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暢

玄暢

【玄暢[《神僧傳》卷第三]】

釋玄暢。姓趙氏。河西金城人。少時家門為胡虜所滅。禍將及暢。虜師見暢而止之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玄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玄暢,其他同名玄暢,

玄暢

【玄暢[《神僧傳》卷第三]】
釋玄暢。姓趙氏。河西金城人。少時家門為胡虜所滅。禍將及暢。虜師見暢而止之曰。此兒目光外射非凡童也。遂獲免。仍往涼州出家。其後虐虜剪滅佛法害諸沙門。唯暢得走。以元嘉二十二年閏五月十七日發自平城。路由代郡上谷。東跨太行。路經幽冀。南轉將至孟津。唯手把一束楊枝一扼蔥葉。虜騎追逐將欲及之。乃以楊枝擊沙。沙起天闇人馬不能前。有頃沙息騎已復至。於是投身河中。唯以蔥葉內鼻孔中通氣度水。以八月一日達於揚州。洞曉經律深入禪要占記吉凶靡不誠驗。迄宋之季年乃飛舟遠舉。適成都止大石寺。手畫作金剛密跡等十六神像。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觀矚岷嶺。乃於岷山郡北部廣陽縣界見齊後山。遂有終焉之志。仍倚岩傍谷結草為庵。弟子法期見神人乘馬著青單衣。繞山一匝還示造塔之處。以齊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建剎立寺名曰齊興。其後惠太子遣使征迎。敕命重疊辭不獲免。於是泛舟東下。中途動疾帶恙至京。傾眾阻望。少時而卒。春秋六十有九。

其他同名玄暢

(416~484)魏晉時代僧。河西金城(位於陝西華縣)人,俗姓趙。幼時,家為胡軍所滅,遂往涼州出家。初名慧智,後至平城,就學於玄高,改名為玄暢。北魏武帝因崔浩及道士寇謙之進言,禁止私養沙門及巫覡,拘捕玄高、慧崇等,師因脫走。
劉宋元嘉二十二年(445),抵揚州,文帝深加禮重,請為太子之師,師固辭,遷荊州,止於長沙寺。時有西域沙門功德直,為師譯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由師刊正文義,辭旨婉密。師又善繪畫,於劉宋末年,至成都,居大石寺,自畫金剛密跡等十六神像。於升明三年(479)西遊,望岷嶺,見岷山郡北廣陽縣界有齊後山,遂有終老之志,乃入山結草庵,並於同年建立齊興寺。
及蕭齊武帝即位,司徒文宣王啟迎師至京師,惠文太子亦發使請之,師於是泛舟東下,中途罹疾,止於京師靈根寺,永明二年入寂,世壽六十九,葬於鐘山。師明經律,深達禪要,占記吉凶無不靈驗,於諸子之學多所涉獵。嘗慨嘆華嚴文旨浩博,未有義釋,遂勵精研思,作其疏釋,蓋為華嚴經疏之嚆矢。又善三論,學者宗之,著有訶梨跋摩傳一篇。(出三藏記集卷十一、梁高僧傳卷八)
(797~875)唐代僧。宣城人,俗姓陳。字申之。大中年間(847~859),嘗入大內講道,懿宗賜號“法寶”。著有歷代帝王錄、顯正記、科六帖名義圖、三寶五運等書。(宋高僧傳卷十七)
(人名)河西金城(陝西南鄭縣治)人。姓趙。少年時,家門為胡虜所滅,往涼州出家。初名慧智。後至平城就玄高,為其弟子。北魏武帝用崔皓寇謙之言,禁私養沙門及巫覡,捕玄高慧崇等。師因脫走,將至孟津,遇追騎,投河中,僅以身免,遂渡黃河,涉揚子江,達揚州。時劉宋元嘉二十二年也。文帝深加禮重,請為太子師。師固辭,遷荊州,止於長沙寺。時有西域沙門功德直,為師譯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師刊正文義,辭旨婉密。劉宋末,至成都,居大石寺。寺有阿育王塔。中藏大石缽。缽量可容數十斛,上建五層木浮圖以覆之。師乃自畫金剛密跡等十六神像。後游西界,望岷嶺,見岷山郡北廣陽縣界有齊後山,遂有終焉之志。仍入山結草庵,蕭齊建元元年,建立伽藍,名齊雲寺。時傳琰鎮成都,敬師高風。師乃致書,附齊後山贊一頌。琰即具表聞於高帝。敕給百戶。及蕭齊武帝即位,司徒文宣王啟迎師至京師,惠文太子亦發使請之。於是泛舟東下,中途罹疾,止京師靈根寺者少時。永明二年寂。年六十九。葬於鐘山。師明經律,深達禪要,占記無不驗,諸子多所該涉。嘗慨華嚴文旨浩博,未有義釋,勵精研思,遂作其疏。蓋為華嚴疏釋之嚆矢。又善三論,學者宗之。所著訶梨跋摩傳一篇,存。詳見出三藏記集,梁高僧傳等。
魏晉時僧。河西金城(陜西南鄭)人,俗姓趙。幼時,家門為胡虜所滅,遂往涼州出家。初名慧智,後至平城(大同)師事玄高,改稱今名。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武帝採信司徒崔浩及道士寇謙之進言,大舉廢佛。玄高、慧崇等人因而被捕。師脫困逃離平城。而於翌年抵達揚州。宋文帝頗尊崇之,請任太子之師。然師堅辭不就。未幾,遷居荊州長沙寺。時,西域沙門功德直譯《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師為之刊正文義,辭旨婉密。
劉宋(421~479)末年,移住成都大石寺。自畫金剛密跡等十六神像。升明三年(479)西遊。見岷山郡北廣陽縣界有齊後山,欲終老於此,乃入山結庵。而於同年建立齊興寺。齊高帝、吐谷渾主皆曾遣使迎請之,然均未如願。及蕭齊武帝即位,司徒文宣王啟請迎師至京師,文惠太子亦遣使迎請之,師遂泛舟東下。中途罹疾,止於靈根寺。永明二年示寂,世壽六十九。
師究明經律,深入禪要。占記吉凶無不靈驗。於諸子之學亦多有涉獵。嘗概嘆《華嚴經》部帙浩瀚、旨義深遠而未有義釋,遂殫精竭思為此經作疏釋。首開為《華嚴經》撰疏之風氣。師又精通三論,為學者所宗。著書有《訶梨跋摩傳》一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