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春·梅花過了仍風雨

《玉樓春·梅花過了仍風雨》是清代詞人鄭文焯所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首先寫“傷春”,接著由“傷春”而抒發其對往事的回憶;下片寫未謝之花和已謝之花,結句寫未謝者從已謝者的隨水浮沉,見到自己來日的命運,故而深感“紅更苦”。全詞運用擬人手法,移情於物、花、人合一,通過一枝殘花,表現了詞人落拓、閒適、感傷的情緒,寄託了身世命運之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玉樓春·梅花過了仍風雨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鄭文焯
  • 作品出處:《樵風樂府》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玉樓春1
梅花過了仍風雨2,著意傷春天不許3。西園詞酒去年同4,別是一番惆悵5
一枝照水渾無語,日見花飛隨水去。斷紅還逐晚潮回6,相映枝頭紅更苦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玉樓春:據云此名取自顧複詞中“月照玉樓春漏促”句語意。又稱為《木蘭花》《轉調木蘭花》《玉樓春令》《西湖曲》《呈縴手》《東鄰妙》《春曉曲》《惜春容》《夢相親》《歸風便》《歸朝觀令》《續漁歌》等。雙調,上片四句,押三仄韻,二十八字,下片同。共五十六字。
2.梅花過了:梅花已凋落。
3.著意傷春:著意,執著地。傷春,因春殘而引起的傷感。
4.西園:三國時曹操所建園林,文人學士常於此聚會,故後世稱文人聚會為“西園雅集”。魏文帝《芙蓉池》詩有:“乘攣夜行游,逍遙步西園。”李百藥《魏都》詩有:“南館招奇士,西園引上才。”
5.惆悵:失意傷感的情緒。
6.斷紅:落紅,落花。
7.紅:指枝頭殘留的花朵。

白話譯文

梅花開過了,每天仍是風風雨雨。即使你有心傷春,但蒼天卻不允許。雖然在西園的詞友宴飲,與去年的情形一樣,但我心中,卻別有一番惆悵之處。
一枝梅花,映照著水波,靜靜地默然無語,每天看著落花隨波而去。有時飄落的花瓣,還會追逐著晚潮返回,與枝頭的梅花相映,使殘存的花朵紅得更加悽苦。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時作者年三十七歲。在這一年,作者再次重嘗進京會試不第的苦果。事業無成而青春漸逝,內心裡自然會與殘存的梅花一樣,倍感淒清和感傷。有感於此,作者寫下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開首二句就是直寫傷春。“梅花過了仍風雨,著意傷春天不許。”梅花乃是報春之花,古人歷來多將梅花與春天進在一起。可見,梅花盛開時,也正是冰天雪地時。因而這“梅花過了仍風雨”,既可理解為“初春過後仍風雨”,也可理解為“冰雪過了仍風雨。”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想說:春天很快就過去了,風風雨雨的天氣很快就會來了。儘管春去得快,但時間又容不得人們去感傷,風雨一來,夏季就到。所以說“天不許。”儘管“天不許”,內心卻又憂思憐念不已。
下兩句“西園詞酒去年同,別是一番惆悵處。”則是抒發對往事的回憶。這句詞中,有時間——去年,有地點——西園,但心情大不相同了,如今是滿腹惆悵。
整個上片,可分為兩層意思,一是傷春,二是由此而引發對往事之回憶。
下片是著意寫花。換頭“一枝照水渾無語”是寫枝上還未謝的花。水邊上,一枝紅梅默默地望蓍自己水中的影子。而下句“日見花飛隨水去”,則是寫已謝的花。花兒謝落了,隨著水而飄去了。但“斷紅還逐晚潮回”,那被水衝擊的謝花,又隨晚潮而回來了。弄得“相映枝頭紅更苦。”這結句實際上是將未謝的花和已謝的花合起來寫。何言“紅更苦?”這是對照著寫的。未謝落的花還掛在枝頭之上,而且容顏還那鮮艷嬌好,正當風華正茂之時。但一看到水中的“斷紅”正在隨水而浮沉之後,便頓時看到了自己來日的命運,好比是活人見到了死人,便會感到自己的命運,於是便會產生無限的悲哀。而這種悲哀對於“斷紅”來說已經不存在了,所以說“紅更苦。”
這首小令一是平淡而穩緩,沒有激烈高亢之詞和迭宕迴旋之語,好似一條平川小溪,只是涓涓而淌,但從平緩之中又見含蓄。比如“著意傷春天不許。”對於“不許”,就頗耐回味。二是詞中有人。從下片看,寫的都是梅花,並沒有一個人,但讀來,這些花已經人格化了。如“一枝照水渾無語”,花兒本來就是無語的,只有人才有所謂的有語與無語。再如“相映枝頭紅更苦。”亦然。無論是已謝的花,還是未謝的花,都不會有苦與樂之情感,自然這又是作者賦與了它以人情。

名家點評

南昌大學教授段曉華、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龔嵐《清詞三百首詳註》:這首詞重在取神,而去其貌,寫花寫人,若即若離,抒發情感如泣如訴。

作者簡介

鄭文焯(1856—1918年), 字俊臣,一字叔問,號小坡,又號大鶴山人、冷紅詞客,奉天鐵嶺(今屬遼寧)人,隸正黃旗漢軍籍。生於世代仕宦之家。光緒元年(1875年)中舉,曾官內閣中書。因多次會試不中,遂絕意進取,棄官南遊,旅居蘇州三十多年。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卒葬鄧尉山。兼擅書畫金石,精音律,尤工詞,為晚清四大家之一。著有《瘦碧詞》《冷紅詞》《比竹餘音》《苕雅余集》後刪定為《樵風樂府》九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