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歷史,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資源,生物資源,村落格局,選址理念,空間布局,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恩榮牌坊,玉坡大廟,山輝石刻,福德廟,五房宗祠,廖氏宗祠,歷史文化,歷史人物,非遺項目,祭祀崇禮,鐘山山歌,族譜,方言,榮譽稱號,旅遊信息,
村落歷史
玉坡村始建於
北宋,有900多年建村歷史。宋元祐時期,玉坡村始祖廖致政由江西金谿縣被謫貶廣西昭州的龍坪縣(
昭平縣前身)為官,退位後隱居玉坡村(屬昭平縣管轄)。宋時村落建在雷公山下。
元朝中葉,曾因廖氏五世祖的僮僕與赤馬夷壯結怨而引起爭鬥,玉坡廖氏族人舉家遷居府城桂林。
明朝初年,由其六世祖廖履常領兵回故土平定瑤民起義,復家玉坡,而重歸故疆。明代以後村落建在三台山下。
清代年間,屬平樂府地管轄。清中期部分人口遷至珠山下,清中後期及
民國由於社會動盪相當部分人家內遷玉西。
民國五年(1916年)鐘山設縣,屬鐘山縣管轄。
1971年,玉坡村決定修建玉坡石碧廟水庫,歷時兩年建成。
1973年,玉坡村利用冬修水利時機,對黃寶河流經玉坡這一段3千米河道進行改直,改直開通2000米長、25米寬的河道,築起1米多高的河堤。
1993年11月,玉坡村屬燕塘鎮其一行政村。
2014年,玉坡村啟動歷史文化長廊建設工程。
2015年3月中旬,玉坡村歷史文化長廊投入使用,對600米巷道進行了特色硬化;打造特色水渠;修繕老舊房屋,建成古香古色的特色小屋;在百畝松林中打造生態小公園,建設鄉村小涼亭,安置便民石桌石凳。10月,玉坡村建設“山輝園”,是玉坡傳統村落文化挖掘保護、傳承中的重大行動。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玉坡村位於鐘山縣燕塘鎮,地理坐標約為北緯24°、東經111°,距離燕塘鎮政府約7千米,距離鐘山縣城約30千米,距賀州市區約50千米。村域面積20.9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玉坡村坐落於喀斯特地貌的群山之中,東、西、南三面山嶺綿延,東面為三台山,西為珠山和大廟山。
水資源
玉坡村水體流域面積為63807平方米,有多處天然溝塘,用於農業灌溉。
生物資源
玉坡村植被主要以松樹、杉樹為主。動物以豪豬、竹雞、沼蛙、斑鳩、丘鷸、白面獐、泥蛇、翠鳥、杜鵑鳥、畫眉鳥、麻雀等為主。
村落格局
選址理念
玉坡村選址背山面水,水系主要位於村落的南面,若干小水塘連線成一片面積較大的環狀水域,村落則依環狀水帶分布,使得村落格局與水體格局相契合。玉坡村水體連點成面,狀如絲帶,為風水格局中的環山抱水。其中,八片水塘相連,狀如七顆伴星圍繞著月亮,因而得名“七星伴月”。
空間布局
玉坡村古民居分玉東與玉西兩村,玉東古民居背靠三台山,前為荷塘、沃野,玉西古民居背靠大廟山,前為魚塘和水田。清末民初石牆,三面有延綿不斷石砌圍牆,清代將村落與水田分隔,用以防禦。村落布局形態為格線型布局特徵,布局規整,形態方正,繼承傳統桂北民居建築的布局特色,房屋座座相連,由嚴整的內巷道相溝通,高牆深巷甚是森嚴。
玉坡村的古街巷格局保存完好,街巷兩側通常是由建築的山牆面圍合,肌理層次分明,相互連通向外延伸。現狀古巷道普遍幽長曲折、分布密集,地面多以石板或者鵝卵石鋪築。街巷是古村風貌最直觀的表現,體現了濃郁的傳統韻味和空間韻律的變化。
玉坡村重要公共建築主要有:恩榮牌坊,建於玉東村南部,位於五房祠堂前;五房祠堂建於玉東村南部,位於恩榮牌坊後;玉坡大廟—“協天宮”建於玉東村北部,位於大廟山下;廖氏祠堂,建在玉東村北部,玉坡大廟旁;土地廟,建在玉西村南部。
經濟社會
人口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玉坡村以
漢族為主,有戶籍人口3118人,常住人口3118人。
經濟
玉坡村經濟產物以水稻、油茶、烤菸、沙田柚、臍橙、李子、梅子、果蔗為主。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玉坡村村集體年收入2.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300元。
主要景點
恩榮牌坊
恩榮牌坊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當年乾隆皇帝下詔,由地方政府出銀建造,整座牌坊大塊青石雕刻,卯榫嵌合而成。牌坊寬6.18米,進深1.66米,通高7.32米,占地10.30平方米。主體四柱鑲合,形成三間、五樓、廡殿頂結構。四條石柱立在四個石基座上,柱子前後設抱鼓石,明間正樓廡殿正脊兩端飾反尾上翹魚鴟吻,正中為寶葫蘆頂,四斗拱間為透雕花窗,牌坊抬枋正背兩面刻著多組玲瓏剔透圖案、文字匾。橫枋下正中額枋豎刻楷書“恩榮”二字,牌坊正面按照傳統排位排列,最上方是代表天地的紅日雲海,其下為代表皇權的恩榮匾,再下是廖世德之上祖廖肅的功名匾,再下是廖世德功名匾,其子孫功名在最下方。恩榮石牌坊是該村最具特色的古建築,也是廣西有名的古建築之一。1980年7月被鐘山縣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坡大廟
玉坡大廟“協天宮”位於大廟山下,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廟為青石作柱,青磚砌牆,小青瓦蓋頂,雕花板封檐,牆頭彩繪壁畫;青石門框上雕雙龍戲珠;一對雄健高昂青石獅坐落於大廟前廊坊的兩邊,為鐘山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輝石刻
玉坡村的珠山南邊山崖,有一方摩崖石刻,陰刻著“山輝” 二字,字大1米有餘,是鐘山縣發現的最大的崖刻,該崖刻沒有落款,何時所刻不詳,從其所透露的人文氣息和文化氛圍,結合該崖刻風化程度,估計是清中期所刻。
福德廟
玉西村福德廟(土地廟)始建於清代,重修於解放初期,衍生明清風格。氏玉西村供奉土地神的廟宇。玉西村人每年都會供奉福德廟,寓意著一整年五穀豐登。
五房宗祠
五房宗祠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敕授文林郎知河南光山縣知縣
廖世德創造,開間20.20米,進深10.55米,建築面積為470平方米;五房祠堂曾是廖祥勛開辦貧民夜校,傳播革命思想、秘密製造武器的地方。
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位於玉坡大廟旁,建於清朝時期,建築面積1150平方米。該祠面闊三間,上下兩進,青磚砌牆,樑柱構架,硬山式頂,高大氣派,反映出玉坡人尊宗敬祖良好的傳統。
歷史文化
歷史人物
宋到清,玉坡村有舉人、進士12人,文舉6人,武舉4人,有各類貢生30人,有監生48人。
古代 | 廖致政、 廖世德、廖肅、廖能燦、廖敏珍、廖通川、廖增、廖篤增、廖克壽、廖崇德、廖能炳、廖炳增、廖當信、廖當佑、廖當元、廖知維、廖當教、廖玉得、廖松、廖知新、廖知新、廖當立、廖篤雲、廖當強、廖篤堅、廖存忠、廖當權、廖知親、廖永岳、廖永山、廖當糠、廖當轉、廖當犧、廖知英、廖克忠 |
---|
近代 | 廖幫昌、 廖祥勛、廖玉光、廖禎榮、廖柱庭、廖鴻昌、廖華甫、廖榮昌、廖茂廷、廖德文 |
---|
非遺項目
“門唻歌”又稱“門嘞歌”,是鐘山縣兩安瑤族人長期居住在大山的環境和條件所創作的民歌,是瑤族同胞原生態歌曲,具有濃郁的民族性、獨創性、歷史性。2010年5月被廣西壯族自治區列入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鐘山縣喝油茶的歷史已經有600多年,“鐘山油茶”是用油及
綠茶做出來的一種特殊的飲料。由於油茶本身是一種綠色食品,它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許多的幫助,尤其是它消食建胃、提神醒腦之功能明顯。固此,喜歡喝油茶的人越來越多,其油茶文化的傳播也就越來越廣泛。鐘山人又用滾燙的油茶泡飯吃,這種吃法既解渴又解餓,還能享受傳統文化的薰陶,一舉三得。鐘山打油茶於2011年被賀州市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黃紹鳳女士。
“早在漢朝時期,道教活動就已在鐘山境內民間流傳。據譜系傳承,道教舞蹈流傳已有兩百多年歷史。”鐘山道教舞蹈是流傳於鐘山縣境內民間傳統的舞蹈,是在“醮壇”活動中表現,在“打醮儀式”中,有例醮、平安醮、求雨醮等,旱天求雨跳《三元》《四帥》《雷神》祈求豐收。其動作由
步罡踏斗和
手決組成,動作剛柔相烘,既莊重,又古樸,又有迴環飄逸和神秘之感。道教舞蹈的內容以頌揚神靈的功德,祈福消災居多,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切的追求,也是人與自然界鬥爭的形象反映。鐘山道教舞蹈於2013年被鐘山縣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鐘山道教舞蹈的第11代傳承人周寬興。
祭祀崇禮
玉坡村廟宇、宗祠較多,每年的清明節、正月初六慣節、農曆六月十六月慣節要舉行娛民娛神的祭祀活動,傳遞的是農業社會中人們對自然環境無法掌控的情況下,通過儀式獲得趨福避禍的心理表現,是祈求人丁興旺、國泰民安最直接的表達。慣節是集飲食、信仰、民間藝術於一體的民俗事項,對玉坡村傳統民俗文化保護具有深遠影響。玉坡村村民所貫的這些會期節日,都是一些宗祠、廟宇的祭祀日,也就是炮期,它比任何一個節日在內容、形式都要隆重、熱烈,規模都要大,都比較講究,形成了一整套的節日文化。
鐘山山歌
鐘山山歌作為一種民間、民俗文學,己有悠久的歷史,從鐘山話的形成,它就作為一種民間、民俗文學形成、固定和發展下來。
鐘山山歌按照其種類來分,則有自娛式、詢問式、勸人式、問答式和陶情式的幾種形式。
自娛式
自娛式就是自娛自樂的一種歌,一個人在沉悶時或做工辛苦時唱的,唱了歌后使自己的心情予以放鬆,就感覺到沒有這么累和悶了。
詢問式
詢問式這一類歌比較幽默、含蓄。在初次相見,碰到人或事不好直接問的,就用歌來試問。特別是男女青年之間,情人之間一見面是不能直接問七問八的,只能用含蓄、幽默的歌唱形式來詢問,又顯得優雅文明。
勸人式
勸人式這一類歌主要是勸人好學上進,樂善好施的。或夫妻間、父子間、朋友間、情人間相互規勸的一類歌。《勸勤歌》《勸世歌》都屬於這種類型。
問答式
問答式這一類歌又稱為對歌或踩歌堂,是一問一答的,以對為主,問什麼就要答什麼,贏輸就看對答的情況,答不對或答不上就算輸,可另起歌頭來對答。這一類歌多數適用於婚嫁對歌和男女情人對歌。
陶情式
這一類歌是當地民歌中較為普遍的一種歌,是山野之歌,也稱為山歌或情歌,當地也叫“咧嘿歌”,這種歌曲調比較激昂,野味較重。有三句半的,四句的或六句的,也叫“四六歌”。這類歌不能在村中,更不能在家中唱,只有在離村兩里外的地方或山頭上才能唱。主要是用於情人之間談情說愛、調情時的對唱或吟唱的。
族譜
廖氏族譜由廖祥桂執筆,於1950年完成。記載著玉坡村廖氏族人由始祖廖政公至今的歷史變遷和事跡,以及玉坡村排輩順序。
方言
玉坡村語言豐富多樣,有國語、桂柳話、壯話、客家話、鐘山話。尤以說鐘山本地話(鐘山土話)居多。鐘山土話的形成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同化語”。開始遷來時,有的講中原話,有的講西南官話,有的講廣東白話,或者閩南話,或者客家話,或者其他話。但是,為了交流的方便,說話時你的變一點調,我的變一點音,使原來各人說的本語都變了種。再者是通婚形成,兩個不同語種的人通婚後,其後代的語言、語種發生變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人都說得出,聽得懂的一種話語,這就是鐘山土話。
鐘山土話內容比較豐富,語言比較生動,詼諧和幽默。很多的話語是人民民眾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和錘鍊出來的。如:“佛雪”、“窩堆”,就是不衛生、不乾淨、好邋遢的意思。你這個人衣服這“窩堆”了,也不洗一下,這么“佛雪”的。如吃飯時跌東西或嘴角有飯時、或不乾淨的東西也拿來吃時,就說你這個人這么“佛雪”,這“窩堆”的東西也吃。“扼雲”就是抓癢、撓癢的意思,我身上好“雲”(癢)幫我“扼”一下呢,等等,這樣形象、具體的語言,都是人民民眾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都是有話無字,無法寫得出來的。比如:很紅很鮮艷的東西,就用“餓餓紅”來表示。今晝日頭一出就“餓餓紅”了。看見很白很白的東西,就用“漠漠白”來表示。如這塊牆璧“漠漠白”。看見很黑很黑的東西,就用“塔塔黑”或“麻麻黑”來表示,如這個人的衫“麻麻黑”。看見很清很綠的東西,就用“眼眼清”來表示,如這塘水“眼眼清”。在鐘山話中,就統一用一個“吃”字就表示得清楚了,“吃飯(菜)”、“吃水、吃酒、吃茶”、“吃煙”等都統統使用“吃”字來代替。在鐘山話中,想睡覺了說好睏了。而身體不舒服,有小病了,也是說我好睏了,一點都不想動。做工累了,也說我好睏了,不能繼續做工了。
如:“擰”字,在鐘山話中它包函著“拿”、“取”、“傳”、“串”的意思。只是對輕的東西而己,如從上把東西拿下來的,就說幫我把那個東西“擰”下來呢,從固定的地方把東西取下來時,也是說幫我把那個東西“擰”來呢,從別的地方把東西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時,也是把那個東西“擰”過來呢。把“拿”、“取”、“傳”、“串”都籠統地稱為“擰”。如“啱”字(讀眼),在鐘山話中“啱”字既有副詞“剛才”的“剛”的意思,又有形容詞“友好”、“投緣”、“合適”、“合口味”的意思,還有“喜歡”、“中意”的意思。如我“啱”到(我剛到的意思),我啱吃飽飯(我剛吃飽飯的意思),這個人和我好啱(這個人和我關係很好),這件衣服我好啱(這件衣服我很中意的意思)。如“整”字,在國語中它包函“做”、“修理”、“批判或批鬥”的意思,例如“做糍粑”、“修理東西”、“批判人”或“批鬥人”,都分別用“做、修理、批判或批鬥”的詞語。而鐘山話中只用一個“整”字。如“做糍粑”也叫“整糍粑”,“修理東西”也叫“整東西”。“批判人或批鬥人”,也叫“整人”。
再如“頭”字,在鐘山話中只用一個“頭”字就包括全部了。如“一個人”也用“一頭人”來表示,“一條蛇”也用“一頭蛇”來表示,“一隻雞”或“一隻鴨”也用“一頭雞”或“一頭鴨”等等。如:對於生活一年不如一年的,或工作越做越差的,或得到的東西越來越少的,或一個不如一個的,一次不如一次的,在鐘山話中就用一句非常幽默、形象的話語來表示,就是“凍水洗米(卵),越洗越夵”。如:不要多管閒事的,不理別人的事的,不願多乾、多做事的,或見到一些事情不願插手管的,或見到別人吵架,做事不願去幫忙的,就用“神仙不理狗杜腩”的一句話來概括。如:不是自已的事情不願多做的,有人勸說人家忙不過來,你不去幫忙一下,他說“無卵做個茄子抬”等等。這些話語雖然有些低俗,但能體現出語言的幽默和豐富。
榮譽稱號
2012年12月,玉坡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6年12月28日,玉坡村被住建部列入第四批美麗宜居村莊示範名單。
2019年1月,玉坡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旅遊信息
玉坡村的區域交通組織主要靠村村通道路通往包茂大道,再通往鄰近的鎮、縣、市。連通玉坡村的村村通道路有3條,分別為西北方向、直通八公頭的道路,村莊以北、直通新寨灣的道路,村莊以東、直通大布圍的道路。玉坡村與周邊地區聯繫緊密,交通組織便捷合理。結合玉坡村旅遊線路的組織,共有兩條入村線路:
班車出行:在鐘山客運站坐班車去玉坡村,班車停在鐘山西路上,離客運站200米。班車終點黃寶村,途徑玉坡,6元車資。車行半小時到玉坡村必經路口下。看見一塊巨石,上刻“玉坡村”三個紅色大字,沿著鄉道進去走半個小時,經過大圍村岔路就到了玉坡村。用時為1小時。
自駕車出行:起點為鐘山縣縣政府,從鐘山縣到廣場西路,行駛50米;右轉,進入廣場西路,行駛20米;右轉,進入興鐘中路,行駛300米;右轉,進入鐘山西路,行駛2.2千米;請直行,進入瑞臨線,行駛22.2千米;右轉,從瑞臨線到玉坡村,行駛5.1千米到達玉坡村。用時約35分鐘,路程29.80千米。
玉坡村先有“玉東”後有“玉西”。首先來到玉東村,村前小溪環繞,東西南三面環山,坐落三台山、珠山、大廟山。舉目望山,山頂上古炮台。村口處有古井一處,名叫岩口井,是玉坡村現存最古老的水井。玉東村入口處有石頭大門,引入眼帘的是入口處的古橋。古橋前為村落休憩長廊。荷塘園。往前是“恩榮牌坊”。牌坊後面有座“五房祠堂”,牌坊前面為荷塘園,沿著水泥公路走,經過古渠道,便來到了村中的第二個古井,大廟山下有座玉坡大廟,也稱“協天宮”。
從玉東去玉西有兩條道可走,從村公所水泥公路那邊進去,跨過大廟山與珠山之間的山坳進入玉西。玉西外面沒有大路。山坳外陡內緩,儼然一個大涼亭。坳上設一門,兩旁砌以石牆延至兩山峭壁,但見門樓殘缺。
過山坳進玉西,山泥碎石小道夾在民宅中,一條山道通向玉西深處,但見院深樓高,此地是號稱“小南京”的玉西中心地段玉西民居。
在玉西村中大樹下旁的為玉屏門。走到玉西村口,經過一口古井,接著走是古城牆。旁邊有玉西村的福德廟和另外一個門樓,高聳串連在堅實的護村石牆上。三棵參天古樹立在大路口,標誌性的玉西村口,出玉西與玉東匯合處。走過水泥公路便到了珠山,在山的南邊山崖,是山輝石刻。
每個巷口設以門樓,門樓石板上有眼洞,遇事插上木柱,抵禦外敵進入。石板巷道外,石井、石盆、石碑隨處可見,以青石做建築材料,如石鼓、石柱、石欄、石坎、石階和石碓、石磨等,典型的石灰岩山區古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