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木大佛

獨木大佛

雍和宮寺院的「三絕」之冠,要數萬福閣內的立像佛尊白檀木強巴大(蒙古語"邁達拉")佛,「強巴」一稱系藏語發音;漢語之意,為未來或當來下生,細觀佛體,從上至下線條流暢,雕鑿技藝嫻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木大佛
  • :達十八米
  • 深藏:八米
  • 通高:二十六米
大佛簡介,大佛特點,雍和宮大佛,大佛的建造背景,

大佛簡介

佛尊通體,地上部由腳至頂高達十八米,地下部之基礎深藏八米,通高二十六米。

大佛特點

此佛為藏式風格站立形象,頭戴五佛寶冠,身披菩薩裝,體態偉岸,妙相莊嚴,五佛寶冠,是由五片木雕蓮瓣組合而成;細觀每瓣蓮片,四周均鏤有卷草紋樣;而每片蓮瓣卷草紋樣內,均有佛像,即東、南、西、北、中五方佛之寶像,以表佛法之五智。佛尊面部表情莊重慈祥,眉眼舒展,平視前方;其身遍飾瓔珞,雙肩莊嚴以藏式寶相蓮花各一,以代表佛法之戒、定、慧、摩尼四種莊嚴之相。且每朵蓮花各出根蔓一支,沿大佛雙臂纏繞延伸,直達佛之左、右掌中。 佛尊右臂及手掌屈於胸前,食指與拇指相結,輕拈右蓮根蔓之梢;左手略低於右手,以同樣的手式拈住左臂蓮花蔓梢;大佛頸部還懸掛有巨大佛珠一串,計有一百零八顆,從胸前一直垂至腹下,長數丈,均以寶石製成.腰帶正中垂掛著一串流蘇珠串,左肩有一哈達.更襯托出大佛的不同凡響。
獨木大佛

雍和宮大佛

雍和宮燒過香的人,都知道雍和宮後殿內有一尊高大的獨木雕大佛彌勒佛,它是中國最大的獨木雕。可是知道這木佛來歷背景的人就比較少了,原來這佛已經有將近三百年的歷史了。
雍和宮,俗稱喇嘛廟,坐落在北京東城區雍和宮大街,原為清世宗胤即位前的府邸,雍正三年改為行宮,並命名雍和宮。清乾隆九年,改為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規模相當龐大,坐北朝南,前後可分為五進院落,布局規範、結構嚴謹。
雍和宮的萬福閣兩側有永康閣與延綏閣,三閣連成八角形,氣勢恢宏,體現神仙所居住的天國景致,故又稱“天宮樓閣”。後因殿內的檀香木佛像,故又名“大佛樓”。
雍和宮坐落在柏林寺右,傳說,乾隆帝恐其影響“龍潛禁地”風水,準備在雍和宮北部空曠之地建高閣供一大佛,以作靠障,藉助佛力保佑平安。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平定了西藏郡王朱爾默特的叛亂,把西藏的軍政大權交給了第七世達賴喇嘛,第七世達賴為了報答乾隆皇帝的恩典,用大量珠寶從尼泊爾國王手中換回這顆巨型的檀木,途經四川等地,歷時三年才運到北京,呈獻給乾隆。乾隆命高級匠師將這顆檀木雕刻成一尊巨佛,並將大佛像立妥後,建造了萬福閣。老北京有“先有佛像,後有宮殿”、“先有大佛,後有雍和宮”的說法。
檀木大佛就是萬福閣的邁達拉佛,邁達拉佛是蒙古語,梵文音譯“彌勒”,漢語意思是“當來下生佛”。《彌勒下生經》說他是釋迦牟尼弟子,被釋迦指定做接班人,先於釋迦涅磐,升入兜率天,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即未來佛。這尊大佛體態雄偉,全身貼金,鑲有各種珠寶。身上披的大袍,連裡帶面就用去了五千四百匹黃緞。
這尊巨佛是用一棵檀樹的整個主幹雕成的,佛像高達26米,其中有8米埋在地下,18米露出地面,直徑8米,全身重量約100噸,不僅是雍和宮“三絕”之一,而且也是中國最大的獨木雕像。1979年維修時,發現埋藏在地下的檀香木,雖經200年歷史滄桑,至今木質堅硬,完好無損,充分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木雕工藝和文物保護上的高超水平。
彌勒佛像十分高大,頭部在萬福閣的第三層,頭頂離閣頂的藻井只有一、二尺。佛像的胸部正對“天宮閣”的第二層,人們可以從二、三層的走廊清楚地觀看大佛。在一層殿內觀瞻佛像必須仰視,神情莊嚴、衣帶飄然的佛像在殿頂繪製華麗的藻井、天花映襯下,更加顯現出其壯闊與神聖。
這尊流傳百年的木佛不僅是雍和宮內重要的文物,更是歷代高層建築技術的重要結晶。

大佛的建造背景

1703年,清帝想在雍和宮後修一座高閣,作為北部屏障,但一直找不到巨大的佛像.這事傳到西藏七世達賴喇嘛那裡,他為了報答皇帝賜給他西藏軍政大權的恩典,派人四處尋找大佛,當他聽說廓爾喀(今尼迫爾)國王從印度購得一顆巨大的白檀香木,他花巨資購買,並用三年時間把它運到北京.工匠在雍和宮後精心雕琢,足足用去8萬兩白銀.由於大佛過於高大,所以先修殿基和佛台,把大佛立好後才修建了雍和宮的最高建築萬福閣.因此,北京有一句諺語"先有大佛,後有宮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