旬陽人。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考入陝西陸軍國小堂,三十三年(1907)畢業後考入陝西陸軍中學堂。 宣統二年(1910),已加入中國同盟會的陸小同學錢鼎,由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回陝,在軍界發展同盟會會員,遂介紹王加入中國同盟會。 此後,王在陸軍中學堂的學生和新軍中積極宣傳同盟會的革命主張,又與同盟會員中的骨幹人物師子敬、焦子靜、茹欲立等交往密切,共同進行反清鬥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一山
- 別名:治馨
- 出生地:陝西旬陽
- 出生日期:1884
- 逝世日期:1955
- 職業:守衛藩庫、進攻滿城、維持城內社會秩序,城防
- 畢業院校:陝西陸軍中學堂
- 主要成就:與重重包圍的清軍拚死血戰,給清軍以沉重打擊。
介紹,戰鬥日誌,
介紹
1911年10月22日,陝西同盟會聯合新軍、哥老會在西安率先回響武昌起義。王與陸軍中學堂教官馬晉三、同學牛策勛根據同盟會領導人的命令,組織學生軍,擔負起守衛藩庫、進攻滿城、維持城內社會秩序的重任。
戰鬥日誌
1926年王返回陝西,以教書維持生計。
1927年5月,楊率部東進參加北伐,王應邀隨軍,任軍務處處長、第十軍第二師參謀長,與直魯聯軍激戰於歸德、徐州一線,後轉至皖北太和休整。
同年秋,楊部移防山東,到達金鄉縣時,當地政府和幫會武裝以未奉上級命令為由,拒絕軍隊駐紮,並包圍了王率領的先頭部隊韓世本團,使王部面臨刀兵相見的形勢。孫蔚如又派王到紅槍會駐地勸說,終於使其撤去包圍,避免了武裝衝突。
由於王一山的努力,使楊部數次避免在困境中遭受損失,時人讚譽王有“折衝樽俎”之才。
在山東,楊部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王任師參謀長。
1930年3月,楊部改編為第十七師,7月又擴編為第七軍及討逆軍第十七路,王一直任楊部參謀長。
11月,第十七路軍進入陝西,楊被國民政府任命省政府主席,王為省政府委員。因工作關係,他與省府秘書長南漢宸有密切的交往,並盛讚南為人光明磊落,理財有方,是難得的人才。
1932年春,日、美等國幾個間諜在新疆、甘肅、寧夏等地蒐集情報,途經陝西被楊虎城部下扣留,查出密碼本及其測繪的新、甘、寧等省地圖,遂上報西安綏靖公署要求將其處決。綏署主任楊虎城時在三原休養,參謀長王一山為了國家利益,同意部下的請求。
日、美等國為此事向南京政府提出交涉。南京國民政府屈從於外國列強的壓力;加之蔣介石對陝政十分不滿,正在尋找藉口撤換楊虎城。
王為了不使這一事件成為蔣介石撤楊的藉口,遂以治境無方為由引咎辭職,獨自一人承擔責任,顧全了大局。嗣後,王改任第十七路軍總參議。
1934年赴上海治病,與進步人士杜重遠及共產黨人多有交往。
1936年,王應楊虎城電召返回西安。
事變和平解決後,王辭職赴北平就醫,後擬赴蘇聯考察,因經濟困難未能成行。
盧溝橋事變後,王為擺脫日本人與漢奸的監視, 經天津等地繞道香港回陝,攜家移居城固縣。
蔣介石命陝西省政府主席熊斌請王參與軍事決策,王屢以病重推辭,不與蔣介石政府合作。
1948年至1949年,他曾寫信爭取合陽縣縣長潘禹九及胡宗南部軍長李振西起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被選為陝西省和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這時他已積病在身,卻一反國民黨統治時期閉門家居的態度,積極參政議政,充分表現了對新中國的熱愛。
1955年1月1日病逝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