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前身
玉石之路以
和田玉為媒介,不僅為後續的
絲綢之路開闢了道路,而且在傳播東方文化和藝術,溝通東西方經濟、科技和文化交流方面,不斷發揮著重要作用。
幾千年來的“玉石之路”未必是一條,“玉石之路”給我們帶來了和田玉,也帶來了古老的世界的一個側面。 最起碼,有考古證據支持的“中國”的和田玉證明了這條“玉石之路”的存在,而且比“絲綢之路”早3000年。
主要路線
古代先民從崑崙山和田一帶,由近及遠地向東西兩翼延伸,把和田玉運到很遠的地方。向東經甘肅、寧夏、山西,入河南;向西經烏茲別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歐亞各國。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線,就是這條古道的東線。
歷史記載
“玉石之路”在漢武帝時被重新開發利用,商販們從中原向西域運去大量的絲綢和藥材,歸來時又帶回大量的玉石和當地特產。因運輸玉石取此道而聞名,漢武帝在甘肅驛站設定“玉門關”,玉石到此便是進入國門了。
二千多年前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從長安(今西安)起程,經甘肅、新疆到達中、西亞並聯結地中海沿岸的歐洲地區。從此這條歐亞大陸的交通大動脈,成為中國、印度和希臘三種主要文化交匯的橋樑。由於中國通過這條路運到歐洲的商品主要是絲綢,故十九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其譽為“絲綢之路”,並得到世界公認。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晉時期,在河南汲縣戰國墓中出土了一批古簡,其中整理出一篇《穆天子傳》,記載了近三千年前的周穆王駕八駿馬車西巡遊獵之事。
周穆王從中原出發,途經甘肅、內蒙古和新疆,最終抵達崑崙山西麓。當時仍是母系社會的部落首領西王母,不僅款待周穆王,還贈他八車寶石,留下一段佳話。周穆王返途中,又在一些采玉、琢玉的部落處獲取不少玉石,滿載而歸。這也許是和田玉由新疆進入中原最早並較可信的史籍。郭沫若先生作詩云:“國玉出崑山,西巡竹紀年。中原王母跡,獻玉賀平安。”
唐代為保證商路暢通無阻,在龜茲設立安西都護府,在於闐(產玉地)築城屯兵。以後歷代這條古道上以玉帛交易為主的經濟文化往來益加繁榮,有詩為證:“歸隨漢使千堆寶,少答朝王萬匹羅”(唐·杜甫);“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元·維吾爾族詩人馬祖常)。
考古發掘
2002年6月,中科院考古所和中央電視台聯合組織探險考察隊,跋涉崑崙山脈,對和田玉礦點、白玉河籽料原生地及古代玉石運輸路線進行實地勘察。考察隊在沿途發現了大量玉石標本和古代先民活動的遺蹟,尋找到許多有關“玉石之路”形成和發展的證據。
出土文物
考古證實,大約在三千多年前新疆一帶就有采玉、琢玉的部落,並始有和田玉流入中國內地。河南殷墟商代婦好墓出土了七百多件玉器,對其中三百件玉器進行分析,大部分都是和田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女性軍事統帥。她生前曾率一萬三千大軍,攻打西部的鬼方國,掠奪到很多玉石及其製品。
專家從甘肅青海地區齊家文化等其他史前文化遺址出土的許多和田玉器,前蘇聯烏茲別克斯坦史記載,公元前二千多年就有新疆碧玉發現等資料分析,甚至推測很可能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了“玉石之路”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