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泥塑是河北省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孕育、形成、興盛、搶救、復甦以及開發等幾個階段。玉田縣位於河北省東部,地處燕山余脈南麓,環抱在京、津、唐中心地帶,以“古人種玉”的傳說而得名。
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田泥塑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47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河北省玉田縣
歷史源流,製作工藝,泥塑種類,玉田特色,傳承意義,泥塑名家,
歷史源流
20世紀60年代初,玉田民間泥塑正處於繁衍流傳的成熟、興盛期,集市上泥塑攤點長達一華里,形成了泥人一條街,來往於京、津、東北等地的商販爭相購買。
玉田泥塑1986年進入搶救、復甦以來,有了所創新和發展。1993年12月,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玉田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塑)”。玉田民間泥塑在京東一帶占有著重要地位,是專家、學者所公認的,其學術價值在河北泥塑中首屈一指,發掘、搶救和保護玉田泥塑將會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泥塑史。其實用價值,對促進玉田經濟繁榮,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將產生積極作用。
玉田泥塑作品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1987年2月,吳玉成和劉廣田在河北電視台現場表演,1990年,劉廣田的作品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展出,受到專家肯定。劉廣田的代表作《小獅子戲繡球》和吳玉成的代表作《騎毛驢走娘家》分別入選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很多泥塑愛好者前往觀摩學習。玉田泥塑譽滿京城。
製作工藝
玉田泥塑在製作工藝上,大致需取土和泥、捏泥胎、制泥模、合模裝笛、修整晾曬、鋪白粉底、調膠、敷彩等八道工序。其代表作有《八仙過海》、《麒麟送子》、《大公雞》、《搬不倒》等。這些半塑半畫以畫為主的小體泥彩塑,造型單純簡練,以白色做底,敷以紅、黃、綠、黑各色,內藏皮筋、鐵絲簧,以使動物能跑能跳,葦哨作響,牛皮紙連結,兔皮做鼓,搖動能出聲,情趣盎然。玉田泥塑以泥玩具為主,。其傳統品種有《孫悟空》、《花老虎》、《秦瓊》、《麒麟送子》等等,造型單純奇妙,稚拙有趣,色彩鮮艷醒目,對比強烈協調。除此之外,另一類玉田泥塑是案幾陳設品,多為神話故事、歷史演義、戲曲故事中的人物造型,如《麻姑獻壽》、《八仙》、《貴妃醉酒》等。還有一類是不倒翁,俗稱“搬不倒”,下用半圓泥團,上用紙漿石膏胎造型,上輕下重,搖而不倒,憨態可鞠,惹人喜愛。
泥塑種類
玉田泥人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取材上可分4類:(一)神話傳說。如八仙過海、牛郎織女、送子壽星老等。(二)戲劇和歷史人物。如西遊記、楊家將等。(三)禽鳥動物。如鳳凰、孔雀、大公雞、小獅子、青蛙、老虎、小灰鼠、小烏龜等。(四)時事風俗和現實生活。如娃娃抱魚、阿福、撥浪鼓、小泥哨、騎驢回家、搬不倒等。從這四大類別中,又可分為“口吹(笛)類”和“手動類”。(一)“口吹類”主要指在泥人內部安裝有帶笛的半彩塑、全彩塑和扎孔泥哨兩種;其工藝主要採用模具邱坯、裝笛、手工彩繪而成,可以說它是一種垂髻當玩,把玩的彩色泥人堪稱小彩塑,一般習慣稱為泥人、泥笛或泥玩具,其代表作有半彩塑的何(荷)仙姑、孫悟空、穆桂英、阿福、小獅子和全彩塑的大公雞等。(二)“手動類”主要有半彩塑的搬不倒(底部的泥球缺與上部紙部相連線)和全彩塑的花老虎(腰部用牛皮紙連線成手風琴狀)、用手作響推拉小烏龜(爪部用小彈簧連線)、小松鼠(紙殼與泥輪皮筋以及兔皮作響的撥浪鼓等相結合,通過抽線跑動)。在泥玩具的規格上,最小的只有小指大小(如小泥哨等),最大的可根據需要任意訂做。玉田泥人的殼厚一般在5—30cm,體高在6—35cm。
玉田特色
玉田泥人基本特徵有以下三點:(一)造型誇張、線條簡拙,體態妖嬈稚雅,頗有唐代陶俑遺韻之美—李彬語。如半彩塑作品《楊家將》、《阿福》等人物造型,則集繪人物正面形象,而背面一概省略為帶孔的光面。這種簡省的造型風格,主要源於對原始泥塑本能繼承,同時吸收了古代的石、木浮雕等造型手法。(二)彩繪上主要以鐵線用筆,著色粗獷而奔放,點線面勾抹自然,色彩對比生動,形成了大俗大雅的藝術特色。如:《阿福》的著色,藝人深諳留白之道,視白為萬色之母。先以白粉打底分割“黑、紅、綠”三種硬色(硬即互補的色),但用色並非均等,而是以點、線結合和面積的大小增減而削弱對等的強烈對比。尤其在配色上吸收了楊柳青年畫“軟靠白、硬壓軟”(軟而明度高、純度低的淡色)的色彩技巧,使泥人體態色彩自然產生色階層次。(三)有帶笛裝置,賦予了彩塑鮮活的生命力,對客觀物有擬聲達意的獨特性。半彩塑的泥人吹孔一般設在泥人背部,全彩塑的泥人吹孔一般設在側部,而音孔全部設在泥人底部。這種通過口吹孔洞而發出的天籟之聲很令人回味。
傳承意義
玉田泥人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其產地主要分布在戴家屯、西高丘等幾個村。清光緒年間,以劉凱(1870-1961)為代表的泥玩藝人,隨著當時北方《安天會》、《西遊記》、《南西廂記》、《寶劍記》等戲劇和楊柳青年畫的盛行,對豐富手捏戲文內容的泥人題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來將玉田泥人延續下來的著名藝人有劉俊祥、張希慶、劉廣田、吳玉成等。
戴家屯、西高丘是兩個鄰近村,其地勢平坦,土質屬褐土化潮土,因泥土粘柔細膩、曬乾不裂而得天獨厚,賦予泥土的生命音響與色彩,創造出享有無窮魅力的玉田泥人。二十世紀50年代—處於盛期的玉田泥人造型達300餘種。
泥塑名家
劉凱
清光緒年間(1875-1908),戴家屯人。玉田泥塑近代的鼻祖級人物。他所開創的玉田泥塑風格影響至今。手藝世傳至今。
吳玉成
吳玉成老先生, 玉田泥人第三代傳人,從小跟隨父親學藝而後又師承鄰村戴家屯劉俊祥學習泥玩具製作工藝。在京東一帶有著很高的聲譽,享有“泥人吳”的稱號。其作品在造型和著色上古樸典雅,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創作上,花樣出新,注重現實和自然生活題材的表現。1994年,他的代表作《騎毛驢走娘家》入選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唐山市舉辦的工藝美術作品展覽中,他的作品連續三年獲一等獎。 玉田縣西高橋村人。雖然已經七十多歲高齡,但依然對自兒時起鐘愛了一輩子的泥人情有獨鐘,那普普通通的泥巴,在他的手下就成了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的各種造型。他的作品遠銷上海、天津、黑龍江和遼寧,深受各地大眾喜愛。
玉田泥人王工作室
玉田泥塑嶄新團體—玉田泥人王工作室,由王振鋒,王輝於2005年發起成立。以“繼承傳統,融入現代,展示民俗,點綴生活”為宗旨,繼承民間傳統、發展民間工藝、增加生活情趣,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氣息,適應現代生活,大膽創新,新形象,新立意,新品種與日俱增,為發揚家鄉民族文化獻了一份力量,為繁榮藝術創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