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該圖右下幅畫假山石,然後以玉蘭為主幹,中部則畫了象徵富貴的大朵牡丹花,然後穿插海棠、杜鵑。枝間葉下又畫穿梭似的小鳥。假山下畫一野雉,露出前半身。
鑑藏璽印有:五璽全、“御書房鑑藏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
收傳印記有:“仲陽”、半印二不可識、又二印不可識、真偽待考。
創作背景
徐熙雖然身處在畫院之外,但是他的畫作卻受到了統治者的推崇與欣賞。當朝統治者們喜歡他的作品並經常收藏他的繪畫作品懸掛於宮中,又被稱為“裝堂花”、“鋪殿花”,徐熙也因此創作了很多富有裝飾意味的繪畫,供當朝統治者欣賞。《玉堂富貴圖》就是徐熙為數不多的具有裝飾意味的繪畫作品。但該畫款署“金陵徐熙”(楷書,疑是後來添加),所以是否是徐熙創作的繪畫還有爭議。
藝術鑑賞
主題
此圖以玉蘭、海棠、牡丹三種花相配,取玉蘭的“玉”,再取海棠的“棠”,諧音成為“玉堂”;至於牡丹花本是花中之王,被稱為“富貴花“,因此組成了“玉堂富貴”的畫題。
構圖
從構圖技法上,此圖獨特别致,意蘊無窮。圖中的花和枝布滿全幅,然後用石青襯底,枝、葉、花用淡墨線勾出輪廓,然後敷以淡彩,湖石下還繪有野禽一隻,不留空隙,滿紙點染。這種構圖處理正是畫家苦心構思、獨闢蹊徑而推陳出新。他把花枝花朵擠出曲線,使人感覺到充滿生命力的花朵的擴張力。下端野禽的眼特別醒目有神,無疑形成以此眼點展開的扇面,擴大了有限的空間,使畫面具有張力。可見畫家的用心是在於促成繁花似錦、滿堂生輝、一派生機的氣象。
形象
該畫面下部畫的是一片假山石伏在花叢下面,顯得十分沉著、穩定,假山中臥著一隻色彩斑斕而不俗艷的雉雞。雉雞的大半個身子露出石外。正仰頭望著頭上的一束野花。雉雞羽毛質感鮮明,姿態恬淡悠閒。象徵著富貴的幾朵牡丹怒放在畫面正中部,很引人注目。牡丹花朵碩大,其中一朵顯得更加艷麗,另有幾朵含苞待放,其雍榮之姿顯然。牡丹上面是幽香的玉蘭、鮮艷的杜鵑和妍麗的海棠,在繁茂的枝葉映襯下,花朵星羅棋布,使畫面更加富於生機。同時這些小小的花朵與牡丹形成鮮明的對比,使牡丹顯得愈發嬌艷,華貴。枝葉間還點綴幾隻嬉戲的小鳥,雖很逼真,但同雉雞的畫法一樣,略顯呆板,帶有早期花鳥畫的特點。
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單國強:此圖所取題材,即是寓意富貴的牡丹、比喻玉堂的玉蘭和象徵和睦的野雉;塑造的形態加以圖案化,並較規整地布滿全幅,上花下鳥,對稱均衡,完全不是自然生長的景況;設色尤見裝飾性,重彩多色,背景還用重石青襯托,這在一般工筆重彩花鳥畫中是見不到的,卻與以深青緞為底的緙繡很相似。全圖畫風極像一幅工藝吉祥圖,具濃郁的吉祥意、圖案化和裝飾性,可以說較典型地反映了徐熙“鋪殿花”作品的主要特色。
歷史傳承
該圖大約在清代乾隆時期入清宮,經《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著錄,進入清宮以前的流傳情況不詳。該畫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徐熙,五代南唐畫家。金陵(今江蘇南京)人,一作鐘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江南布衣,為人寧靜淡泊,專心繪事。擅畫江湖間汀花、野竹、水鳥、魚蟲、蔬果。常游山林園圃,細察動植物情狀,“疏菜莖苗,亦入圖畫”。與後蜀黃筌齊名,為五代兩大流派之首,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說,兩派氣息不同,各有勝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