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寺(山東省龍口市玉泉寺)

玉泉寺(山東省龍口市玉泉寺)

玉泉寺,位於山東省龍口市北馬鎮台上李家村南的玉泉山北麓山谷高地上,原稱玉泉院,創建於金大定四年(1164年),這座具有800多年歷史的古剎歷經滄桑,屢毀屢建。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由地方紳士集資進行了最後一次重修並增建了西大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泉寺
  • 外文名稱:YuQuan Temple
  • 地理位置:山東省龍口市北馬鎮台上李家村
  • 氣候類型:暖溫帶季風氣候
  • 始建年代:金大定四年(1164年)
建築布局,文物,

建築布局

此地地處山陰,谷深山幽。古寺坐北面南,背靠連綿山耩。寺前之左玉泉山如龍蜿蜒而下,西側是一澗之隔的鳳凰頂山脈。兩山與寺西南交匯處山澗有一湖,澗水穿湖自南向北繞寺西側流過。寺前坡下有石砌方井,泉水清冽甘甜,終年不涸。
玉泉寺早年曾是朝拜勝地,明朝詩人王朝珙、清進士姜士垓、丁元鵬等歷代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諸多詩句。
除西大殿及配殿外,其它早年主要建築如山門、大雄寶殿、後殿以及老母廟等皆已不存,從齊人高的蒿草及雜樹中,能尋找到一些殘存基礎和大量碎磚瓦礫。在廟後石砌的殘牆中,筆者曾見到一塊金色琉璃龍飾構件,可想當年大雄寶殿的金碧輝煌。
西大殿乃北方傳統硬山式磚木結構。面闊5間,寬18米,高近10米,進深4.5米。其飛檐反翹,陰陽瓦合,瓦下磨磚對縫,從屋內上望,毫釐不差。大殿內頂部採用抬梁式木架構,為三重橫樑,三重瓜柱,共五柱八檁,樑柱皆為榫鉚結構,結合緊密;三重梁枋及瓜柱均彩繪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花草、流雲、人物、神獸等圖案;大殿前檐出廈,由四根合抱之粗下墊石鼓的水刷石柱支撐,形成兩米多深的前廊;山牆尖、博風頭及墀頭鑲有精美的博古、異獸、花卉等雕磚飾件。位於西大殿東南的東、西配殿為三開間,也有前廊。西配殿後牆中間窗戶兩側的牆壁上,彩繪佛教故事的壁畫依稀可辨。壁畫左右有一配聯:“萬法皆空明佛性,五彩雲華擁畫梁”,如今下聯已脫落不全。
前些年,大殿上五脊上的六獸、前檐下的木雕構件等精美文物失竊,屋頂遭破壞,大殿漏雨,局部彩繪出現剝離現象。東配殿及鼓樓坍塌成為廢墟,從落地的粗大的樑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寫有“明天啟年間(1627年)”的字樣,並隱約可見當年彩繪的痕跡。在東西配殿之間尚存兩株古柏,高達二十多米,挺拔蒼勁,枝椏繁壯。

文物

金廷敕牒碑:創建玉泉寺的實物見證
玉泉寺內有一塊金大定四年尚書禮部頒發的“修建玉泉院”的敕牒碑。歷經風雨戰亂,此碑已一折為二,上刻牒文為金代標準的牒文格式,有些字已模糊不清,但仍能了解概意。牒文共12列,首列行書“尚書禮部牒”五個大字。以下內容每列長短不齊,其字真、草書相間,古樸莊重。第二、三列“申請狀”,可惜字跡太小,已漫患不清。第四列為“堞奉”二字。第五列為寺院名稱。第六列為“敕故堞”三字。第七列是寺廟創建日期大定四年。接下來幾列為禮部官員列銜,最後一列為敕堞鈐印。
敕牒碑是金廷發賣寺牒制度的一種見證。自唐代以降,無敕額寺觀一直是封建王朝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金代以後,朝廷允許這些“黑寺”有條件地註冊戶口,使其成為合法的寺觀。所謂“有條件的註冊”,其實就是交錢而已,由官方頒發正式格式的證書,即碑刻上鐫刻的敕堞。金廷發賣寺牒制度,實際是為解財政緊張或軍費匱乏而採取的對寺觀名額的出賣手段。
在國內,叫玉泉寺的古寺廟有好多。五嶽之首的泰山北麓有一座玉泉寺,其也有一塊倖存的金代敕牒碑,1984年移至岱廟碑廊,是泰山原有金元時期敕牒碑七處中唯一倖存的一塊。由此可見,龍口玉泉寺這塊金代敕牒碑的彌足珍貴。這塊具有847年歷史的碑刻曾被遺棄在荒草野地中,後被龍口民俗學者王玉珉先生髮現,用機車帶下山,經修復後鑲嵌在龍口市博物館碑廊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