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莖稈糖分含量的遺傳分析及其QTLs定位

玉米莖稈糖分含量的遺傳分析及其QTLs定位

《玉米莖稈糖分含量的遺傳分析及其QTLs定位》是依託揚州大學,由卞雲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米莖稈糖分含量的遺傳分析及其QTLs定位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卞雲龍
  • 依託單位:揚州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以莖稈高糖玉米自交系P1(YXD053)與莖稈低糖玉米自交系P2(Y6-1)為基礎材料,形成六個家系(P1;P2;F1;F2;B1;B2),探明玉米莖稈糖分含量的遺傳效應(加性效應;顯性效應;上位性效應以及遺傳率等)。另以(P1×P2)衍生的重組近交系(RIL)群體為材料,以擴增性片段長度多態性(AFLP)和簡單序列重複(SSR)為方法,進行玉米莖稈中糖含量QTLs定位分析,明確QTLs的數目、位置,並估計其遺傳效應,為建立糖含量分子標記,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MAS)手段培育莖稈高糖的優質玉米品種提供理論依據。以期進一步改善我國青貯玉米的飼料品質,提高玉米秸稈的綜合利用率。同時對本研究結果與已經報導的高粱、甘蔗莖桿中的糖含量QTLs進行比較,以明確玉米、高粱、甘蔗三者莖桿中的糖含量的遺傳是否存在相關性。開展該項研究,不僅填補這方面理論研究空白,同時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

結題摘要

較高的莖稈糖含量有助於提高青貯玉米的飼料品質和適口性。本研究以莖稈高糖玉米自交系P1(YXD053)與莖稈低糖玉米自交系P2(Y6-1)為基礎材料,形成六個家系(P1;P2;F1;F2;BC1;BC2),運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遺傳模型6個世代聯合分析方法,探明玉米莖稈糖分含量的遺傳模式;另以(P1×P2)衍生的重組近交系(RIL)群體為材料,以擴增性片段長度多態性(AFLP)和簡單序列重複(SSR)為方法,進行玉米莖稈糖含量QTLs定位分析。結果表明,(1)玉米莖稈糖含量遺傳受2對加性-顯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顯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並以主基因遺傳為主,且主基因又以加性效應為主,但環境因素對莖稈糖含量的遺傳有一定的影響。(2)共定位了7個控制玉米莖稈糖含量QTLs,位於第2染色體的一個主效QTL能夠解釋13.08%的表型變異;QTL位點間存在顯著的上位性效應,但QTL與環境的互作(G×E)不顯著。(3)影響玉米莖稈糖含量的QTL數目及其QTL表達效應在不同發育時期有較大的變化,說明控制莖稈糖分積累的數量性狀基因以一定的時空方式表達。研究結果為玉米莖稈糖含量性狀的基因定位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