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電影

獨立電影

“獨立電影”的概念來源於上個世紀中期的好萊塢。當時的Hollywood由所謂“八大電影公司”所壟斷,一部電影拍攝的運作遵循步驟嚴謹的“製片人制度”。這種“製片人制度”的目標完全瞄準市場,期望獲得最大的利潤,因此,儘管這種制度為電影事業帶來的大量資金,但也限制了電影創作者的發揮空間。於是,一批電影人擺脫“八大電影公司”的控制,自籌資金,甚至自己編寫劇本,自己擔任導演,拍出了許多與商業電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強的電影,被人們稱為“獨立電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立電影
  • 外文名:independent film
  • 來源:好萊塢
  • 時間:20 世紀90 年代初
  • 目的:表達導演的個人思想觀念
概念由來,概念定義,特點,區別,現狀,獨立電影節,1.聖丹斯電影節,2.鹿特丹電影節,3.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4.東京中國獨立電影節,5. 維多利亞獨立電影節,

概念由來

獨立電影的定義有著多種多樣的界定。美國影評家羅傑·艾伯特認為:“它是在傳統好萊塢製片廠體制之外製作的電影,常常使用非常規的資金,它製作的目的在於表達導演的個人思想觀念而非追求個人在票房上的成功。”獨立電影導演南希·薩瓦卡也說過:“獨立電影實際上是一種思維方式,我曾經以為它最大的特點是資金的來源問題,而我現在清楚地意識到它的界定有關於你講述故事的思想方法和個性視角。”
在諸多對於“獨立電影”的界定中,總體說來,集中提到兩個方面:外在製作形式上,由好萊塢體系之外出資、拍攝和發行;內在精神實質上,體現與好萊塢道德和形式觀念不同的“獨立精神”。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獨立電影的含義變得更加複雜化、多樣化。20 世紀90 年代國中國獨立電影剛剛出現時,曾經被籠統地稱為“地下電影”。這些影片的資金來源大多為民營企業和私人投資者,或是境外資金,有時也會有導演自籌資金,製作成本普遍較低,拍攝完成後有些並沒有送交國家電影局接受審查,或者沒有通過審查,有些通過審查後未經批准私自參加國際電影節,在國內被禁映。這些影片未能獲得在中國大陸公開發行和放映的許可,所以被稱為“地下電影”。廣義上講,我們可以把這樣一批獨立於體制之外的電影作品稱之為“獨立電影”。
2015年獨立電影回歸
2015年獨立電影導演華麗轉身,再次受到專家及公眾的關注。知名導演理察-林克萊特拍攝12年完成的《少年時代》1月12日榮獲最佳導演獎,20日又獲得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少年時代》(Boyhood) 是理察·林克萊特編劇並執導的一部劇情片,由艾拉·科爾特蘭帕特麗夏·阿奎特伊桑·霍克主演,於2014年7月18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歷時12年拍攝,講述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及其父母親各個方面的變化。梅森(艾拉·科爾特蘭)從6歲慢慢成長到18歲,玩遊戲、看卡通片、和姐姐薩曼莎(羅蕾萊·林克萊特)吵架、旁觀媽媽奧利維亞(帕特麗夏·阿奎特飾)搬家離婚考學位、和爸爸老梅森(伊桑·霍克)討論避孕、一個人的旅行、第一份工作、第一個女朋友、第一次離別。他從一個有著嬰兒肥和塌鼻子的漂亮男孩,逐漸進入青春期並長成一位鬍子拉渣、甚至有著父親般滄桑外觀的男人。
理察·林克萊特堅持用一個小演員來拍攝,以展示他的自然成長和完整的生命經歷。為了不打擾艾拉·科爾特蘭的正常生活,拍攝只有在暑假裡擠出簡短的時間來完成。
片中飾演姐姐薩曼莎的演員是導演林克萊特的女兒。
影片預告片在Youtube上的點擊量高達340萬次,堪稱文藝片的奇蹟。
影片於2002年開拍,在接下來的12年中,導演理察·林克萊特每年都會花費三四天時間,把同一群演員聚集在一起,討論劇本中角色的生活和命運,並且圍繞其中名叫梅森的德克薩斯小男孩展開創作,影片最終於2013年殺青。
在《少年時代》中,艾拉·科爾特蘭作為演員,他從6歲時一直演到18歲;而他扮演的梅森,在片中也是從6歲成長到18歲。

概念定義

獨立電影來源於英文“independent film”,又被稱為獨立製片電影,它是與好萊塢主流電影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從技術角度上講,“獨立電影”是指某部電影在資金投入和製作上不隸屬於任何電影集團、公司(或製片廠),主要依靠製片人或導演本身通過各種渠道融取資金,甚至包括個人出資等形式來製作影片。

特點

獨立電影不通過商業機構直接的投資實現融資,也就不以牟利為第一目的。小製作、低成本、技術手段的簡化是它極其現實的標誌。不過,低投入並不意味著粗糙和不專業。在國外它是對一部影片經濟投入程度的標識(不過獨立也可以有大製作,比如我們熟悉的《美國往事》和《百萬寶貝》等影片),在國內它僅僅意味著一種簡便的拍片手段。獨立電影在題材、拍攝手法、表達方式上由於受到出資方的影響比較小,所以可以涉及到一些主流影片較少涉及的範圍,也更能表現出電影製作者的個人特點。不過同時也是由於資金的原因,往往獨立製片的場地、道具、演員、服裝等等各方面都會受到影響。獨立電影題材不限,既可拍商業片,也可以拍藝術片。其發行方式同專業商業電影發行有些不同,一般規模比較小,但審核同其它電影一樣,在國內只要不違法違規就行。

區別

獨立電影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概念了。事實上,世界各國都有所謂“獨立電影”的稱呼,從廣義上來說,只要是游離於該國主流(商業/官方)電影體系之外的電影創作,都可以被歸入到獨立電影的範疇里去。這也就造成了獨立電影在質量上的參差不齊,根據創作者的個人水準,它既有可能是上乘的藝術精品,也有可能是粗製濫造的垃圾。但相對而言,獨立電影最為發達、取得成就最高的地區恰恰是商業電影最發達的美國,所以,以美國獨立電影為例,能夠讓我們對獨立電影有一個相對全面和較為深入的認識。當然,單純從概念出發,紀錄片、卡通片都可以被算在獨立電影之列,但在實踐中,獨立電影一般只是指劇情片,在這裡,我們也是從劇情片的意義上來指稱“獨立電影”的。

現狀

如今國內充斥著這樣的一種看法和論調,只要是提到獨立電影,就會使人想到變態、暴力、社會陰暗面、無聊、乏味、看不懂以及看不下去,仿佛獨立電影就是無聊的醒目標籤。
並且,大多數國內獨立電影人還是通過劃圈子搞小範圍的展出為播映方式,廣泛的院線發行還只是少數的大佬們在玩。
獨立電影人、策展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曾在一次專訪中打趣說:有一次同事跟我講,說:“張獻民你搞這些幹嘛?你弄的那些片子我一個都看不到。” 當然我也沒客氣就說:“哎呀!你做的那些我都看到了。”到底誰更不好意思呢?是他看不到我做的獨立電影,我應該不好意思?還是能在國內院線看到他做的體制內電影,他應該感到不好意思?!
現在對於獨立電影的概念已經越來越模糊了,它不同於地下電影,在它的內部有著非常多元的題材類型,並且目前國內呈現出一種專業電影院校學生都以做獨立電影為榮的趨勢,並且國內各地也都在做一些更開放的獨立電影展促進交流,更多的創作者也都開闢了更新穎的創作方向。

獨立電影節

1.聖丹斯電影節

1981年,一位叫羅伯特-雷德福的年輕人和他的朋友在美國猶他州的聖丹斯探討一個嚴肅的話題,即如何保護美國電影文化的多樣性。討論的結果是成立了聖丹斯研究所,致力於支持和培養新生的電影編劇、電影導演;支持和幫助新的劇情片和紀錄片參加美國國內影展和國際影展。研究所是一個非利性公司,每年預算1000萬美元,其中35%是研究所自己掙的,65%是捐贈收入。這個結果的最大好處是促使了聖丹斯電影節的產生。聖丹斯電影節是創造商業奇蹟最多的獨立電影節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拉斯-馮-特里葉在1995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提出了著名的DOG-MA95宣言,遵循了這一宣言製作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女巫布萊爾》、《記憶碎片》,紀錄片《拾荒者》等,讓電影節成為了環球派拉蒙新線、哥倫比亞三星、華納兄弟新成立的獨立電影發行公司、福克斯探照燈、米拉麥克斯等諸多的好萊塢公司代表團的採購之地。

2.鹿特丹電影節

鹿特丹電影節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早期,是最早發掘德國新電影的電影節之一,比如維姆-文德斯、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就從這裡開始被關注的,他們的第一部電影在這裡放映,美國獨立電影人吉姆-賈穆什的第一部電影也是在鹿特丹電影節首映的。這個電影節的焦點是發現新的電影製作者、發現新的天才。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節幫助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的年輕電影人成為電影導演,當他們第一次當導演的時候,組委會給予他們資金上的援助。他們堅信:未來的電影將在那些開發中國家中被發現,在那裡,有興趣的導演們也會努力尋找資金援助去實現他們的電影夢。

3.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

目前已舉辦六屆的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簡稱CIFF)是由國內各高校影像學術研究群體和工作室策劃、籌備、組織,並得到海內外相關專業機構的資助,依託於高等藝術院校為發展基地,舉辦的民間獨立影像展映活動。作為一個跨年度的非贏利性民間影像活動,CIFF關注中國民間影像的發展進程,致力於民間影像的收集、整理、研究,以促進民間影像工作者及其相關研究組織彼此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4.東京中國獨立電影節

東京有一個特別的影展,從2008年起專門放映一般影院裡看不到的、來自中國的獨立電影。周浩、顧桃徐童張贊波,很多中國獨立導演的作品都通過它被日本觀眾知道。影展所有的工作都由中山大樹一個人完成,因為“我想讓日本觀眾看到我在中國看到的中國”。

5. 維多利亞獨立電影節

一年一度的維多利亞獨立電影節創辦於2012年,是美國最重要的國際性電影節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