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參(中藥)

玄參(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玄參,中藥名。為玄參科草本植物,可達1米餘。支根數條,紡錘形或胡蘿蔔狀膨大,粗可達3厘米以上。生於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溪旁、叢林及高草叢中。產河北(南部)、河南、山西、陝西(南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貴州、四川。味甘、苦、鹹,性微寒,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的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玄參
  • 別稱:元參、浙玄參、黑參、重台、鬼藏、正馬、鹿腸、端、玄台、元參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玄參科
  • :玄參屬
  • :玄參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及山東、江蘇、河南等
  • 採收時間:10-11月
  • 用量:9-15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玄參科植物玄參及北玄參的根。

性味

甘、苦、鹹,微寒。

歸經

歸脾、胃、腎經。

功效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

主治

溫熱病熱入營血;身熱;煩渴;舌絳;發斑;骨蒸勞嗽;虛煩不寤;津傷便秘;目澀昏花;咽喉腫痛;瘰癧痰核;癰疽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脾胃有濕及脾虛便溏者忌服。

炮製方法

揀淨雜質,除去蘆頭,洗淨潤透,切片,晾乾。或洗淨略泡,置籠屜內蒸透,取出晾6-7成乾,燜潤至內外均呈黑色,切片,再晾乾。

生理特性

高大草本,可達1米餘。支根數條,紡錘形或胡蘿蔔狀膨大,粗可達3厘米以上。莖四棱形,有淺槽,無翅或有極狹的翅,無毛或多少有白色捲毛,常分枝。生於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溪旁、叢林及高草叢中。喜溫和濕潤氣候,耐寒、耐旱、怕澇。莖葉能經受輕霜。適應性較強,在平原、丘陵及低山坡均可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產地

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南方各地均有栽培。主產浙江、四川、湖北。

相關論述

1.《醫學啟源》:“治心懊憹煩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
2.《本草綱目》:“腎水受傷,真陰失守,孤陽無根,發為火病,法宜壯水以制火,故玄參與地黃同功。其消瘰癧亦是散火,劉守真言結核是火病。”
3.《藥品化義》:“戴人謂腎本寒,虛則熱。如縱慾耗精,真陰虧損,致虛火上炎,以玄參滋陰抑火。凡頭疼、熱毒、耳鳴、咽痛、喉風、瘰癧、傷寒陽毒、心下懊憹,皆無根浮游之火為患,此有清上澈下之功。凡治腎虛,大有分別,腎之經虛則寒而濕,宜溫補之;腎之髒虛則熱而燥,宜涼補之;獨此涼潤滋腎,功勝知、柏,特為腎臟君藥。”
4.《本草正義》:“玄參,稟至陰之性,專主熱病,味苦則泄降下行,故能治臟腑熱結等證。味又辛而微鹹,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亦能外行於經隧,而消散熱結之癰腫。寒而不峻,潤而不膩,性情與知、柏、生地近似,而較為和緩,流弊差輕。玄參賦稟陰寒,能退邪熱,而究非滋益之品。《別錄》所稱補虛益精等辭,已覺言之過甚,乃《日華》竟稱其補勞損,而景岳直謂其甘能滋陰,瀕湖且謂與地黃同功,俗醫遂用之於陰虛勞怯,則無根之火豈宜迎頭直折,速其熄滅?且當時並不顯見其害,甚且浮游之火受其遏抑,而咳嗆等證,亦或少少見瘥,昧者方且歸功於滋陰降火,而不知一線生陽,已漸消滅,從此不可救療矣。此陰柔之害,與肆用知、柏者相等,則滋陰二字誤之也。療胸膈心肺熱邪,清膀胱肝腎熱結。療風熱之咽痛,泄肝陽之目赤,止自汗盜汗,治吐血衄血。”
5.《醫學衷中參西錄》:“玄參,味甘微苦,性涼多液,原為清補腎經之藥。又能入肺以清肺家爍熱,解毒消火,最宜於肺病結核,肺熱咳嗽。《本經》謂其治產乳余疾,因其性涼而不寒,又善滋陰,且兼有補性,故產後血虛生熱及產後寒溫諸症,熱入陽明者,用之最宜。愚生平治產後外感實熱,其重者用白虎加人參湯,以玄參代方中知母,其輕者用拙擬滋陰清胃湯(玄參兩半,當歸三錢,生杭芍四錢,茅根三錢,甘草錢半)亦可治癒。誠以產後忌用涼藥,而既有外感實熱,又不得不以涼藥清之,惟石膏與玄參,《本經》皆明載治產乳,故敢放膽用之。然石膏又必加人參以鋪之,又不敢與知母並用。至滋陰清胃湯中重用玄參,亦必以四物湯中歸、芍輔之,此所謂小心放膽並行不悖也。《本經》又謂玄參能明目,誠以肝竅於目,玄參能益水以滋肝木,故能明目。且目之所以能視者,在瞳子中神水充足,神水固腎之精華外現者也,以玄參與柏實、枸杞並用,以治肝腎虛而生熱,視物不了了者,恆有捷效也。又外感大熱已退,其人真陰虧損,舌乾無津,胃液消耗,口苦懶食者,愚恆用玄參兩許,加潞黨參二、三錢,連服數劑自愈。”
6.《別錄》:“生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灑灑,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症,定五藏。”
7.《藥性論》:“能治暴結熱,主熱風頭痛,傷寒勞復,散瘤癭瘰癧。”
8.《日華子本草》:“治頭風熱毒游風,補虛勞損,心驚煩躁,劣乏骨蒸,傳屍邪氣,止健忘,消腫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