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成長曆程,形態特徵,生活史與習性,防治技術,粘蟲危害,粘蟲成因,粘蟲生長,
簡介
玉米粘蟲(Mythimnaseparata walker)屬鱗翅目,夜蛾科,也叫行軍蟲、剃枝蟲、五色蟲,是跨區域遷飛的重大害蟲,一旦達到3齡,食量會暴增,危害極大,防治不及時會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國內除新疆未見報導外,其它各省區均有分布。
成長曆程
幼蟲:幼蟲頭頂有八字形黑紋,頭部褐色黃褐色至紅褐色,2-3齡幼蟲黃褐至灰褐色,或帶暗紅色,4齡以上的幼蟲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條背線,所以又叫五色蟲。腹足外側有黑褐紋,氣門上有明顯的白線。蛹紅褐色。
成蟲:體長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黃褐色,雄蛾色較深。前翅有兩個土黃色圓斑,外側圓斑的下方有一小白點,白點兩側各有一小黑點,翅頂角有1條深褐色斜紋。
卵:饅頭形稍帶光澤,初產時白色,顏色逐漸加深,蒸仔斷整將近孵化時黑色。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5-17mm,翅展36-40mm。頭部與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黃褐色、黃色或橙色,變化很多;內橫線往往只現幾個黑點,環紋與腎紋褐黃色,界限不顯著,腎殃漿和戲紋後端有一個白點,其兩坑察烏側各有一個黑點;外橫線為一列黑點;緣線為一列黑點。後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漸淡。卵長約0.5mm,半球形,初產白色漸變黃色,有光澤。卵粒單層排列成行成塊。老熟幼蟲體長38mm。頭紅褐色,頭蓋有網紋,額扁,兩側有褐色粗縱紋,略呈八字形,外側有褐色網紋。體色由淡綠至濃黑,變化甚大(常因食料和環境不同而有變 化);在大發生時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線白色,亞背線與氣門上線之間稍帶藍色,氣門線與氣門下線之間粉紅色至灰白色。腹足外側有黑褐色寬縱帶,足的先端有半環式黑褐色趾鉤。蛹長約19mm;紅褐色;腹部5-7節背面前緣各有一列齒狀點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兩側的細短刺略彎。
生活史與習性
一年發生2~8代。成蟲需補充營養,對糖醋液的趨性很強。成蟲晝伏夜出,在黃昏至午夜活動最盛;成蟲飛翔力強,每年均有幾次遠距離的定向遷飛。產卵喜產於麥子枯黃葉尖或葉鞘和被地下害蟲危害而造成的枯心苗上。幼蟲多在夜間活設雅動取食。3齡後的幼蟲有假死習性。幼蟲嬸匪厚老熟後做土室化蛹。黏蟲是一種間歇性猖獗發生的大害蟲,黏蟲對溫濕度要求比較嚴格,雨水多的年份黏蟲往往大發生。
防治技術
幼蟲防治重發區需要普遍防治,一般發生區需要及時挑治。
玉米粘蟲是一種遠距離遷飛性害蟲,每年春季由南方省份遷入我省,危害拔節孕穗期的小麥。5月下旬後期,我省發生的粘蟲遷往我國北方地區發生危害。秋季隨著氣溫下降,北方地區發生的玉米粘蟲隨高空氣流回遷南方,一部分可能遷入我省玉米產區,對我省秋季玉米生產形成一定威脅。7月中下旬以來,玉米粘蟲在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玉米田相繼大面積發生。預計8月底至9月上旬北方玉米產區發生的三代粘蟲有可能一部分遷入我省玉米產區,形成我省四代粘蟲發生的蟲源基數。2012年我省夏玉米播種期長,生育期不整齊,中遲熟夏玉米食料條件及秋季氣候條件有利於四代粘蟲發生危害,預計我省中遲熟夏玉米粘蟲將存在中等發生的可能,低齡幼蟲高峰期預計出現在9月上中旬。
技術意見提出,對成蟲防治,要利用粘蟲成蟲趨光、趨化性,採用糖醋液、性誘捕器、殺蟲燈等無公害防治技術誘殺成蟲,以減少成蟲產卵量,降低田間蟲口密度。幼蟲的防治時間,全省大部分地區為9月上中旬,防治對象田為中遲熟夏玉米田,防治指標為玉米田蟲口密度30頭/百株。防治時畝用50%辛硫磷乳油75-100克、或40%毒死蜱(樂斯本)乳油75-100克、灶和擔或20%滅幼脲3號懸浮劑500-1000倍液,對水40公斤均勻噴霧。
粘蟲危害
玉米粘蟲以幼蟲暴食玉米葉片,嚴重發生時,短期內吃光葉片,造成減產甚至絕收。危害症狀主要以幼蟲咬食葉片。1-2齡幼蟲取食葉片造成孔洞,3齡以上幼蟲危害葉片後呈現不規則的缺刻,暴食時,可吃光葉片。大發生時將玉米葉片吃光,只剩葉脈,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當一塊田玉米被吃光,幼蟲常成群列縱隊遷到另一塊田危害,故又名“行軍蟲”。一般地勢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齊、雜草叢生的田塊受害重。
粘蟲成因
降水過程較多,土壤及空氣濕度大,氣象條件非常利於夏玉米田塊粘蟲的發生危害。陝西省氣象農業遙感中心調查結果顯示,粘蟲主要發生在臨渭區、蒲城縣、富平縣、鹹陽北五縣一帶及商洛局部。省植保站最新測報結果,全省玉米粘蟲發生面積375萬畝,其中67萬畝重度發生,受害株率達到80%左右。為此,氣象部門發布噴藥適宜條件等級預報,全省大部區域未來短期內較適宜噴藥作業,關中東部適宜開展噴藥作業。粘蟲是一種遷飛性害蟲,自江淮流域遷飛而來,不能在陝燥定煮西越冬,因此具有偶發性和爆發性的特點。
粘蟲生長
玉米粘蟲為雜食性暴食害蟲。危害最嚴重。我國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和危害。1症狀識別鑽蟲與地老虎同屬夜蛾科的害蟲,一生分為四個階段,成蟲、卵、幼蟲和蛹。豁蟲的幼蟲裸露在植株表面取食危害。1-2齡幼蟲多隱藏在作物心葉或葉鞘中,晝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葉肉殘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條斑。5-6齡幼蟲為暴食階段,蠶食葉片,啃食穗軸。2形態特徵成蟲淡灰色或淡黃褐色,雌成蟲體長18-20毫米,雄成蟲體長16-18毫米。卵半球形,有光澤,卵產在植物的枯葉或嫩葉端部的皺縫間。初孵幼蟲灰褐色,2-3齡幼蟲取食嫩葉時,身體前部或大部呈綠色或灰綠色。老熟幼蟲體長38毫米,頭紅褐色,頭蓋有網紋,兩側有褐色粗縱紋,略呈八字形,外側有褐色網紋,體色由淡綠至濃黑,變化甚大,蛹體長約20毫米,紅褐色,有光澤。3發生規律亂蟲無滯育現象,只要條件適宜,可連續繁育。世代數和發生期因地區、氣候而異。我國從北到南一年可發生2-8代。
技術意見提出,對成蟲防治,要利用粘蟲成蟲趨光、趨化性,採用糖醋液、性誘捕器、殺蟲燈等無公害防治技術誘殺成蟲,以減少成蟲產卵量,降低田間蟲口密度。幼蟲的防治時間,全省大部分地區為9月上中旬,防治對象田為中遲熟夏玉米田,防治指標為玉米田蟲口密度30頭/百株。防治時畝用50%辛硫磷乳油75-100克、或40%毒死蜱(樂斯本)乳油75-100克、或20%滅幼脲3號懸浮劑500-1000倍液,對水40公斤均勻噴霧。
粘蟲危害
玉米粘蟲以幼蟲暴食玉米葉片,嚴重發生時,短期內吃光葉片,造成減產甚至絕收。危害症狀主要以幼蟲咬食葉片。1-2齡幼蟲取食葉片造成孔洞,3齡以上幼蟲危害葉片後呈現不規則的缺刻,暴食時,可吃光葉片。大發生時將玉米葉片吃光,只剩葉脈,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當一塊田玉米被吃光,幼蟲常成群列縱隊遷到另一塊田危害,故又名“行軍蟲”。一般地勢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齊、雜草叢生的田塊受害重。
粘蟲成因
降水過程較多,土壤及空氣濕度大,氣象條件非常利於夏玉米田塊粘蟲的發生危害。陝西省氣象農業遙感中心調查結果顯示,粘蟲主要發生在臨渭區、蒲城縣、富平縣、鹹陽北五縣一帶及商洛局部。省植保站最新測報結果,全省玉米粘蟲發生面積375萬畝,其中67萬畝重度發生,受害株率達到80%左右。為此,氣象部門發布噴藥適宜條件等級預報,全省大部區域未來短期內較適宜噴藥作業,關中東部適宜開展噴藥作業。粘蟲是一種遷飛性害蟲,自江淮流域遷飛而來,不能在陝西越冬,因此具有偶發性和爆發性的特點。
粘蟲生長
玉米粘蟲為雜食性暴食害蟲。危害最嚴重。我國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和危害。1症狀識別鑽蟲與地老虎同屬夜蛾科的害蟲,一生分為四個階段,成蟲、卵、幼蟲和蛹。豁蟲的幼蟲裸露在植株表面取食危害。1-2齡幼蟲多隱藏在作物心葉或葉鞘中,晝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葉肉殘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條斑。5-6齡幼蟲為暴食階段,蠶食葉片,啃食穗軸。2形態特徵成蟲淡灰色或淡黃褐色,雌成蟲體長18-20毫米,雄成蟲體長16-18毫米。卵半球形,有光澤,卵產在植物的枯葉或嫩葉端部的皺縫間。初孵幼蟲灰褐色,2-3齡幼蟲取食嫩葉時,身體前部或大部呈綠色或灰綠色。老熟幼蟲體長38毫米,頭紅褐色,頭蓋有網紋,兩側有褐色粗縱紋,略呈八字形,外側有褐色網紋,體色由淡綠至濃黑,變化甚大,蛹體長約20毫米,紅褐色,有光澤。3發生規律亂蟲無滯育現象,只要條件適宜,可連續繁育。世代數和發生期因地區、氣候而異。我國從北到南一年可發生2-8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