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長翅型雌成蟲體長1.0—1.2mm,黃色略暗,胸、腹背(端部數節除外)有暗黑區域。觸角第1節淡黃,第2至4節黃,逐漸加黑,第5至8節灰黑。頭、前胸背無長鬃。觸角8節,第3、4節具叉狀感覺錐,第6節有淡的斜縫。前翅淡黃,前脈鬃間斷,絕大多數有2根端鬃,少數一根,脈鬃弱小,緣纓長,具翅胸節明顯寬於前胸。每八節腹背板後緣有完整的梳,腹端鬃較長而暗。半長翅型的前翅長達腹部第五節。短翅型的前翅短小,退化成三角形芽狀,具翅胸幾乎不寬於前胸。
卵
長0.3mm左右,寬0.13mm左右,腎形,乳白至乳黃色。
若蟲
初孵若蟲小如針尖,頭、胸占身體的比例較大,觸角較粗短。二齡後乳青或乳黃,有灰斑紋。觸角末端數節灰色。體鬃很短,僅第九、十腹節鬃較長。每九腹節上有4根背鬃略呈節瘤狀。前蛹(三齡)頭、胸、腹淡黃,觸角、翅芽及足淡白,複眼紅色。觸角分節不明顯,略呈鞘囊狀,向前伸。體鬃短而尖,每八腹節側鬃較長。第九腹節背面有4根彎曲的齒。
蛹(第4齡)觸角鞘背於頭上,向後至前胸。翅芽較長,接近羽化時帶褐色。
生活習性
1年生代數不詳,成蟲在
禾本科雜草根基部和枯葉內越冬。是典型的食葉種類。春季5月中下旬從禾本科植物上遷向玉米,在玉米上繁殖2代,第一代若蟲於5月下旬至6月初發生在春玉米或麥類作物上,6月中旬進入成蟲盛發期,6月20日為卵高峰期,6月下旬是若蟲盛發期,7月上旬成蟲發生在夏玉米上,該蟲為
孤雌生殖。成蟲有長翅型、半長翅型和短翅型之分,行動遲鈍,不活潑,陰雨時很少活動,受驚後亦不願遷飛。成蟲取食處,就是它產卵的場所。卵產在葉片組織內,卵背鼓出於葉面。初孵若蟲乳白色。以成蟲和1、2齡若蟲為害,若蟲在取食後逐漸變為乳青或乳黃色。3、4齡若蟲停止取食,掉落在鬆土內或隱藏於植株基部葉鞘、枯葉內。6月中旬主要是成蟲猖獗為害期,6月下旬、7月初若蟲數量增加。該蟲有轉換寄主為害的習性。乾旱對其大發生有利,降雨對其發生和為害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1)鄰近麥田的玉米田要加強水肥管理,發現乾旱時,適時澆水施肥,可減輕受害。
(2)蟲口密度大或有可能大發生的地塊及時噴灑20%
丁硫克百威乳油或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8%愛比菌素乳油、10%除盡乳油2000倍液、40%
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25%輝豐快克乳油1500—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