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乾腐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被有些省市列為檢疫對象。東北發生重,江蘇、安徽、四川、廣東、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都有發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玉米狹殼柱孢,大孢狹殼柱孢,乾腐色二孢
- 拉丁學名:Stenocarpell maydis(Berk)Sutton稱玉米狹殼柱孢和macrospora(Earle)Sutton稱大孢狹殼柱孢及Diplodia frumenti Ell.et Ev.稱乾腐色二孢
- 界:真菌界
- 門:半知菌亞門
- 危害作物:玉米
- 為害部位:莖稈和果穗
為害症狀,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玉米地上部均可發病,但莖稈和果穗受害重。莖稈、葉鞘染病多在近基部的4~5節或近果穗的莖稈產生褐色或紫褐色至黑色大型病斑,後變為灰白色。葉鞘和莖稈之間常存有白色菌絲,嚴重時莖稈折斷,病部長出很多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葉片染病多在葉片背面形成長條斑,長5cm,寬1~2cm,一般不生小黑點。果穗染病多表現早熟、僵化變輕。剝開苞葉可見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皺縮,苞葉和果穗間、粒行間常生有緊密的灰白色菌絲體。病果穗變輕易折斷。嚴重的籽粒基部或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絲體,散生很多小黑點。縱剖穗軸,穗軸內側、護穎上也生小黑粒點,這些症狀是識別該病的重要特症。Diplodiafrumenti引起的乾腐病症狀與D.zeae和D.macrospora引起的乾腐病區別:前者在籽粒、穗軸上均產生暗褐色菌絲體,嚴重時整個果穗變成黑色,籽粒內充滿變黑的組織和菌絲體,其中還埋生黑色分生孢子器,同時莖稈的髓部也變黑,果穗基部最易受害。莖稈受害則以下部的節和節間發生較多,後期病部縱裂,分生孢子器突出。
形態特徵
Stenocarpellmaydis(Berk)Sutton稱玉米狹殼柱孢和macrospora(Earle)Sutton稱大孢狹殼柱孢及DiplodiafrumentiEll.etEv.稱乾腐色二孢,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乾腐色二孢菌的有性態為PbsalosporazeicolaEll.etEv.稱玉米囊孢殼。玉米狹殼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徑150~300um,產孢細胞10~20×2~3(um);分生孢子隔膜0~2個,大小15~34×5~8(um)。大孢狹殼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徑200~300um,產孢細胞8~15×3~4(um);分生孢子0~3個分隔,大小44~82×7.5~11.5(um),著生於玉米莖稈、種子及葉片上。乾腐色二孢子囊殼黑褐色,子囊孢子8個排成雙行,橢圓形,無色單胞,大小20~23×8~9(um)。
傳播途徑
發病條件
玉米生長前期遇有高溫乾旱,氣溫28~30℃,雌穗吐絲後半個月內遇有多雨天氣利其發病。
防治方法
(1)列入檢疫對象的地區及無病區要加強檢疫,防止該病傳入。
(2)病區要建立無病留種田,供應無病種子。
(3)重病區應實行大面積輪作,不連作。
(4)收穫後及時清潔田園,以減少菌源。
(5)藥劑防治
②抽穗期發病初噴灑50%多菌靈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重點噴果穗和下部莖葉,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