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和平(獨自和解(約翰·諾爾斯著長篇小說))

一個人的和平(約翰·諾爾斯著長篇小說)

獨自和解(約翰·諾爾斯著長篇小說)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個人的和平》是美國作家約翰·諾爾斯創作的長篇小說。《一個人的和平》是一部描述青春和戰爭的小說,小說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講述發生在一所學校中的故事:吉恩和菲尼亞斯兩個朋友的恩怨情仇。小說以倒序手法,抽絲剝繭,層層展開,心理描寫細膩深刻,震撼人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一個人的和平
  • 外文名稱:A Separate Peace
  • 作品別名:獨自和解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美】約翰·諾爾斯
  • 首版時間:1959年
  • 字數:150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下一所學校里發生的故事。吉恩和芬尼是德文中學裡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吉恩是學習尖子,一心想獲得學業上的特別成就獎;芬尼則是天才的運動健兒,多次獲得體育獎項,輕輕鬆鬆就能打破被保持多年的校游泳記錄。吉恩嫉妒羨慕芬尼瀟灑率性的性格與行為方式,並認為芬尼也在嫉妒自己優秀的學習成績,然而他仍小心維持著表面的友好。一天,芬尼告訴吉恩,他希望吉恩能夠成功,吉恩這才意識到自己在胡亂猜疑,他更加憎恨芬尼身上他所沒有的純真。無意識的衝動或是有意識的預謀造成了對芬尼無法彌補的傷害——兩人一起在從樹上向河裡跳水時,吉恩有意晃動樹枝,芬尼跌落河岸上,造成終生殘疾。芬尼受傷後,也曾隱約懷疑事故的起因,但他竭力迴避事情真相,維護著兩人之間的友誼。而吉恩始終在內心中煎熬。後來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那次事故的原因終於浮出水面,芬尼再次受傷,最終死在手術台上。去世之前,芬尼真心原諒了他的朋友吉恩。畢業15年後,吉恩故地重遊,體會戰爭的殘酷和友誼的珍貴,聆聽他的只有他自己。

創作背景

該書發表於1959年,當時美國二戰和韓戰結束不久,籠罩在冷戰背景下的美國,新的戰爭也迫在眉睫,對於戰爭美國的人民感到惴惴不安。而且,新思潮的衝擊對於美國社會的影響也日漸增大,對生存的迷惘成為潮流。

人物介紹

吉恩·福里斯特
小說的敘述者和主人公。在《一個人的和平》的故事起始,吉恩30歲出頭,多年來第一次探望德文中學。他富于思想,聰穎睿智,耽於競爭,又容易鬱鬱寡歡。他對他最好的朋友芬尼時而崇拜時而妒嫉,這段友誼對他來說愛恨交織。他似乎總想放棄自我身份而作為芬尼的一部分存在。這種傾向表明,他對自己的個性非常不滿意。讀者在理解吉恩的這種思想傾向時,應該從他的所作所為中去把握,而不能只憑他對自己想法的簡單敘述,理解他的其他性格也應如此,因為事實證明,吉恩在敘述自己的情感時總是吞吞吐吐,有所保留,讓人難以相信。
芬尼
吉恩的同窗摯友。芬尼誠實、英俊、自信、極具親和力,又是學校里的體育種子選手,一句話,他幾近完美。他天生是個樂天派,也很有把自己的喜悅感染給其他人的天賦。當他一次又一次遇到麻煩時,總是能靠伶牙俐齒走出困境。用吉恩的話說,他是那種少有的不把任何人當敵人,也不處心積慮去打敗別人的人。芬尼的做法也表明,他喜歡的只是單純的運動,而不是和別人競爭。他致命的缺點就是認為大家和他一樣,每個人都充滿熱情、本性善良。
萊佩爾·萊佩利捷
吉恩和芬尼的同班同學。萊佩爾來自佛蒙特,是個溫文而雅的男孩,他熱愛大自然,喜歡平靜的戶外運動,例如越野滑雪。他不是德文的熱點人物,對此也毫不在意,只是後來文中點出他想親近吉恩,並且嫉妒芬尼能做吉恩的知心朋友。他是吉恩班裡第一個參軍的男孩,然而事實證明,他不堪忍受軍營生活,患了妄想症,精神崩潰了。
布林克爾·哈德利
能幹的班級政治家,講組織,講紀律,教條主義,又很保守。他對自己的能力很自信,一旦有了什麼點子就會落實,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有時甚至近似無情。布林克爾與芬尼的思想截然不同,後者推崇自然無政府主義;前者追求正義和秩序,一旦他覺得真相被掩蓋,就會不遺餘力探根尋底。
克利夫·夸肯布希
童子軍的隊長。吉恩自告奮勇做童子軍的副隊長時,夸肯布希是他的頭兒,權利比他大。德文的男孩們從來都不喜歡夸肯布希,所以他就常把自己的挫敗發泄在那些他認為不如他的人身上。
徹特·道格拉斯
吉恩想代表全體學生致告別辭,主要競爭對手就是徹特·道格拉斯。此人是個出色的網球選手和喇叭手,而且真心熱愛學習。
盧茲伯里先生
吉恩的宿舍管理員,嚴厲的紀律維護者,熱衷於讓學生們無條件服從。學校剛剛經歷了自由散漫的夏季學期,他努力想恢復學校原來井井有條的秩序。
斯坦波爾醫生
德文中學的校醫,芬尼兩次出事後都是斯坦波爾醫生給他動手術。斯坦波爾醫生是個體貼入微的人,他總是為吉恩這一代年輕人受到困擾而痛心。
帕奇·威瑟斯先生
德文中學夏季學期的代理校長。帕奇·威瑟斯先生對學校的管理比較寬鬆。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一個人的和平》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戰爭時期的故事,也是一部從側面反映戰爭的小說,雖然通篇槍彈未發,也沒有人戰死沙場(只有不幸的萊佩爾在畢業前參了軍),但諾爾斯集中刻畫了人物內心的“戰爭”。這種戰爭深受“二戰”戰事的影響,卻又獨立存在於任何真槍實彈的戰爭衝突之外。在諾爾斯看來,任何人(至少吉恩是這樣的)都會在生命中的某一時刻加人戰爭,在那一時刻他或她感到世界上總有些什麼是和自己敵對的,而且這個敵人必須被毀滅。這部小說含蓄地把人們對個人戰爭必然性的認識與成年及純真的喪失聯繫起來。對吉恩的大多數同學而言,“二戰”加速了這種純真的喪失,而面對這種喪失,每個人的反應也各不相同,如布林克爾與萊佩爾。雖然吉恩自己聲稱在德文打勝了這場個人戰爭,殲滅了敵人,但是小說清楚地暗示了芬尼象徵著比吉恩更大的精神力量,他給吉恩的生活投上了揮之不去的陰影。“我的戰爭在我穿上軍裝前就結束了;我在學校里一直恪守職責,積極作戰;在那兒,我殺死了我的敵人。只有芬尼從來不害怕,也只有他卻從未恨過任何人。”(第13章)小說的主題很鮮明:所有的人都會假想出自己的敵人,然後與他開戰。但芬尼例外,他至純至善,拒絕相信有人會成為他的敵人。芬尼的死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相對於戰爭的殘酷以及其他人破碎、陰暗的內心世界,他太純潔,太善良了。換而言之,芬尼就是諾爾斯心中的理想,是人類內心和平的象徵。
“二戰”象徵著小說中很多相互關聯的觀念:隨著成年時期的到來,競爭精神戰勝了孩子間天真的遊戲。最主要的是它象徵了矛盾與敵對,這一點在小說中被看成是——至少在敘述者吉恩眼中——成年人生活中最基本的方面。小說暗示,所有的人最終都會引發個人的戰爭,找到自己的敵人,並終其一生來與之抗衡,即使在和平時期也不罷手。只有芬尼不受這種敵對情緒的蠱惑,正因為如此,他才否認戰爭長期存在,這也是為何吉恩最後告訴芬尼他不會是個好士兵的原因。芬尼不能成為好士兵,因為他不懂什麼是敵人。直到芬尼跌傷後,戰爭才開始殘酷地侵蝕這些學生們,這一點是意味深長的:只有芬尼死了,戰爭的鬼魅才能毫無顧忌地掌控整個校園。
《一個人的和平》的故事情節中有很多與戰爭相關聯的意義深遠的轉變。德文夏季學期里和平、歡愉、單純的日子,變成了規章制度嚴厲控制下的冬季學期,此時戰爭的陰雲籠罩了德文。同時,芬尼出事後由一個健康的體育健將變成了殘疾人,之後他開始把吉恩變成運動員來替代自己。這些變化發展構成了吉恩迷失自我並向芬尼轉化的過程。芬尼出事後不久的一個晚上,吉恩穿上了芬尼的衣服,這種行為成為轉變的標誌。從廣義的層面上講,小說密切關注男孩向男人的成長。迫使萊佩爾離開軍隊的那些可怕的幻想——男人變成女人,男人的頭長在了女人身上——體現了他們這些學生,在面對不可避免的戰爭和走向成年的關頭,正經受著焦慮與不安的折磨。

藝術特色

從構成中心情節的爬樹,到游泳、滑雪和打雪仗,《一個人的和平》中描寫了各種體育運動。這些體育運動的描寫,多半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芬尼的性格。芬尼是個不同凡響的體育健將,然而他蔑視競爭(與吉恩形成對照),並且把體育運動想像成單純的朝氣和成就,與輸贏無關。他的這些想法從他的行為方式中就能一目了然——他不讓吉恩告訴任何人他打破了學校的游泳紀錄,他還發明了閃電球。閃電球對芬尼來說是最完美的運動,因為這種運動需要極大的體力和靈活性,卻沒有輸贏之分,強調的是單純的體育精神,而不是擊敗對手。

作品影響

該書出版後大獲好評,而它所帶來的商業利潤也讓諾爾斯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寫作,開始專職寫作生涯。《一個人的和平》被認為是美國校園文學的經典之作,1972年根據此篇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也備受好評。

作品評價

讀《一個人的和平》有如窺視一個青春男孩的私密日記,看他隱忍敘述怎樣埋葬自己與最好朋友的青春,敘述友誼的脆弱與青春的殘酷。——《紐約時報·書評》
諾爾斯先生所描述的關於青春和戰爭的故事,現代小說不僅很少提起,而且也從沒有人像他寫得那么精彩。他對少年友誼的描寫,不僅精緻,而且充滿了智慧。《一個人的和平》出現以前,我還以為這種風格再也不會出現了。——美國評論家沃倫·米勒

作者簡介

約翰·諾爾斯(John Knowles),美國作家,生於西弗吉恩亞州的費爾蒙特鎮,就讀於耶魯大學,曾任《假日》(Holiday)副主編,他是福克納的忠實追隨者,曾獲威廉·福克納基金獎。《獨自和解》是諾爾斯的處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獲得了國家文學藝術學院的羅森塔爾獎,自出版後,幾十年暢銷不衰,現已成為美國文學特別是校園題材文學的經典之一。《獨自和解》還於1972年被拍成了電影。諾爾斯因為此書一舉成名後,辭去了雜誌社的工作,專心寫作。諾爾斯的其他作品有:Indian Summer,Morning in Antibes,Double Vision及短篇小說集Phinea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