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赤霉病

玉米赤霉病

穗染病端部變為紫紅色,有時籽粒間生有粉紅色至灰白色菌絲,病粒失去光澤,不飽滿,發芽率降低,播後易爛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米赤霉病
  • 病原中文名:燕麥鐮孢
  • 病原拉丁學名:Fusarium avenaceum(Fr.)Sacc.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真菌
  • 病害類型真菌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發病特點,防治措施,

基本信息

主要危害作物:除侵染玉米外,還可侵染小麥大麥燕麥水稻子等禾本科植物。
主要為害部位:果穗

為害症狀

輕的幼苗生長發育不正常,葉片變黃。有時現莖腐病症狀,莖稈局部褐色,髓部變成紫紅色,易倒折。葉鞘染病生有橙色點狀粘分生孢子團。

發病特點

病菌易在玉米生長裂傷、機械損傷、蟲鳥為害後的傷處或溝槽生長繁殖。溫度 18~20℃,空氣相對濕度 95%~98%易發病。夏玉米前旱、中雨、後期高溫發病較重;高賴氨酸玉米易感病;感病品種密度大、秸稈還田、低洼地發病率較重。

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選用抗病玉米品種,並改善耕作制度。
2、輪作換茬;適當調節播種期,儘可能使該病發生的高峰期,即玉米孕穗至抽穗期,不要與雨季相遇。
3、加強田間管理。於玉米拔節或孕穗期增施磷鉀肥,配合氮肥,增強植株抗病力;在發病後注意開溝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4、必要時往穗部噴灑5%井岡黴素水劑,每畝用藥50~75毫升,對水75~100升或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多菌靈懸浮劑700~8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4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視病情防治1次或2次。
5、在乾旱缺水地區每畝用20%井岡黴素可濕性粉劑或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克製成藥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點心葉,同時可混入殺螟丹粉劑等殺蟲劑兼防螟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