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情
台北眾生浮士繪,牯領街的少年已經長大,鈎心鬥角依然繼續。
這是一部浮世繪式的作品。台北十多名白領、藝術家、大款輪番出場,排名不分先後,同學、同事、同黨,官場、情場、商場,婚姻、愛情、同居,政治、娛樂、文藝……紛紛上演著不算故事的故事……
本片支線甚多,像是要刻意擾亂觀眾一樣。主線安排富家女Molly(
倪淑君)嫁給家財萬貫的阿欽,他們的婚姻鞏固了兩家的事業關係。但個人方面,Molly的人際關係並不順利,而阿欽一直嚮往的只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琪琪(
陳湘琪)是Molly的好友,也是她的得力助手,琪琪剛拍完她第一個電視廣告,她的面孔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廣告產品卻沒有人記得。琪琪的男友小明是初出茅廬的公務員,他與主任(
金士傑)和好友立人的關係面臨崩解危機,這是否影射台灣政壇醜聞,則待觀眾領悟。
這是一部萬花筒式的作品。裡頭,當代台北城裡十名白領青年輪番出場,演出一台千絲萬縷的人情鬧戲。楊德昌繼續了他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里對於“宏偉敘事”的愛好,羅致了差不多“一打”排名不分先後的主要角色,勾勒了一幅交響音樂般地繁複和百科全書式地龐雜的眾生畫卷。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
Qiqi | 陳湘琪 Xiangqi Chen |
Liren | 陳以文 Yiwen Chen |
Auntie | 金燕玲 Elaine Jin |
Ming | 王維明 Wang Weiming |
Birdy | 王也民 Wang Yeming |
Larry | Danny Deng |
Molly | 倪淑君 Suk Kwan Ni |
職員表
導演 | 楊德昌 |
編劇 | 楊德昌 鴻鴻 |
製片人 | 余為,David Sui |
註: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工科學業出身的
楊德昌,頭腦中對於戲劇結構的判斷與編排,是極具邏輯性與創造性的。在《獨立時代》(1994年)中,他又製造了用“
神經喜劇”的形式,作為嘲諷現代社會人性百態的電影手段,這樣灰色的影像在寫實的視覺體驗中展開,將一種切入式的情緒帶進了觀眾的思想觀里,一瞬間,有人煩躁、有人慨嘆,讓電影的話題性以放射的形式向諸多人性觸覺去延伸。《獨立時代》是一部萬花筒式的作品。在影片中,楊德昌繼續了他在《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里對於“宏偉敘事”的愛好,羅列了差不多“一打”排名不分先後的主要角色,勾勒了一幅交響樂般繁複和百科全書式龐雜的眾生畫卷。同學、朋友、同事、幕僚,官場、情場、生意場,婚姻、婚外情、同居,文化經營事業、演藝圈、政府部門……一口氣看下來,觀者似乎又掉進了《鏡花緣》一般的萬象世界,認識著不同的面孔、不同的人,在他們不同的偽裝下認識著這個不同的世界。
製作公司:AtomFilms [美國]
發行公司:Cine Qua Non Films [日本] (Japan)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加拿大Canada1994年9月12日......(Toronto Film Festival)
影片評價
媒體
《獨立時代》:一部試圖偉大的電影
在帶著《獨立時代》前往康城參賽之前,楊德昌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裡面說道,“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我們’,迄今西方尚未有緣一識的我們那最隱私的一面。”這樣的表白極容易讓人聯想到所謂的“他者印象”——出現在權力關係、支配關係和霸權關係中的羅曼司、異國情調、美麗的風景、難忘的回憶、非凡的經歷,或者是東方之壯麗、殘酷和縱慾。當然,楊德昌在這裡不是投合,而是自省。在他看來,文化立場的差異性後果不僅沒有帶來多元的豐富,反而在交流中設定了透明的過濾柵欄。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東西雙方自我反省的努力必須是相互的,沒有這種雙方自我檢討的努力,一切文化的交流及溝通都將毫無意義。這部電影,代表了我在東方的這一半世界裡,向這交流溝通的努力付出一己之責。”
這樣的宏旨大意對於一貫嚴肅的楊德昌來說,並不顯得過分。相反,倒是影片的“活力喜劇”風格有一點異樣。事實上,在此之前的“台北三部曲”,《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和《恐怖分子》,以及後來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確可資證明他是台灣地區最優秀的導演之一。而《獨立時代》的審思姿態則證明了楊德昌作為文化先鋒的敏銳的感受性與責任心。在臨行康城之前,他慷慨而悲壯地宣稱,“這部電影談的是我的信念,不論最後我們賦予‘人’這個名詞是何等地定義,我都深信我們都屬於同樣的人類。如果不然,我們又何必拍電影?如果我們的思想不能在共同的基礎上交流,國際影展還有什麼意義?”可惜《獨立時代》無功而返。
這種遺憾當然不能代表什麼,但《獨立時代》的確只是楊德昌的一部試圖偉大的電影。
影迷
《獨立時代》:台北版的“清明上河圖”
台北是一個現代的大都市,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他們的生活面貌是什麼樣子的?我不可而知。自從台灣想從中國分裂出去開始,我對台灣便沒有什麼好感。但是,畢竟都是中國人,在經濟高度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似乎在生活或工作中都面臨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台北人的生活,或許是我們一個很好的參照對象。而把他們生活展現給我的,便是楊德昌。
對於台灣電影,我以前不怎么了解,只是覺得他們的文藝片拍的有唯美和人性的感覺。除了候、楊和李三位大導演,其他的導演我幾乎不涉獵。可是,我最喜歡的楊德昌導演已經去世了。
在眾多電影中,楊德昌的電影卻是我每每回味的對象。《獨立時代》是他1994年的電影,我已經看了多遍,之所以沒有寫一些感想之類的話,是因為我似乎覺得自己並沒有完全明白很多東西,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覺得有必要先將我現在的一些感悟記錄下來,因為,記憶會隨著時間而發生某種偏差。
看了楊德昌的《一一》、《麻將》,再回過頭來,看他最早的電影,才發現他先前的作品一樣的精彩,只不過在敘事風格上更為寫實。而我把《獨立時代》也概括為台北版的“清明上河圖”。
在90年代,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經濟實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與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經濟貿易帶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因此,也帶來了文化上的衝突。台灣自從離開大陸後,他們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普及一直都沒有中斷,而這一點似乎是大陸所不能及的。在古典思想和現在思想的激烈對抗下,在金錢和內心的激烈比拼中,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獨立時代》似乎給我們了一些參考。
影片開頭引用《論語》子路篇中一段: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大體意思:孔子到衛國去,冉有是作為隨從並駕車。孔子到了衛國看到人很多就發了一句感慨:“人真多啊!” 冉有就問:“人多了以後,應該如何啊?”孔子就說:“讓他們富起來了!” 冉有又問:“人富了以後再如何啊?”)不過在這裡,楊德昌省略了孔子的話:“教之。”
然後緊跟著,字幕上就是“兩千多年後,台北在短短二十年間變成世界上最有錢的都市。”這兩段話連起來,那么影片所要描述的故事自然就很清晰了。台北就是那個衛國,可是誰是孔子?
隨後,一個“電影導演”的自白,更像是楊德昌對自己的“嘲諷”。話語中由電影到政治,把整個台灣的政治環境用簡潔的話進行了概括。“大同世界”這四個字,讓我想起了鄭智化的《大國民》。其實,台灣的政治從來都是一鍋粥,從來都是搞一些笑話出來。也正因為如此,一個地區的政治亂了,人自然亂了,有了錢又能如何啊?
片名的英文似乎告訴了我們:智者的困惑。那么楊德昌現在正想用自己的鏡頭去解答這個問題。因此,從一開始,我就覺得楊德昌的這部電影就要完成這樣一個目的:他想讓我們在富裕之後有所考慮,找到自己繼續生活的動力。而不是像《麻將》中那樣: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都是靠別人告訴他。
在這幅巨大的“清明上河圖”中,生活著這樣一群人,我們似乎在他們身上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我發現我說的越多了,越是畫蛇添足,我於是將每個影片段落的標題貼了出來。有的話說多了就失去了它的意義,而真正的樂趣在於各人的理解。
其實,看這樣的電影,我的心是沉重的。在這樣的人之間,我不但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困惑。而如何將這樣的困惑的生活化解掉,我只有自己去體驗。
任何事情都是靠自己走,電影只是一種參考,就如書籍一樣。而“清明上河圖”也只能作為一種借鑑。其實,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孔子”,而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樂趣。
我並沒有找到最後的答案,因為很多東西根本沒有答案。就借用孔子的“智者不惑”來說吧,我們必須為自己找個理由活下去,做一個“智者”,這樣才會沒有太多的困惑。(作者:四少)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獎項 | 獲獎方 | 結果 |
---|
1994年 |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楊德昌 | 提名 |
1994年 | | 最佳男配角獎 | 王柏森 | 獲獎 |
最佳女配角獎 | 金燕玲 | 獲獎 |
最佳原創劇本 | 楊德昌 | 獲獎 |
最佳影片 | 楊德昌 | 提名 |
最佳導演獎 | 楊德昌 | 提名 |
最佳女主角獎 | 倪淑君 | 提名 |
最佳攝影獎 | 黃岳泰, 張展, 李龍禹, 洪武秀 | 提名 |
最佳剪輯獎 | 陳博文 | 提名 |
最佳藝術指導 | 姚瑞中 | 提名 |
最佳服裝設計獎 | 楊德昌,蔡琴 | 提名 |
最佳原創音樂 | 李達濤 | 提名 |
最佳錄音獎 | 杜篤之 | 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