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志·山川》載:"獨擔山有穴一名雲母穴,《
水經》雲北俗謂雲母為土丹,訛為獨擔》。《環宇記》載:
唐朝貞觀十八年蒲州人薛遵度奉聖旨採集玉芝於此山.臨牧馬河畔,遙望獨擔山嵯峨聳峙,緇白相間,褐綠錯綜,透明放輝,便陶置其中,流連忘返,遂將身跨坐騎繫於木芝村邊,徒步登山觀光.時值盛暑,極巔祥雲縈繞,奇葩鬥妍,輕風徐來,鳥語蟬鳴,好一派沁人心脾的美景.半山大平面石上,只見兩位老人正在下棋,策士飛相,兵來將擋,互有得失,不可開交.遵度默不吭氣,時而蹲下,時而站起,看得入神,如痴似醉,心折首肯.數局後,兩位老人始抬頭看他,說了句“看你鞋子咋了”的話,薛遵度頷而俯視,竟不知鞋底何時漚爛,方想起白馬,轉身回到木芝,那馬早已不見蹤影了.經左打右聽,有人才告訴他:“聽仙人傳言,有位官員把馬拴在此處再沒有回來,白馬又飢又渴,嗷嗷待哺,情急之中,用蹄一叩,清泉隨之而出,噴薄地面,飲而精勐。於是乎人稱之曰:“白馬趵泉”。 此事距今,至少也有五百年了。薛遵度猛然醒悟,當他在反到山上時,但見棋盤猶在,老者已杳,薛遵度遂於石頭上坐化了。山頂文殊洞玲瓏奇巧,山腳顯王廟高低有致,山腰龍王宮斗拱遒勁,數塊大石碑分列其中,迎面觀賞有一番情趣。顯王廟的四根明柱皆本山麻石雕鑿而成,朱漆大門色調和諧。西山門上有木刻門楹一對,上聯是八景之內稱第一,下聯為:五嶽之外獨居前。多少年來,獨擔山農曆四月四日的廟會吸引著無數遊人香客,看吧,熙熙攘攘,歌語載途,香菸蒙蒙,紅男綠女,彈冠相慶,呈現一派節日的景象。
《忻州志·山川》又云:前獨擔山在獨擔山南七里,舊名後獨擔山,下有泉水。可見獨擔山下有泉水,不是傳說,而是史實。《忻縣誌·社會風俗》載:一個老翁騎著一匹白馬到山上,把馬拴在樹上自己隻身而去,同山上遇到的另一個老翁對弈,下得疲乏熟睡,夢見樹葉由嫩綠而枯萎無數次,醒來時下山,白馬已沒,只見馬刨出的泉水其聲潺潺,流向遠方。又傳:唐代白袍將軍薛仁貴,任代州都督時騎者一匹白馬行軍,經過大南宋,人馬皆渴,找不到水井和泉水解渴,這白馬在村內西處一地,用蹄刨出泉水來,故名叫:“白馬刨泉”,後演為白馬跑泉,此處同刨是一個意思。據說,民國年間,還有馬兒刨得坑的痕跡。儘管傳說多祥,起因各異,然而“白馬刨泉”卻是殊途同歸,結論一致的,使獨擔山成了神話色彩的典型。
獨擔山除上述記述的文殊洞、龍王宮、顯王廟外還建有獨擔神祠。至於該處的靈顯王廟祀奉的是何許人也?《忻州志.山川和古蹟》均作了明確的交代:“唐貞觀中命薛遵度采雲母封山神,為靈顯王,碑存山巔半岩,並建靈顯王廟。”遵度救兒買瓜,顯示靈驗,宴村一帶傳為美談。
明代學者張鳳翼的《獨擔山》寫道:
孤峰突兀插遙天,擔起乾坤不計年。雲母光含嵐氣秀,靈芝瑞映石花妍。
舟山入座千屏拱,牧水盈眸一帶纏。試向深林尋古蹟,爛柯仙局鎖寒煙。
獨擔山的高大和時久,山色奇奇,麗和秀氣,牧水的環繞和“仙人棋盤”的地點均點出了。
明學者弘治十四年忻州知州、山東沂水人楊光澤的《獨擔登高》五言絕句云:
竹杖分開草,芒鞋印破沙。一聲兩聲鳥,千片萬片段預告。
該首詩寫的悠閒淡靜,婀娜多姿,言簡意賅,引人入勝,妙語天成。正德年間忻州知州朱良的“獨擔山”詩寫道:
“突兀山峰勢聳孤,獨擔名揭自浮圖。擔山無補人間事,擔起世間事,擔起乾坤是丈夫。”
浙江餘姚進士,萬曆二十九年忻州知州楊維岳的《獨擔登高》雲:
“九祈層巒拱鷲峰,岡原歷亂插芙蓉。獨擔忽若騰蛟舞,雙峙相看踞虎雄。雲鎖芝房長護紫,霜酣木葉竟流紅。振衣絕巘狂呼白,興劇泠然欲御風。”
縱觀這首七律,首聯寫靜景,頷聯狀動景,頸聯言高處,尾聯抒觀感,由高而低,由低而高,由遠而近,由近而遠,縱橫交錯,騰挪迭宕,抑揚頓挫,色彩繽紛,浩浩乎如憑虛御風,泠泠乎似羽化登仙。四下物華囊括胸臆,八方動態盡收眼底。宛若一幅斑駁陸離雲舒霞卷的潑墨山水畫。
清代康熙間周繼殷的《獨擔山和壁間韻》道:
“形勝天開畫不成,從來八景舊傳名。遙峰斜映千波翠,遠水環流萬巘清。童冠與偕日影蘑,行歌互答月華明。人生樂事誠何限,剩得余情寄一銘。”
詩人蒞臨“千波翠,萬巘清”的獨擔山,浸沉勝景,流連忘返,乃至“日影暮,月華明”,欣然命筆,情寄一銘,發出了“人生樂事誠何限”的慨嘆。情景交融,相映成趣。
“大力乾坤一擔擔,區區拳石亦何堪。問君擔向何方法?笑指竹扯雙耳尖。”
同時學者張作舟的五言絕句《
獨擔山》亦描摹得奇峭瑰艷,花姿招展:
“高峰何崛起,獨力半撐天。世上多奇絕,誰曾與共肩。”
這兩首絕句的共同點是:構思卓然,起句不凡,擬人修辭,一語雙關。獨擔山碩大無朋的形象,頂天立地的氣概,獨當一面的體魄,旋乾轉坤的夯勁,躍然紙上,咄咄逼人。“獨擔遊春”、“仙人棋盤”合為忻州古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