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坑”,現今位於福建省永定縣坎市鎮清溪村。
清溪村位於永定河上游山間谷地,四周青山並峙,村子原名“青坑”。後人覺得不大雅,以流經村中的溪水清澈之故,易名為“清溪”。這裡鐘靈毓秀,地靈人傑。清溪廖氏開基祖13世宗興公於明朝正德、嘉靖年間由溪南里黃竹隔遷徙太平里清溪,繁衍至今,已歷17代,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本村廖氏政房裔孫共有162戶,633人(不包括寄籍上海嘉定(原為江蘇所轄)等外地的裔孫)。
清溪自19世至25世7代,共考中6個進士(內有5個翰林)、7個舉人,是科舉史上的奇蹟。邑人稱為“獨中青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中青坑
- 位於:福建省永定縣坎市鎮清溪村
- 類型:地區
- 國家:中國
簡介,五翰林,二進士,七舉人,歷史人物,乾隆賜詩與《勉學歌》,民間傳說,
簡介
永定縣坎市鎮清溪(青坑)村,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村,從清代康熙至光緒年間,出現一個“四代五翰林、二進士、七舉人”的人文奇觀。這也是我國科舉史上的奇蹟,也是明清時期實行的翰林制度產生的奇蹟。我國清代最著名的翰林世家為安徽桐城的張英六代十二翰林,青坑廖鴻章四代五翰林和江蘇常熟蔣伊五代五翰林並列為第二位翰林世家。一個偏僻小山村清溪(青坑)出現的這種人文現象,在我國清代實屬僅有。
青坑的四代五翰林、二進士、七舉人,簡歷如下:
五翰林
廖鴻章(號南崖),乾隆二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後為翰林院檢討,掌教蘇州紫陽書院。
廖文錦(號邵庵),鴻章之孫,嘉慶十六年進士,入翰林院,歷充國史館纂修,道光元年任江西鄉試主考官,道光二年出知河南南陽府、署南汝光道(從三品官)。
廖惟勛(號椅城),鴻章長曾孫,道光十三年恩科進士,入翰林院。後調貴陽府加道銜,署貴西兵備道,歷署西安、銅仁、都勻知府。
廖壽豐(號谷似),鴻章長玄孫,同治十年進士,入翰林院。後調河南布政使,光緒十九年授浙江巡撫(從二品官)。
廖壽恆(號仲山),鴻章次玄孫,同治二年進士,入翰林院。光緒二十三年晉升為刑部尚書,光緒二十五年調任禮部尚書(正二品官)。
二進士
廖瑛(號璞完),乾隆二年進士,在刑部多年,主政戶科,掌京畿、山東、浙江各道監察御史、雲南驛監道,後升為江西按察使,署布政使(正三品官)。
廖文蔚又名霞峰,字道輝,嘉慶年間進士。
七舉人
廖冀亨(號瀛海),鴻章之父,康熙二十九年舉人,後任江蘇吳縣知縣,署蘇州府。
廖琦 (彩若),乾隆六年舉人。
廖壽謙(號曉岑),乾隆三十年舉人,後任福建政和縣教諭。
廖文翟(號華卿),道光五年舉人,授花縣知縣加同知銜,歷署曲江、徐聞、東安等知縣。
廖惟嶸(號笠仙),道光二十年恩科舉人,授靖江縣學教諭。
廖世綸(號綬青),光緒三十二年工科舉人,後任民國工商部、農商部僉事科長、代理工商司司長。
廖敘疇,光緒三十二年政治科舉人、法國政治學士,後任駐法國巴黎總領事、駐俄大使館頭等參贊。
歷史人物
數百年來,清溪廖氏英才輩出,現選擇其中著名的介紹如下。
廖冀亨,康熙二十九年舉人,知吳縣。值歲祲,賑饑寬賦,全活無算。尤善決獄,摘奸發伏,民無能欺之者。公餘課士,躬自丹黃。解組,寓蘇20年。歸,士民贈言盈冊,訂為《仁聲集》,有“誰說吳腸木石如,廿年愛戴尚如初”之句。
廖鴻章,清雍正、乾隆年間人,號南崖。從小聰敏,勤奮好學,在父親的督教下,課業日進。乾隆元年(1736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第二年與侄廖瑛一起到北京參加會試,兩人同時得中進士。接著參加朝考,成績優良,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內的教習館肄業三年,散館後授檢討。不久,經在籍禮部侍郎、著名文學家沈德潛的推薦,出任蘇州紫陽書院掌教。蘇州向稱人文昌盛之地,但是,那裡的碩儒耆宿、青年學子,對鴻章的博聞廣識,循循善誘,無不欽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宗南巡,曾到紫陽書院視察,特賜詩表彰。晚年定居嘉定。
鴻章繼承父風,善於教育兒孫。他傳下的四代中,出了4個翰林,3個舉人,這個“科第世家”加上鴻章侄輩及其後人中的2進士、4舉人,構成了永定俗語“獨中青坑”的科舉奇蹟。
其文學書畫亦頗有造詣。畫作有《歷代帝王巡幸圖》,文學著作有《黎余詩草》、《紫陽課藝》、《勉學歌》等。
廖瑛,號璞完,乾隆二年進士(與其叔鴻章同榜),在刑部多年,主政戶科,掌京畿、山東、浙江各道監察御史、雲南迤東道,後升為江西按察使,署布政使(正三品),有政聲。
廖文錦,號邵庵,十歲能詩,時人目為神童。嘉慶十六年進士,授國史館編修。歷充國史館纂修提調,文淵閣校理,南陽知府,署南汝光道台(從三品官),屢平冤獄。道光元年任江西鄉試主考官。曾為南陽武侯祠大殿題匾“隱居求志”。有《佳想軒詩鈔》。
廖惟勛,號椅城,道光十三年恩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後調貴陽府加道銜,署貴西兵備道,歷署西安、銅仁、都勻知府。
廖壽恆(1839—1903),清末大臣。祖籍永定青坑,後居江蘇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字仲山,晚號抑齋。同治二年進士。歷任湖南學政,國史館纂修,侍讀學士。光緒十年(1884年)署刑部左侍郎,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光緒二十三年晉升刑部尚書,25年調任禮部尚書(正二品)。中、法戰爭中,曾力主籌餉制械,抗擊法國侵略軍,鞏固西南邊防。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在軍機大臣學習行走。次年1月24日與總理衙門王大臣約康有為問話,曾詢及變法的方法步驟。“戊戌變法”期間,助康有為向光緒帝送書遞折,傳達光緒帝的“上諭”,促進變法。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病退職。有《廖宗伯奏議》。
廖壽豐(1836—1901年),號谷似,同治十年進士。光緒七年(1881年)授浙江督糧道,光緒十三年(1887年)為貴州按察使,光緒十六年(1890年)授福建布政使,旋調河南布政使、護理巡撫。光緒十九年(1893年)為浙江巡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奉旨推行新政,開蠶學館和武備學堂,試行內河小輪船航運,請設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退職後捐銀3000兩,創辦新華書館。
廖世綸(綬青)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工科舉人,曾任民國工商部、農商部僉事科長、代理工商司司長。;
廖守謙字曉岑,清乾隆乙酉科舉人,任福建政和縣教諭。
廖琦字彩若,為乾隆辛酉舉人。
廖文翟字華卿:清道光乙酉舉人,授花縣知縣加同知銜,歷署曲江、徐聞、東安等知縣。
廖惟嶸字笠仙,清道光庚子恩科舉人,授靖江縣學教諭。
廖敘疇清光緒丙午政治科舉人、法國政治學士,曾任駐法國巴黎總領事、駐俄大使館頭等參贊。
清溪廖氏政房裔孫自十九世至廿五世僅七代,共考中六個進士、七個舉人。難怪世人都說“獨中青坑”。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清溪所中六個進士,有五個為翰林,即廿世廖鴻章,廿二世廖文錦,廿三世廖惟勛,廿四世廖壽恆、廖壽豐(兩人系親兄弟)為翰林,此乃清溪“四代五翰林”;並且,六個進士中,兩個為二品,兩個為三品大官,他們功名顯赫。
乾隆賜詩與《勉學歌》
廖鴻章經在籍禮部尚書、著名文學家沈德潛的推薦,出任蘇州紫陽書院掌教。蘇州向稱人文昌盛之地,但是,由於其博聞廣識,循循善誘,培養了不少舉人、進士,聲名遠播。那裡的碩儒耆宿、青年學子,對其無不欽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宗南巡,曾到紫陽書院視察,特賜詩表彰廖鴻章:“書院鄰泮宮,講學興賢俊。斯為儲才地,董率尤當慎。潛老鴻章繼,相讓如廉藺。章更閩中人,紫陽道應振。性理無奇言,躬行敦至訓。人已審所為,改過要不吝。去華以就實,素位惟守分。克己苟弗力,外染將乘釁。適因禮至聖,宮牆仰數仞。過茲接諸生,為誦勖新進。暇當伏剡藤,揮毫意以運。”
廖鴻章亦步原韻恭和:“幸學禮先師,瞻天率群俊。衿佩來彬彬,拜服同恪慎。恩光照葵藿,薄植慚莞藺。正學師紫陽,勖以前修振。微臣縱孱弱,敢勿祗明訓。鹿洞有遺規,敦行去疵吝。煌煌御書額,學古貴循分。自炫與自媒,一失叢百釁。茲當共講習,美富窺數仞。先後讀賜詩,諄復勵後進。願言日切磋,上應文明運。”
此事時人視為殊榮。後來廖鴻章的後裔在遷徙地嘉定縣建有“賜詩亭”以作紀念。
廖鴻章繼承家風,善於教育兒孫。他寫的《勉學歌》曰:“東方明,便莫眠,沉心靜氣好讀文。盥洗畢,閉房門,高聲朗讀不絕吟。食了飯,便抄文,一行一直要分明。聽書後,莫攖情,書中之理去推尋。過了午,養精神,還要玩索書中情。沐浴畢,聽講文,文中之理須辯明。食了夜,聚成群,不是談書便說文。剔銀燈,閉房門,開口一讀到雞鳴。後生家,只殷勤,何愁他日無功名。”成為舊時永定人教育學子讀書求學的經典名篇,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後人。從中也可窺出廖鴻章後代所以能夠科名接踵、創造科舉奇蹟之一斑。
民間傳說
廖鴻章智作詠梅詩
一天,廖鴻章陪乾隆郊遊,從一墓地前經過,乾隆指著墓前的石人問:“這是什麼?”廖鴻章未經思索便脫口而出:“仲翁。”乾隆一聽便知錯了,隨即吟詩一首:“翁仲說成是仲翁,可知前日少書攻,實屬不堪賜林翰,貶去揚州做判通。”乾隆在詩中不僅指出了廖鴻章的錯誤,而且故意將“攻書”、“翰林”和“通判”顛倒過來,詩中之意是廖鴻章不能做翰林,只能到揚州去做個通判。頓時,廖鴻章覺得羞慚萬分。當天晚上,為了這件事,廖鴻章在床上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思量著用什麼方法來挽救。三更時分,他忽然想起:“後天是四月初一,按照習慣,每月初一乾隆必定去某寺燒香。”於是,他起床更衣,然後連續寫了100首詠梅詩,準備讓這些詠梅詩改變乾隆的口諭。
第二天,廖鴻章做了一番詳細而周密的部署。他一邊請人裝裱這些詠梅詩,一邊派人到某寺門前租一間屋舍,精心裝飾布置一番,門匾上題了“梅館”二字。然後,連夜將100幅裝裱好的詠梅詩懸掛在“梅館”四壁,廳中圓桌上放了一瓶造形逼真的假梅花。
第三天拂曉,廖鴻章帶著書童來到“梅館”。自己躲在廳中屏風后面,讓書童到門口守望,如乾隆到了即刻稟報。早上,乾隆微服來到寺前,下得轎來,被文雅別致的“梅館”所吸引。他好奇地踏進門檻,然後細細欣賞了這些詠梅詩,情不自禁地讚嘆:“真是翰林之材啊!”廖鴻章聽見後,大步流星地從屏風后面出來,叩謝乾隆的封賞。於是,一場翁仲貶謫的風波就此平息。
廖鴻章焚稿會友
一天,翰林王見川寫了幾篇文章差書童拿去請廖鴻章修改。清晨,書童來到清溪,在小溪邊,見到一個老翁戴斗笠坐在溪邊石上釣魚。書童上前打聽:“老伯,有個叫廖鴻章的翰林住在哪兒?”廖鴻章問:“找他何事?”書童講了來意。廖鴻章說:“原來是為高陂橋寫‘一道飛虹,人在青雲路上;半輪明月,家藏丹桂宮中’對聯的才子。”便要書童把文稿拿給他看。廖鴻章認真看完書稿,一邊說“寫得不錯,寫得不錯”,一邊點火把文稿燒了。書童看了著慌,忙說:“我家老爺吩咐是給大人修改的。”廖鴻章若無其事說:“請過兩天來拿就是。”便打發書童回去了。
書童回家,把事情一一向王見川說了。王見川大惑不解,心想:廖鴻章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藥?
過了兩天,書童又到清溪找廖鴻章。廖鴻章仍在溪邊釣魚。書童道明來意,沒等說完,廖鴻章便說“不忙,不忙。”說完,把準備好的筆墨紙硯拿出來,把那幾篇文章寫下,交給書童:“回去叫你家老爺到寒舍指教指教。”
書童回到家,又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訴王見川。王見川接過文稿一看,竟然從頭到尾一字不漏,不禁驚嘆:“真是名不虛傳!”次日,王見川帶了書童親自去清溪拜訪廖鴻章。
廖瑛怒斬道台
廖瑛任江西按察使,一天接到一封申訴信。信中講了一樁冤案。原來江西有一道台是世家子弟出身,他依仗權勢,橫行不法。一次,他借母親做壽大肆勒索,下屬紛紛進獻金銀財寶,惟獨萬安縣令唐某平素清廉,兩袖清風,只送些薄禮。道台大怒,當眾奚落。以後又處處刁難,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唐令憂憤成疾,最後吞金自盡。死前寫下一封給廖瑛的申訴信,請求給予申冤,交給妻兒,叮囑務必送達。廖瑛接到申訴信後,當即下去查得實情,又獲悉道台其它許多劣跡,於是把道台逮捕處決。民心大快。
因手頭資料暫且不足,詞條內容會陸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