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別稱:玉米穗腐病
- 常見發病部位:果穗及籽粒
- 常見病因:為多種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
- 常見症狀:被害果穗頂部或中部變色
- 主要黴菌:禾穀鐮刀菌等
病原,重要性,症狀,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
為多種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穀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串株鐮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層出鐮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青黴菌(Penicilliumspp)、麴黴菌(Aspergilllus spp)、枝孢菌(Cladosporium spp)、單瑞孢菌(Trichothecium spp) 等近20多種黴菌浸染引起。
重要性
麴黴菌中的黃麴黴菌(Aflavus)不僅為害玉米等多種糧食,還產生有毒代謝產物黃麴黴素,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串株鐮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層出鐮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產生的伏馬菌素(Fumonisins)有害人的健康。醫學研究表明如果長期食用伏馬菌素含量高的玉米會增加食管癌發病率。
症狀
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頂部或中部變色,並出現粉紅色、藍綠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黃褐色霉層,即病原蓖的菌體、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無光澤,不飽滿,質脆,內部空虛,常為交織的菌絲所充塞。果穗病部苞葉常被密集的菌絲貫穿,黏結在一起貼於果穗上不易剝離,倉貯玉米受害後,糧堆內外則長出疏密不等,各種顏色的菌絲和分生孢子,並散出發霉的氣味。
發病規律
生長期: 病原菌的傳播方式因病原菌不同而不同。麴黴菌可由昆蟲傳播。鐮刀菌可由突然轉播通過系統侵染由根到玉米的穗部。 病菌種子、病殘體上越冬,為初浸染病源。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分生孢 子借風雨傳播。溫度在15~28℃,相對濕度在75%以上,有利於病菌的浸染和流行,高溫多雨以及玉米蟲害發生偏重的年份,穗腐和粒腐病也較重發生。
收穫儲藏: 玉米成熟以後在地里長時間不收會增加粒腐病的發生。秋後成熟期多雨會導致玉米的顆粒染病。玉米粒沒有曬乾。入庫時含水量偏高。以及貯藏期倉庫密封不嚴,庫內溫度升高,也利於各種黴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爛或發霉。
防治方法
①實行創作,清除並消毀病殘體。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促進早熟,注意蟲害防治,減少傷口浸染的機會。玉米成熟後及時採收,充分曬乾後入倉貯存。②藥劑拌種及藥劑防治,參照玉米乾腐病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