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轅四景車賽會是山西平順縣的民俗活動。2011年5月,山西省平順縣申報的“獨轅四景車賽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轅四景車賽會
- 節日時間:農曆四月初四
- 節日類型:宗教節日
- 流行地區:山西平順縣
- 節日起源:宗教
- 遺產類型:民俗
- 遺產編號:1211 Ⅹ-136
歷史淵源,民俗活動,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四景車產生與當地的九天聖母廟廟會卻頗有淵源。
九天聖母廟位於平順縣城西北社鄉東部的東河村,屬宋代建築,距今已904年,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天聖母廟在當地影響很大,特別是每年三月舉辦的規模盛大的古廟會尤其令人關注,是當地百姓最樂於參與的一次盛會。會上的民間社火門類繁多,其中就有四景車4輛、社樓24抬、神駕2抬、神馬24匹、抬槓、報飾(彩童)、小蹺、高蹺、社鼓、民樂隊、行戶樂隊、廟黨樂隊、扛妝、神旗、牌、傘、銀傘、彎駕……應有盡有。而在這些社火當中,四景車是最引人注目的盛景。
古廟會名叫大賽會,也叫跑車會,其內容主要是民間工藝和民間表演藝術的展示。大賽會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有關專家根據四景車的構架設計、車體造型酷似北京故宮的角樓,故此推斷創始於明代。據有關專家考證,九天聖母廟廟會是九天聖母的祭祀大典,而四景車則是祭祀活動中的儀杖車。
清朝鹹豐年間歲貢牛聯奎老先生作詩盛讚:“四景神車不計年,八村五社會流傳,賽朝例卜三春幕,宴酒先嘗二月天。二十四馬樓列後,幾重社鼓引當前。東下南北西流轉,崇奉丹宵太乙仙。”
抗日戰爭爆發後,戰場的硝煙同樣飄散於此,世道暗無天日,百姓民不聊生,一年一度的九天聖母廟大賽會被迫中斷了,此後幾十年的歲月中,人們再也沒有見到四景車的影子。直到改革開放後,1985年春節,北社村委為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和挽救民間文化遺產,順應民意,才把四景車照原樣複製出來,供村民在節日間觀賞。
2005年農曆四月初四,中斷了66年的九天聖母廟大賽會復會,四景車賽會再次與世人見面。
民俗活動
四景車從下到上共分三節。第一節為車廂,高1.5米,長6.8米,寬1.8米;第二節為盆,平面方形,高3.6米,寬1.7米;第三節為樓,高6.8米,裝飾雉翎高1.5米。車總高約13米,寬1.7米。車通體用木質構架。第一、二節裝飾通車用彩綢、彩紙手工扎制。
四景車的所謂“四景”,並不是車本身的四種景致,而是車本身結構有四處巧妙的設計。
一是一根獨木轅套兩頭大健牛;
二是用一根牛角桿和三個木犋環環相套承駕轅頭;
三是第二節的主木構架,不用卯不開榫直立在底平板上,用麻繩上下綑紮緊固;
四是第二節主木構架上端和第三節主木構架下端相接點,不用卯不開榫,而是四條麻繩上下綑紮固定。車的動力除兩隻轅牛和兩隻梢牛拉拽外,前面用兩根直徑約5厘米的麻繩由近百名粗壯勞力拉拽,車後和車左右還備有4根牽繩,以防車體歪閃傾倒。
四景車從東河九天聖母廟到主會場(圓心地)相距約5公里,中間還要經過約50米、45度的土坡,其路程之遠,坡度之大給跑車帶來一定的難度。
傳承意義
四景車承載著千百年來當地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蘊涵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創造成果,它是百姓歡慶太平盛世、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喜慶藝術產物。
由於四景奇特,沿途觀者甚多,是否參加過大賽會、是否觀看過四景車,成為當地人的一種資歷,一種榮耀。所以,至今民間仍流傳“趕了大賽會,死了不後悔”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