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石廈村

獅石廈村,位於鳳崗鎮東南部,距鎮政府3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村內有獅嶺山,海拔161米。相鄰自然村有鳳德嶺村、庵下龍村、上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因建村在獅嶺下,故名獅石廈村,曾用名長興圍,別名雙石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獅石廈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鳳德嶺行政村
  • 地理位置:鳳崗鎮東南部
清初,屬東莞縣歸城鄉第六都;清中後期,屬戎廳。民國時期,屬鳳崗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鳳崗鄉;1953—1967年,先後屬鳳崗塘埔鄉、鳳崗人民公社;1983年,屬鳳崗區鳳德嶺鄉;1987年,屬東莞市鳳崗鎮鳳德嶺管理區;1999年,屬鳳崗鎮鳳德嶺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黃、呂兩姓。黃姓先祖於清康熙年間由惠陽淡水黃竹塘遷至此地。呂姓先祖由福建汀州遷廣東潮州、惠州,後遷廣東揭陽、長樂(今五華),再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459人,其中男性210人,女性249人;80歲以上20人,最年長者94歲(男);海外留學2人。外來暫住人口約2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23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30人,主要分布在蓋亞那、牙買加、荷蘭、蘇利南、馬來西亞。歸僑8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鳳崗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馬鈴薯、木薯、荷蘭豆、花生、甘蔗等,兼養豬、雞、鴨、鵝、魚等。1977年,村興辦磚瓦窯、糖寮、酒廠、木薯、糧食加工廠等。改革開放後,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村有企業12家,商鋪36間,經營行業涉及塑膠、電子、五金、服裝等。集體廠房面積2.9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751萬元,總資產4292.5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鄉道鳳凰路和鳳翔路從村中經過。1970年通電,80年代末通電話,1990年通自來水,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
村中有幼稚園1所,2015年在園幼兒400人;有方正國小,在校學生2268人;清英學校,在校學生2500人。村中有籃球場1個,老年人活動中心1處。
傳統節慶食品有年糕(俗稱“圓籠粄”)、燜鵝、蘿蔔粄、糍粑粄。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41座。存宗祠2座,分別為展鵬黃公祠和朝陽呂公祠。楹聯“宏謀克著;遠略是圖”“派淵獅峰聚逐一堂同率祖;源通江夏波澄千頃共朝宗”,存展鵬黃公祠。匾額“展鵬黃公祠”“宏遠堂”,存展鵬黃公祠。楹聯、匾額均書於清鹹豐二年(1852年)前後。
村中有振公樓、明昌樓、廣生樓,有2口古井。其中振公樓有7層,高23米,長10米,寬5.6米,占地面積56平方米,有5間“公屋”與樓相連,樓底層和頂層建有水池。
村中存有《黃氏族譜》。
黃姓於每年清明節都組織族人一起拜祭黃氏“大眾山”;呂姓每年重陽節組織族人拜祭呂氏“大眾山”。
村中有黃愧智踢石墩的傳說。相傳,獅石廈村有一青年,名叫黃愧。自幼拜師學藝,拳術、刀槍、棍棒、輕功樣樣了得,且力大無比。有一年,他上京應考武進士。在殿試時,他將50多千克的石墩掄轉自如,舞旋如風。然而,由於手掌上沾滿汗液,再加上運力失衡,石墩差點落地。就在石墩快要落地之時,黃愧急中生智,飛起一腳,將石墩踢出兩丈多遠。皇帝隨之發問:“你飛腳踢石墩,是隨意應急,還是平時練成的?”黃愧答:“是練出來的。”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失誤導致。因此,皇帝認為黃愧不誠實,即以“不敬”為由,不加重用。後來,黃愧僅任千總職。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村民黃展鵬創辦蘭芬書室。
清末民國初年,村組織醒獅麒麟隊。
1920年,黃展鵬興建展公樓。
1943年,日本兵到獅石廈村搶劫,燒毀35間民房。
1995年,村興建水磨燈光球場。
2009年6月,村成功引進“都市麗人風”成衣品牌,村委會獲得鳳崗鎮“引進單項大型外資項目獎”和“引進內資增長突出獎”。
該村代表性人物:
黃振鵬,生於清末,曾救濟貧困村民,造橋修路,修寺廟,創辦芬蘭義校,免費招收村民子女入學。
呂兢(1964—),2012年1月,任東莞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市委會主任委員。
黃東龍(1964—),曾任深圳市人民醫院泌尿科主任醫師,暨南大學兼職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