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比冀線蟲為一類主要寄生於虎、貓、牛、羊、河馬等哺乳動物、鳥類和禽類的氣管、咽喉、中耳等部位的小桿科、比翼科、獸比翼線蟲屬線蟲。本蟲生活史過程尚未研究清楚。獸比翼線蟲的致病作用,在早期,肺部短暫的浸潤性炎症,隨後比較為氣管炎樣的表現。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咳嗽、哮喘及咯血,伴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蟲體排出或摘除後,病可自愈,重感染病例應及時確診並用藥物治療。
疾病名稱,疾病分類,疾病描述,症狀體徵,疾病病因,病理生理,診斷檢查,治療方案,用藥安全,
疾病名稱
獸比冀線 蟲病
疾病分類
呼吸內科
疾病描述
獸比冀線蟲為一類主要寄生於虎、貓、牛、羊、河馬等哺乳動物、鳥類和 禽類的氣管、咽喉、中耳等部位的小桿科、比翼科、獸比翼線蟲屬線蟲。現已知本屬蟲種共十餘種,其中已發現只有喉獸比翼線蟲和港歸獸比翼線蟲偶可在人體咽喉部、氣管、支氣管等部位寄生,引起人體獸比翼線蟲病或比翼線蟲病。全世界已有100多個病例報導。我國自瞿逢伊(1997)首次報導於1975年在上海發現首例人體感染喉獸比翼線蟲病之後,又陸續報導了12例,其中1例為港歸獸比翼線蟲是首次確認和報導的新種。
喉獸比翼線蟲成蟲蟲體為鮮紅色,雌性體長8.7-23.5mm,口囊內具脊狀齒8個,尾部末端尖削,雄蟲體長3.0-6.3mm,交合傘寬短,交合刺1根。港歸獸比翼線蟲成蟲的不同之處是:蟲體前端具唇瓣6片;雄蟲具交合傘外邊緣帶,缺交合刺。兩種獸比翼線蟲卵相似,呈橢圓形,無色透明,大小為75-80μm×45-60μm,內含多個胚細胞或幼胚。
症狀體徵
獸比翼線蟲的致病作用,在早期,肺部短暫的浸潤性炎症,隨後比較為氣 管炎樣的表現。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咳嗽、哮喘及咯學,伴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若蟲體寄生咽喉部,可出現搔爬刺激感和陣發性乾咳,用抗生素藥物治療,症狀不能得到明顯改善,有的患者可咳出帶有色條狀血樣物(即蟲體)的痰,有的經支氣管內窺鏡檢可發現支氣管壁上附有活動的血紅色蟲體或囊包塊。
疾病病因
本蟲生活史過程尚未研究清楚,根據已報導的臨床病例,並結契約類寄生蟲的生物學資料分析,成蟲寄生在終宿主(牛、羊或鳥類)的氣道內,蟲卵隨口腔分泌物或糞便排出體外,發育為感染期蟲卵,當人和動物誤食被此期蟲卵污染的水或食物時而獲得感染。龜和鱉可能是其轉續宿主或中間宿主,幼蟲寄生在其肝膽、肌肉等部位。當人生食或半生食龜蛋及龜、鱉的肝、膽和血時亦可獲得感染。被食入的感染期蟲卵,卵內幼蟲在消化道孵出,繼而浸入腸黏膜,穿過腸壁,經血流到達肺部,穿過肺泡上行至氣管,定居於支氣管、氣管和咽喉部發育為成蟲。據分析自感染至發育成熟約需70天左右。
病理生理
獸比翼線蟲的致病作用,在早期,肺部短暫的浸潤性炎症,隨後比較為氣管炎 樣的表現。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咳嗽、哮喘及咯血,伴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若蟲體寄生咽喉部,可出現搔爬刺激感和陣發性乾咳,用抗生素藥物治療,症狀不能得到明顯改善,有的患者可咳出帶有色條狀血樣物(即蟲體)的痰,有的經支氣管內窺鏡檢可發現支氣管壁上附有活動的血紅色蟲體或囊包塊。
診斷檢查
診斷本病依據是從患者痰液中或從支氣管鏡檢物或肺泡罐洗液中發現蟲體或蟲卵。
治療方案
蟲體排出或摘除後,病可自愈,重感染病例應及時確診並用阿苯達唑或甲苯咪唑治療。
用藥安全
本病屬人獸共患病,食草動物是此病原的保蟲宿主。本病大多發現於南美及加勒比地區。我國報導的13個病例分布廣州、吉林和上海。在此13例患者中,3例因食入未煮熟的龜血而感染,3例在發病前20天有生吃鱉的肝或膽史。
鑒於本病的臨床表現與一般呼吸道疾病的症狀極易混淆,輕度感染又可自行排出蟲體而痊癒,可能導致臨床有不少漏診或誤診,在有不良飲食習慣或處在不良生活環境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