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澗鳴泉琴,南宋淳祐年間鐘英製作,仲尼琴式,通體由所謂“八寶灰”(即以珍珠、瑪瑙、翡翠粉末和金、銀、銅屑等材料調成的漆灰)塗身,呈棕黃色。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中有專文評價該琴:“斑駁陸離、五彩相宣”,其斷紋豐富多姿,“冰裂龜坼,蛇腹龍鱗兼而有之”,加上“紫金為徽、白玉為軫”,更加顯得豐潤莊雅。該琴音質尤屬上乘,奇古透潤,餘音悠長。該琴最初為山東琴家王心葵所珍藏,由於清代《五知齋琴譜》收有它的琴名,又由於《今虞琴刊》對它的詳細評述而享有盛名。
該琴在中華民國初年的一次兵亂中失盜,同時失盜的還有金如來佛像等文物,但王心葵先生先生事後獨為“玉澗鳴泉”出示懸賞,數月後仍未探得此琴訊息,痛心得“食寢幾廢”。後來,由一鄉童發現此琴藏於山寺高閣,並完好無損,心葵先生見後高興得“翻疑為夢,遂割腴田四十畝以酬之”。解放後傳聞“玉潤鳴泉”在1960年由王心葵先生的後人出讓于山東省藝術專科學校,十多年後又轉讓于山東省博物館,可是現今省博物館所藏有藝校轉來的琴卻並非“玉澗鳴泉”而是“玉潤鳴泉“,說明此非王心葵先原物(琴腹內墨書亦模糊得無法辨認),這災多難的珍寶至今流落何處,仍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