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
大型臥牛石,當地牧民稱其為“塔木嘎園哈達”(漢意為“有印的石頭”)。其中一塊臥牛石的陽面上橫刻有“玄石坡”三個楷體大字,每字約60厘米見方,深4厘米。石上有自然台階。最末一級台階上鑿有10厘米深的香爐一鼎,為祭祀之用。玄石坡碑銘北面9米處,另有一塊高1米左右的臥牛石,上刻“立馬峰”三個同樣大小的字。其背後的石崖上有四個直徑17厘米的馬蹄印,象徵著最高軍事統帥乘馬佇立之處。在玄石坡東10米和西南6米處的臥牛石上,鑿刻有楷書銘文,每字10厘米大小,銘文記載著“玄石坡”、“立馬峰”這組銘刻的來由。
史籍
據史料記載,這組石刻是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10年(永樂八年)敕命所為。那時,因漠北胡人新罕本雅失里舉兵攻打明朝。永樂七年,明朝大將軍丘福率軍10萬北征,結果明軍大敗,丘福戰死沙場。永樂八年,明成祖親率大軍從北京出發,二次北征,沿途節節取勝。為壯聲勢,明成祖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天地、祖宗,並立石碑銘記。上述兩處古蹟遺址,是明代皇帝朱棣北伐途中祭天所留遺蹟。
玄石坡一帶地勢平緩,臥牛石遍布於遼闊的草原上,極為醒目、奇特。遊人登石遠眺時,懷古之情也便油然而生。
附錄
蘇尼特
蘇尼特,系蒙古語,是部落名,錫林郭勒盟五部之一。蘇尼特,有三種解釋,一是“夜”的意思,出自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七世孫庫克其圖墨爾根台吉領所部從外蒙古日行夜宿徙牧而來;二是蒙古語蘇尼古奇(古音為蘇尼古德)一詞,意為好奇,該部落好奇心強,善於獵奇;三是《蒙古秘史》載,蘇尼特為人名,系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同姓,後形成部落名。蘇尼特部歸附清朝後,將該部分設左、右翼兩旗。旗府駐地貝勒廟,1969年改名為滿都拉圖鎮。
蘇尼特左旗,位於盟域西北部,邊境線長316公里。南北長340公里,東西寬106公里。面積34 252平方公里,草場面積33 792平方公里。轄9個蘇木、2個鎮、1個恩格爾灌區管委會,49個嘎查。截止2004年底,總人口34 108人,其中漢族13 901人,少數民族20 207人,非牧業人口14 661人,牧區人口19 447人。
旗域地上地下資源極為豐富。可利用優質天然草場面積33 127.38公頃,優良的牲畜品種資源有蘇尼特山羊、綿羊、蘇尼特駝、蒙古牛、蒙古馬等,野生動物有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天鵝、灰鶴、羚羊等,又有頗具經濟價值的肉用或皮用動物黃羊、沙雞、狐狸、猞猁、黃鼬等。礦產資源種類多、分布廣、數量可觀,有極大的開採前景。
岩畫群及石林
蘇尼特左旗旅遊資源豐富,除草原旅遊資源外,還有紅格爾、寶德爾朝魯岩畫群,位於蘇尼特左旗紅格爾、查乾敖包蘇木境內,屬於青銅器時代的作品,紅格爾岩畫群位於蘇尼特左旗北部的紅格爾蘇木,它分布在中蒙邊境的呼和朝魯、畢其格圖巴葡圖、托來等地,保存比較完好的有600餘幅。岩畫表現內容有放牧、圍獵、舞蹈、祭祀和鳥獸動物等。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象逼真,形式技巧獨具風格。這些岩畫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情況。據專家考證,紅格爾岩畫群產生於公元前商周至戰國初期,因歷史久遠,在世界岩畫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岩畫經鑿、磨製成,線條粗放,內容豐富,繪有日月星辰、人形獸圖、遊牧場面等圖案2 000餘幅,是研究古代遊牧民族風俗、信仰、藝術成就及民族歷史變遷等方面不可多得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