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周立民對巴金與朋友來往書信的學術研究隨筆。作為巴金研究會的骨幹,周立民與巴金作品、巴金家人的聯繫非常密切,掌握了許多一手材料。本書就是從巴金與朋友的來往書信為例,讓讀者了解巴金與朋友溝通和交流的情況。這些書信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國家大事到文壇風雲,乃至個人情感等,對於我們了解那個時代和活躍在那個時代的背影大有幫助。從這些書信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巴金和巴金朋友們的不同性格、氣質。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朋友都是現代文學史上的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家,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無法繞開的作家,他們是胡風、蕭軍、鄭振鐸、師陀、方令孺、丁玲、黃裳、黎烈文、王匡。
基本介紹
- 書名:獨立文叢:簡邊絮語
-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 頁數:300頁
- 開本:32
- 作者:周立民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海豚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書信在中國古代有“尺牘”、“尺素”、“尺箋”之稱,“尺”可以看出它的小,作為個人之間的文字交流,它的私密性似乎也不足以承擔大歷史的描述,更何況,書信中信息蕪雜、內容零碎,更給人難以“補天”的感覺。然而,書信的這些“短處”也恰恰是它不可替代的優勢,它可以幫助我們復原具體的歷史情境,勾勒出歷史巨浪不曾吞噬的枝枝節節,也有個人化的微妙小情調……從另外一面看,大歷史缺了它們的支持,那只能是空空的一張皮。
以巴金與友朋的來往書簡為例,或許,當年友朋間不經意的幾句話,今天都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有助於揭開很多歷史疑點。至於那些涉及編輯、出版的大量書信,則更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因為對於編輯、出版而言,人們看到的是它的成果,而背後的編輯、出版、行銷的過程常常在時間中被淹沒,編者和作者的書信往來則多少可以打撈出這背後的枝枝節節,甚至補充了出版史的空白……書信中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國家大事到文壇風雲,乃至個人情感等,對於了解那漸漸遠去的時代和活躍在那個時代中的身影大有幫助。拋除這些,它們還有趣,哪怕大不相同的筆跡也能看出寫信人的不同性格、氣質,筆畫之間還留有不知多少的想像空間……
以巴金與友朋的來往書簡為例,或許,當年友朋間不經意的幾句話,今天都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有助於揭開很多歷史疑點。至於那些涉及編輯、出版的大量書信,則更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因為對於編輯、出版而言,人們看到的是它的成果,而背後的編輯、出版、行銷的過程常常在時間中被淹沒,編者和作者的書信往來則多少可以打撈出這背後的枝枝節節,甚至補充了出版史的空白……書信中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國家大事到文壇風雲,乃至個人情感等,對於了解那漸漸遠去的時代和活躍在那個時代中的身影大有幫助。拋除這些,它們還有趣,哪怕大不相同的筆跡也能看出寫信人的不同性格、氣質,筆畫之間還留有不知多少的想像空間……
作者簡介
周立民(1973—)遼寧大連人。1996年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機關、報社。2002—2007年為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博士。2007年進入上海市作協工作,現為巴金研究會副秘書長。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著《另一個巴金》、《巴金手冊》、《精神探索與文學敘述——新世紀文學論稿》、《五四之子的世紀之旅——巴金評傳》等,談話錄《馮驥才周立民對談錄》。主編有“老上海期刊經典系列”《漫畫生活》、《文學季刊》、《文學月刊》等文獻資料,以及《月月小說》、《大家文選》等當代文學選本多種。
圖書目錄
小引
潔白的心房充溢著新生的恩惠
——巴金、胡風、蕭軍在歷史轉折年代中
“一切夢都消失了”之後
——鄭振鐸、巴金及其他
西子湖畔的十年之約
——巴金和師陀
“你們將同春天一道來臨”
——時代大潮之外的方令孺
大歷史中的小細節
——關於新發現的丁玲、康濯致巴金的信
金色的陽光照耀著“新北京”
——從黃裳致巴金、蕭珊一封信說起
後記
潔白的心房充溢著新生的恩惠
——巴金、胡風、蕭軍在歷史轉折年代中
“一切夢都消失了”之後
——鄭振鐸、巴金及其他
西子湖畔的十年之約
——巴金和師陀
“你們將同春天一道來臨”
——時代大潮之外的方令孺
大歷史中的小細節
——關於新發現的丁玲、康濯致巴金的信
金色的陽光照耀著“新北京”
——從黃裳致巴金、蕭珊一封信說起
後記
後記
對於現代文學的研究者而言,前些年是攻城略地、開疆闢土;近年來,人們顯然已不滿足於發掘的快樂,於是文學史的構成形式、敘述方式、考量視角等都成了研究者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同時,對於當下文學史研究模式和表述方式的不滿業已成為研究者企圖破解的困惑。郜元寶就曾寫過《作家缺席的文學史》、《沒有“文學故事”的文學史》等文,在對當下有代表性的文學史評判中,道出自己的不滿足:“權衡校量許久,編寫者們一致決定不以作家個體精神演變為主線,最後呈現給讀者的也都不是由鮮明生動的作家形象串聯起來的文學史……”。要求“鮮明生動的作家形象”,或許他點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以近年的出產而論,僅有文本的文學史不僅是枯燥的,而且是沒有靈魂的。與之相對應的是,一些史料的整理、發現並未引起研究者足夠重視,他們認為這些不過是作家個人的傳記材料,研究者寧願依然故我地不斷變換著各種流行理論來“重讀”作品,而不願或未能把它們有效地整合到文學史研究中。學界不斷鼓譟“創新”,史料整理這些雕蟲小技自然不在才智之士的眼中。
可是,在所謂的學術界之外,我倒看到了不少人對於作家日記、書信、筆記等資料的整理和出版的熱情,比如李輝自2003年以來所主編的“大象人物書簡”、“大象人物日記文叢”(大象出版社)等叢書,至今已推出多種,遠遠比某些大學所謂重點學科所生產的學術產品更堅實。一些收藏者和讀書人以書話、札記等形式所寫的文字也比學術論文更有生命力。對作家書信、日記及其他文獻資料的整理,解讀和套用,會使文學史立體起來;對於作家心態的把握,作品產生的背景和傳播過程的梳理,乃至於時代氛圍的認識等都有重要意義,而這些不僅是文學史研究的基礎工作,還應當成為文學史研究的本體。
書信在中國古代有“尺牘”、“尺素”、“尺箋”之稱,“尺”可以看出它的小,作為個人之間的文字交流,它的私密性似乎也不足以承擔大歷史的描述,更何況,書信中信息蕪雜、內容零碎,更給人難以“補天”的感覺。然而,書信的這些“短處”也恰恰是它不可替代的優勢,它可以幫助我們復原具體的歷史情境,勾勒出歷史巨浪不曾吞噬的枝枝節節,也有個人化的微妙小情調……從另外一面看,大歷史缺了它們的支持,那只能是空空的一張皮。
以巴金與友朋的來往書簡為例,或許,當年友朋間不經意的幾句話,今天都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有助於揭開很多歷史疑點。至於那些涉及編輯、出版的大量書信,則更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因為對於編輯、出版而言,人們看到的是它的成果,而背後的編輯、出版、行銷的過程常常在時間中被淹沒,編者和作者的書信往來則多少可以打撈出這背後的枝枝節節,甚至補充了出版史的空白……書信中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國家大事到文壇風雲,乃至個人情感等,對於了解那漸漸遠去的時代和活躍在那個時代中的身影大有幫助。拋除這些,它們還有趣,哪怕大不相同的筆跡也能看出寫信人的不同性格、氣質,筆畫之間還留有不知多少的想像空間……
我常常為這些美麗的風景而吸引,也常常迷失方向。當然,偶爾也會停下腳步梳理思緒,隨手寫一點劄記,表達一些感想。感謝《萬象》的主持者王瑞智先生在雜誌上為它們提供了相當篇幅。如今重讀,我還不由自主地想起寫下這些文字的日子,那時,我住在復旦附近租來的房子中。狹小的房間中堆滿了書,寫累了,去逛書店;間或有同學光臨寒舍(真正的“寒”),談的也是書里書外事。在一個崇尚實利的時代中,這無疑是幾位書生給自己製造的夢境。寫這些文字,於我而言,同樣是尋夢的旅程,我不知道在什麼“攻略”“大全”“秘籍”之外,究竟還有誰關注這些於實利毫無關係的文字。蒙祝勇兄錯愛,將它收入所策劃的叢書中,讓我有機會保留對那段時光的一個紀念。嘗讀卞之琳的詩:“像一個中年人/回頭看過去的足跡,一步一沙漠。/從亂夢中醒來,/聽半天晚鴉。”(《秋窗》)我好像也有了詩中的心境,百無一用是書生,這些文字更是萬無一用的東西,但對於自己倒有一份情感的繫念。有意思的是,它居然又是在俞曉群先生主持的出版社中出版,我們三個人都是遼寧人,而最初發表它們的雜誌也是俞曉群創辦的,轉了一圈轉不出如來佛的掌心啊!
2012年12月16日
可是,在所謂的學術界之外,我倒看到了不少人對於作家日記、書信、筆記等資料的整理和出版的熱情,比如李輝自2003年以來所主編的“大象人物書簡”、“大象人物日記文叢”(大象出版社)等叢書,至今已推出多種,遠遠比某些大學所謂重點學科所生產的學術產品更堅實。一些收藏者和讀書人以書話、札記等形式所寫的文字也比學術論文更有生命力。對作家書信、日記及其他文獻資料的整理,解讀和套用,會使文學史立體起來;對於作家心態的把握,作品產生的背景和傳播過程的梳理,乃至於時代氛圍的認識等都有重要意義,而這些不僅是文學史研究的基礎工作,還應當成為文學史研究的本體。
書信在中國古代有“尺牘”、“尺素”、“尺箋”之稱,“尺”可以看出它的小,作為個人之間的文字交流,它的私密性似乎也不足以承擔大歷史的描述,更何況,書信中信息蕪雜、內容零碎,更給人難以“補天”的感覺。然而,書信的這些“短處”也恰恰是它不可替代的優勢,它可以幫助我們復原具體的歷史情境,勾勒出歷史巨浪不曾吞噬的枝枝節節,也有個人化的微妙小情調……從另外一面看,大歷史缺了它們的支持,那只能是空空的一張皮。
以巴金與友朋的來往書簡為例,或許,當年友朋間不經意的幾句話,今天都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有助於揭開很多歷史疑點。至於那些涉及編輯、出版的大量書信,則更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因為對於編輯、出版而言,人們看到的是它的成果,而背後的編輯、出版、行銷的過程常常在時間中被淹沒,編者和作者的書信往來則多少可以打撈出這背後的枝枝節節,甚至補充了出版史的空白……書信中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國家大事到文壇風雲,乃至個人情感等,對於了解那漸漸遠去的時代和活躍在那個時代中的身影大有幫助。拋除這些,它們還有趣,哪怕大不相同的筆跡也能看出寫信人的不同性格、氣質,筆畫之間還留有不知多少的想像空間……
我常常為這些美麗的風景而吸引,也常常迷失方向。當然,偶爾也會停下腳步梳理思緒,隨手寫一點劄記,表達一些感想。感謝《萬象》的主持者王瑞智先生在雜誌上為它們提供了相當篇幅。如今重讀,我還不由自主地想起寫下這些文字的日子,那時,我住在復旦附近租來的房子中。狹小的房間中堆滿了書,寫累了,去逛書店;間或有同學光臨寒舍(真正的“寒”),談的也是書里書外事。在一個崇尚實利的時代中,這無疑是幾位書生給自己製造的夢境。寫這些文字,於我而言,同樣是尋夢的旅程,我不知道在什麼“攻略”“大全”“秘籍”之外,究竟還有誰關注這些於實利毫無關係的文字。蒙祝勇兄錯愛,將它收入所策劃的叢書中,讓我有機會保留對那段時光的一個紀念。嘗讀卞之琳的詩:“像一個中年人/回頭看過去的足跡,一步一沙漠。/從亂夢中醒來,/聽半天晚鴉。”(《秋窗》)我好像也有了詩中的心境,百無一用是書生,這些文字更是萬無一用的東西,但對於自己倒有一份情感的繫念。有意思的是,它居然又是在俞曉群先生主持的出版社中出版,我們三個人都是遼寧人,而最初發表它們的雜誌也是俞曉群創辦的,轉了一圈轉不出如來佛的掌心啊!
2012年12月16日
序言
我很喜歡下班後賴在辦公室里,這時沒有人來找,沒有電話,QQ也不叫,人們都在匆匆忙忙往家裡趕,我的思緒奔波在更遙遠的時空中。
翻動那些脆黃的紙片,抖去歲月的煙塵,遠遠地打量,輕輕地走近,它們如同一部無聲電影,然而,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又讓你覺得紙上墨跡未乾,那些人的音容笑貌又極其鮮活。
有人不理解,整日裡翻檢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老人老事究竟有什麼意思?我一下子也說不上來,只是覺得這是不同於鬧、迷亂的當下的另外一個空間,時間會過濾掉很多渣滓,留下的是難得的一片藍天白雲,沉浸其中,我又常為其中的趣味、風度而迷醉,現實中的煩惱仿佛也煙消雲散。當然,不僅僅是逃避,更重要的是打開那些塵封的往事會發現很多當下缺少的東西,比如自由鮮活的生命氣象,神采飛揚的精神狀態,甚至痴里痴氣的童真——我不僅嘆服那些人學貫中西的素養,更看重他們的精神狀態和自由心態,這些更像純淨的空氣,能清洗我們心肺中的污濁。
於是,便有了這一次次追尋和打量,一次次的輕撫和叩問,一次次的讚賞與致敬,一次次的交流與碰撞……
周立民
2012年12月16日傍晚於武康路巴會故居
翻動那些脆黃的紙片,抖去歲月的煙塵,遠遠地打量,輕輕地走近,它們如同一部無聲電影,然而,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又讓你覺得紙上墨跡未乾,那些人的音容笑貌又極其鮮活。
有人不理解,整日裡翻檢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老人老事究竟有什麼意思?我一下子也說不上來,只是覺得這是不同於鬧、迷亂的當下的另外一個空間,時間會過濾掉很多渣滓,留下的是難得的一片藍天白雲,沉浸其中,我又常為其中的趣味、風度而迷醉,現實中的煩惱仿佛也煙消雲散。當然,不僅僅是逃避,更重要的是打開那些塵封的往事會發現很多當下缺少的東西,比如自由鮮活的生命氣象,神采飛揚的精神狀態,甚至痴里痴氣的童真——我不僅嘆服那些人學貫中西的素養,更看重他們的精神狀態和自由心態,這些更像純淨的空氣,能清洗我們心肺中的污濁。
於是,便有了這一次次追尋和打量,一次次的輕撫和叩問,一次次的讚賞與致敬,一次次的交流與碰撞……
周立民
2012年12月16日傍晚於武康路巴會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